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
2020-12-28尹姝珂玉华
尹姝珂,玉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产科,广西 南宁 530000)
0 引言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易发的一种疾病[1],重症患儿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甚至发生死亡。新生儿黄疸归属于中医的“胎黄”、“胎疸”范畴。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黄相似》记载“自生而身黄者,胎胆也”;壮医医药中记载的“能蚌”即“黄疸”,治疗“能蚌”的方剂及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临床上针对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显得非常重要,有利于减少新生儿的病死率。
1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黄疸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国内仍然沿用欧美国家的诊断标准,足月儿胆红素值≤221 umol/L,早产儿胆红素值≤256 umol/L[2]。血清胆红素超过生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临床即诊断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多半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或血清总胆红素值已经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蓝光治疗标准,或黄疸持续时间久,或黄疸退而复现,或血清结合胆红素>34 umol/L,满足其中任何一条亦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2]。
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是相对的,血清胆红素不是唯一的诊断标准,即使是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在正常情况下,仍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此,临床上应当根据胎龄、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及黄疸出现的时间和进展速度等因素来评估及判断,不能以一个固定的数值作为新生儿干预的标准。欧美国家新生儿黄疸高峰多出现在出生后第2-3天,我国则出现在第4-6天,血清胆红素峰值高于欧美国家新生儿;另外,由于现阶段医疗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新生儿随母出院时间提前,致使新生儿黄疸高峰期往往出现在出院之后。因此,欧美国家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新生儿,而且预测及早期干预黄疸的发生是十分有必要的。
2 新生儿黄疸的高危因素
新生儿黄疸的高危因素较多,多种高危因素常同时存在。主要有早产、窒息、感染、出生低体重、母婴血型不合、母乳性黄疸等。即使是较为安全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也可以引起智力、听力、神经系统异常,因此,对于高胆红素血症,不论轻重,无论病因如何,都应积极处理,早干预早治疗,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3 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
由于地域、性别、遗传因素等,各个地区新生儿黄疸出现的血峰值也不同,若制定一个统一的全国诊断标准并不合理,但临床上需要一个能被广泛认可“诊断标准”来指导我们的工作。美国及加拿大儿科学会已经制定出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标准[3],实践也证实了方案的可行性。2001年我国学者此方案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了我国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草稿)[4]。对≥72 h的足月新生儿无高危因素时,选用干预标准的最高值,有高危因素的,选用干预标准的最低值。目前为止,全世界并无统一规定的干预标准值,光疗标准最低值256.5-307.8 umol/L,最高值307.8-342.0 umol/L;对<72 h出现的黄疸,应考虑早期干预,24小时出现干预值是171.0 umol/L,48小时干预值为205.2-256.5 umol/L之间,72小时干预值为256.5-307.8 umol/L。早产儿本身就是高危因素,比足月儿更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尤其是极低体重出生或并存其他高危因素时,血清胆红素在171.0-205.2 umo/L,就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可能,因此干预标准要与足月儿区别对待。
4 西医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病因是红细胞破坏增多及肝肠循环增加,使胆红素生成过多及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使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和肝脏对胆红素排泄障碍,引起高结核性胆红素症。理论上讲,新生儿黄疸引起的胆红素脑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积极明确病因,尽早给予预防,就可的大幅度降低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足月健康的新生儿黄疸出生后6-7天,胆红素可自行下降、消退,但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需尽早治疗,治疗方法有减少肝肠循环、人血白蛋白、新生儿抚触、血红素加氧抑制剂、光疗法、基因治疗、换血疗法等,其中首选光疗法。这些疗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但有明显的疗效。相关研究表明[5-6]联合治疗的患儿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不良反应下降等均较单纯使用蓝光照射效果明显。因此近年来,临床多采用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加快黄疸的消退,缩短住院时间。
5 中药药浴对黄疸的早期干预
中医理论认为,新生儿黄疸属于“胎黄”、“胎疸”的范畴。胎黄的病因主要是内因所致,即胎儿禀受其母内蕴湿热之毒或阳虚寒湿之邪。病机关键为胎禀湿蕴,其病变在肝胆、脾胃。故对其防治以健脾利湿、清热退黄为主。中药治疗手段主要有:汤剂治疗、药浴治疗、灌肠治疗等方法,在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得到了广泛肯定。国内学者近年来对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也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尤其是在中药药浴方面的探讨。药浴法是中国传统的外治法,让新生儿在药液中浸泡、洗浴,以发挥调和气血,温经活络,祛除病邪[7]作用。研究表明用无毒害的中药给新生儿洗浴,可以预防多种新生儿疾病[8]。王新华[9]将退黄洗液药浴联合蓝光照射治疗作为治疗组,单用西药苯巴比妥钠、思连康等为对照组,结果表明中药药浴联合光疗可以显著改善新生儿黄疸症状,降低胆红素水平。张素玲等[10]研究表明中药退黄药制成的退黄汤剂外洗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肯定了中药药浴的可行性
“壮医药理论”是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养生理论为基础的,壮医药浴是壮族人民抵御外邪、强身健体的重要方法之一,其药浴之道以阴阳为本,因地取药,作用于全身或局部,可调和气血、消肿止痛、活血行气、温经散寒、舒经活络,使全身气机调达、阴阳调和、脏腑无邪、血脉畅通,以实现抵御疾病,治疗身心之效果。雷丽君[11]提出民间健美药浴、痧症药浴、风湿痹痛浴等,不仅阐述了壮医药浴的作用机理,而且通过现代医学手段证明,药浴可以使药物有效成分对肌肤产生刺激或透入人体,改善血液循环,加速皮肤代谢,消除或减轻局部病灶,还可以提高免疫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力及活力。蓝毓营等[12]总结了壮药药浴常用药,阐述药浴在民间预防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及疗效,进一步肯定了壮药药浴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西医对于生理性黄疸仅仅是观察,对于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案虽有一定的疗效,但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无法避免,且对潜在的黄疸远期并发症无法预测及跟踪。中医药及壮医药则对生理性黄疸进行早期干预以防病理性黄疸的发生,能够在防治新生儿黄疸方面体现中医药的优势,期待更深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能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