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模式下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的探讨
2020-12-28徐杰唐天宇陈紫茜王维琦彭艺通讯作者
徐杰,唐天宇,陈紫茜,王维琦,彭艺(通讯作者)
(1.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牙周病科,云南 昆明 650100;2.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口腔修复科,云南 昆明 650100;3.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科教科,云南 昆明 650100;4.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口腔医学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100)
0 引言
随着2014年《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颁布,我国全面启动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5+3”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给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过往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显然不再适应新的形式。本文将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分析在“5+3”模式下如何深化口腔医学专业培养综合改革、如何实现构建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的新培养体系。
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完成医学院校教育之后,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要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目标是通过对住院医师进行临床技能的基础培养,提高其对常见疾病的认识,并使之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治原则和操作技能,力求使每位经过培训的住院医师都能够具备开展规范化、标准化诊疗服务的能力[2],成为能够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的住院医师[3]。
培训的内容是以培育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依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分专业实施,包括医德医风、政策法规、临床实践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重点提高医师的临床规范诊疗能力,适当兼顾临床教学和科研素养。国内外长期的医疗卫生工作实践证明,医学院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医学毕业生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师需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毕业后医学教育。国际上通行的“在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段式医学教育模式逐步受到推崇,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合格的,具备岗位胜任力的医生培养新模式,将长期作为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上的新机制和新常态。
2 口腔研究生培养内容的改变
口腔医学作为一门注重个人操作能力的学科,在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内容方面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但随着专业型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并轨,在3年就读期间,将注重临床能力培养,完成不少于33个月的临床轮转。临床能力考核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执行。理论课程在满足专业型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还应满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内容涵盖公共卫生、临床科研方法、人文素养、法律法规等类别,例如:循证医学、医学法律法规、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等。学位课程由学位授予单位和培训基地共同开展教学。在临床轮转期间,培训基地以讲座、教学研讨会、案例分析等方式,学习各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学位论文选题方要求紧密结合口腔临床工作实际,以提升临床诊疗能力与改进技术手段为出发点,对临床实践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加以总结和研究分析。
口腔医学学术型学位则着重培养从事口腔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侧重于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在学位论文选题方面侧重于本学科内的基础性研究。临床能力训练方面仍要求进行一定时间的临床轮转,并能够独立处理研究方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基本技能和治疗操作常规,病历书写正规、合格。但按规培制度的要求,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后仍需完成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就读期间完成的临床轮转并不能做为减免培训年限的依据,这使得学术型研究生在就读期间即没有充足的科研训练时间,临床能力的训练也没有得到认可。因此,口腔学术型研究生“临床轮转实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需要重新审视。
3 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探讨
3.1 调整时间,重视本科培养。口腔类别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结业考试中有很多都涉及基础临床医学类理论知识,而由于口腔专业的特殊性,在现行的口腔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对基础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关注度和教学内容都明显不足。一般的五年制口腔本科教育是在前3年进行基础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进入口腔专业课程学习以后,以及之后的研究生专业学习过程中,都极少涉及基础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口腔专业的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这样很容易遗忘之前所学的基础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因此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三年时间里,既要加强口腔专业知识理论和操作的学习,同时又要增强基础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完成研究生学位的答辩是十分困难的任务。
为适应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率和学员培训质量,笔者认为可以将三年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临床医学分内容贯穿于整个五年口腔本科教育过程中,并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加深对基础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度,其成绩将作为以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研究生录取的参考指标之一。从而减轻三年规培时间内的基础临床医学教学压力,提高其考试通过率,并且为口腔全科医师培养奠定基础。
3.2 分类培养,拓展生源学科背景。在口腔本科阶段,便可让学生参与部分科研工作,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创造力,将其作为学术型研究生的潜在培养对象;而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鼓励其多参与临床病例的收集、整理和治疗,以便解决日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阶段临床课题研究病例收集不够的问题。让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充分了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政策,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利于今后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也为口腔医学做好科研人才和临床人才的储备。尤其是对于学术型的研究生,可效仿国外医学院校招生策略,其学科背景不仅仅局限于口腔专业,可扩展至基础医学或生物学等医学基础学科;开展招生考试科目改革,由考查“口腔综合知识”改为考查考生的“基础医学综合”;实行多层次激励措施,鼓励非口腔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报考学术型研究生,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推动口腔基础医学研究。
3.3 加强师资培训,强调团队培养。优秀的师资是保障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探讨改变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师资的培训是不能忽视的问题。“5+3”模式下已将研究生明确的划分为了专业型和学术型,对导师而言,也需要分别考核其是否有相应的临床或科研胜任能力,教学相长。而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因其在多个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培训,无法一直接受其个人导师的监督管理,此时就需打破教研室屏障,推行多学科或跨学科合作导师制度,强化团队合作,发挥每位导师的特长,形成“集体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5+3”模式下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已将口腔学术型研究生和口腔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划定了明确的界限,实现了临床与科研的“双驱动力”。对口腔人才培养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口腔专业型研究生将更专注于临床技能培训和临床应用研究,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为目标;而口腔学术型研究生则可集中精力进行基础研究,从而提高科研工作效能和学术研究水平。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坚持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将培养贯穿于整个“5+3”过程中,而不再是仅仅局限于3年培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