北京高校融媒体助力“微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2020-12-28郑卫丽
郑卫丽
摘 要:融媒体以其传播的快捷性、超时空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战场,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发挥着宣传引导作用,但也面临功能发挥不到位、内容创新性不足、工作队伍不健全等问题。北京高校立足首都,有着特殊优势资源,知名院校云集,为北京城市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有力彰显首都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是全国教育的风向标。有效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发挥好融媒体优势助力“微思政”,是北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選择。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微思政;建设路径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1]。对于高校而言,以“微”为特征的融媒体平台以其传播的快捷性、超时空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2]。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发挥好融媒体优势,助力“微思政”,巩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是北京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北京高校融媒体建设概况
融媒体中心如火如荼的建设,已深刻影响着高校尤其是北京高校的主流媒体。北京一些高校已经走在融媒体改革前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2020年首都教育新媒体联盟统计数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官方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始终名列前茅;根据2020年8月23日至2020年8月29日统计数据:清华大学阅读量达77.6万次、北京大学阅读量达44.1万次、北京理工大学阅读量达17.9万次,位居篇均传播力前三甲;推送开学消息获得广泛关注,推文多元满足用户需求,内容引流表现出色,文章传播效果向好。
北京高校融媒体建设路径不同,进度不一。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有些高校对融媒体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认识到融媒体在引领舆论宣传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精力仍集中在传统媒体上,新媒体形态单一;配套政策没有跟上,媒体融合基础薄弱、人才匮乏且经营困难,在原有媒体格局内原地踏步、难有突破。
目前,北京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主要有以下两种路径:一是在原有基础上融合提升。有的高校本身媒体实力较强,基础架构较好,已基本实现了传统媒体和各类网站、客户端等新媒体的聚合,推动融媒体中心规范成型并运作顺畅,并取得一定融合成效,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学习强国”号陆续上线,这些范本和样式为思政育人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必然性和可能性。二是对现有媒介框架进行重构。融媒体中心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将各类媒体形态转化成为一个整体,而应以“一体化”思维完善组织架构、创新管理体制,提升内容品质,加快融合发展脚步。
北京高校“微思政”建设的成效与不足
1.建设成效
微思政,即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5G通信等新技术,借助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媒介融合时代的话语体系完全颠覆了以往的话语模式[3],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微思政”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北京高校“微思政”建设初见成效,主要表现为:
第一,紧跟形势,搭车时节热点进行推文。利用招生、校庆、开学、教师节等重要教育节点,开展话题策划,展开文章推送。例如:开展校庆专题宣传,北京科技大学发布的《今天,你68岁了!北科,生日快乐!》一文传播热度高,以10万+的阅读量和2,960次在看位列同期榜首;聚焦开学季,中国传媒大学推出的《新生开学典礼倒计时2天!校友嘉宾有话对你说……》,紧贴热点,用户反馈数据向好。同时,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还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禁毒日等重要宣传纪念日,发布本校师生原创的音乐短片、视频,传递温暖正能量,在调动众多用户情感共鸣、收获良好阅读反馈的同时,履行自身宣教职能。
第二,选题典型,注重引路作用。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坚持发现、挖掘、宣传先进典型,视角对准身边的“凡人善事”,通过推送教师荣誉、优秀学生事迹等师生风采,使这些平凡人物成为了师生心目中的英雄,厚植了师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刚刚,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北航人,再立新功!》、北京体育大学的《伟大出自平凡 你我身边的北体匠人》等图文、视频推送,因讲述校园精彩故事,契合师生用户关注焦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点赞。
第三,形式创新,思政网课“有温度”。抗疫时期,由中国戏曲学院发起,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八所艺术院校联合举办《艺术院校疫情防控思政公开课—责任 使命 担当》。据统计,首播时有近23,500人参与公开课,互动留言9,100余条,课堂气氛热烈。九位专家网上直播授课,讲述艺术院校师生以“艺”抗疫的感人实例,解读疫情防控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存在问题
第一,“微思政”教育成效相对有限。从宣传效果看,一些高校融媒体平台“微思政”建设,以报道学校活动和会议、转发中央或省市媒体稿件等为主,群众师生喜闻乐见的产品较少,方式和表现手法单一,用户导向性不强。有的高校在推进融媒体中心“微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对“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等还不太清楚。多数高校进行“微思政”建设,仍然习惯于传统媒体思维模式,简单地将内容搬上数字化平台,真正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的原创性栏目较少,深入挖掘各种思政资源的能力有限。
第二,“微思政”平台规划建设不到位。探索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一项紧迫课题。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微思政”平台大都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发散点多,导致不能有效地聚焦育人功能这一中心点。同时,高校众多社团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运营平台,各自为“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宣传合力,阻碍着高校媒体融合进程[4]。
第三,“微思政”建设理念滞后。在对推进“微思政”工作的认知上,有些高校管理部门也存在不足。部分高校建设网络“微思政”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方式开展工作,而受众大都是青年学生,他们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往往比他们的施教者更多、更快。满足不了受众群体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何谈入脑、入心。
第四,“微思政”建设资金政策不到位。在政策方面,“微思政”平台发展缺乏整体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在资金方面,涉及媒体软硬件和技术装备更新、人员身份转换等多重因素影响,难以实现融合升级。对于高校思政工作人员而言,有时会感到“有心无力”。
第五,“微思政”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是协同机制不足。融合存在“两张皮”现象:有的高校融媒体中心只是“合署办公”,但还是互不干涉,甚至原有机构也未裁撤、领导班子也未搭建。部分管理人员和采编一线人员,一方面,受思维观念、能力水平等影响,存在“身融心未融”的情况;另一方面,其对融合后生产什么内容、如何生产优质内容感到困惑和恐慌,“人融脑未融”情况凸显。二是“既懂思政又懂网络”的“双专型”人才短缺[5]。长期以来,受待遇等因素影响,高校媒体平台难以吸引优秀新闻采编播人才,尤其是“双专型”人才,普遍存在缺少优秀技术人才和复合型新闻采编人才的困境。
融媒体助力“微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构建红色“微平台”,占领网络思政工作阵地。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战场,为思政育人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相比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由于各类不良网络信息同时充斥于网络,要在自媒体环境下建立话语权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新思路,建立“红色网络平台”势在必行。“红色网络平台”的内容建设要注重权威性和理论性、实用性,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用科学的观点辨明是非。
第二,创新优质“微产品”,增强用户黏合度。融媒体内容是吸引受众的关键所在,高校着力打造符合受众需求的融媒体平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相互兼容、互为补充;各层级宣传平台之间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形成合力,练就一套高效的融媒体新闻生产“组合拳”。在宣传方式上,要改变“灌输式”传统宣传方式,多生产师生喜闻乐见的虚拟现实(VR)等产品,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利用校媒平台传播力度,聚焦重大事件开展话题策划,举办系列云活动激发用户互动热情,通过实施网络直播、设置热点议题、开展在线互动等,提高用户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不断提高用户黏性,提高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三,巧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注重新媒介交融互动。高校可以借助“学习强国”等优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学习强国”平台已在全国普及,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要积极探索“学习强国”平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结合,有利于高校巩固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第四,打造高效“微团队”,提升育人水平。构建高校大宣传格局,必须有一支高效的宣传队伍。推进融媒体工作平台建设,可实行垂直纵向的宣传队伍网格化管理,将基层院系的宣传员和信息员、一线思政教师、课程思政教师、学生记者编辑、辅导员等都纳入宣传队伍范畴,配套建立健全融媒体工作制度,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宣传工作者的工作成效,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加强宣传队伍技能培训,提升团队工作水平。应主要立足原有队伍,充分利用专业教师或党委宣传部专业教职人员等校内资源,分层分类对融媒体中心人员进行技能培训,通过优秀媒体人员开展“传帮带”等方式,提高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有意识地在网络宣传队伍中挖掘和培养一批政治理论水平高、眼界开阔、网络实战经验丰富的有影响力的榜样群體,帮助大学生辨别真伪、理性发声,发挥校园舆论宣传和教育引领作用,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在融媒体要素日益凸显其重要性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愈加复杂的环境。北京高校应提升融媒体平台多维、全息的校园文化传播功能,利用融媒体平台的强大宣传效应,打造网络思政新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北京高校“微思政”新模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2]黄勇,黄敏.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校“微思政”模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5):95-96,99.
[3]熊小健,董杨华,张华敏.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大宣传格局的构建: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5(6):92-95.
[4]吕晓东,薛超飞.高校校园媒体融合进程中“三全育人”路径探析—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J].传媒论坛,2020,3(3):158-159.
[5]韩振华,赵存东,张俊义,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网建设协同推进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S1):70-74.
(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