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冲任理论探讨灸法对痛经的治疗

2020-12-27解伟华王友刚田丽颖

安徽医专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任督雷火任脉

解伟华 王 鹏 王友刚 田丽颖

灸法,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密不可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验、廉、便的特点,易于操作与携带,其与中医之汤药、针刺共同组成了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体系。临床上长期应用与研究发现,以艾叶为原材料制成的灸法用品是最佳的灸材,并发现艾灸最重要的物理特性之一是温热性,属于热辐射反应[1]。冲、任二脉属于奇经八脉,对于人体五脏六腑及气血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三焦既是人体重要的气、血、水液的通道,也属于少阳之枢,能行气化等功能。笔者拟通过冲任理论探讨灸法对痛经的治疗及其机制,以希进一步深化灸法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拓展。

1 冲任理论的生理学基础

1.1 冲为经脉之要冲,五脏六腑之海 《灵枢·逆顺肥瘦》:“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伏于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指出了冲脉的循行部位与分支,冲脉上至头面,下行于足,后通于背,前布胸腹,分布范围广泛。《黄帝内经太素·经脉十三·冲脉》云:“其脉起于脐下……其气壮盛,故曰冲脉”冲,要冲、壮盛者之义,其经气起于脐下,脐下为关元之所,肾间动气藏于斯,为人生命之根本。并与足阳明胃、足少阴肾诸经存在联系,因而与脾胃和肾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冲脉通于先后天,因此说冲脉“涵蓄人身先后天之精血”。《黄帝内经太素·五脏痿》云:“阳明胃脉,胃主水谷,流出血气,以资五脏六腑,如海之资,故阳明称海。从于脏腑流出,行二十八脉,皆归冲脉,故称冲脉为经脉之海。”《类经·针刺类》:“冲脉起于胞中,为十二经精血之海,故五脏六腑皆禀焉。”表明冲脉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是十二经脉之海,出于关元,秉承先天命门动气,行身生精血,渗于诸阳,灌于诸阴,发挥涵养、渗灌的作用。

1.2 任为阴脉之海,通于督脉之气 王冰在《素问·骨空论》注曰:“古《经脉流注图》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也谓之督脉,是则以背腹阴阳别名目尔”。《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认为:此督脉并于任脉者也。表明了任督二脉虽然名称上存在差异性,但是从二者的起源上来看,任督二脉经气相通,实为一脉。正所谓“背为阳,腹为阴”,背者为督脉,腹者为任脉。《针灸大成》曰“要知任督二脉一功,冲起命门,引督脉过尾闾而上升泥丸(脑),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喉)而下返气海。二脉上下,旋转如圆,前降后升,络绎不绝”阐述了任督经脉气机相通,生理上存在关联[2]。

2 痛经的病因病机

痛经指的是女性在月经来潮以后,在经期到来前或者到来后一段时间里,有小腹部或者腰痛的情况,有时候疼痛会累及腰骶部,是妇科常见的疾病。“痛经”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尚未见到,古代医家常以经行腹痛”“经来腹痛”“脐腹绞痛”“妇人经期”等来论治。痛经产生的因素众多,但基本病因病机以“不通而痛”和“不荣而痛”为主要特点[3]。

2.1 冲任不通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认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指出了女性月经来潮的关键因素是冲任二脉的通畅与气血的充盛,脉道通利,则气血往来通畅,月事顺利。《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同,故卒然而痛。”寒邪入于脉中,导致气血凝涩,无以周流全身,经气难以通达,不通而痛。冲任二脉皆起源于胞中,且任脉与督脉为一气之阴阳分属不同,督脉之气通于任脉,若人身受寒,督脉之阳受损,无以温煦,势必导致任脉气血不畅,发而为痛。此外,除寒邪之外,湿热、寒湿等皆可导致冲任受阻,气血不通,引起疼痛。

2.2 冲任欠盛 冲任欠盛的概念出自于国医大师朱南孙教授,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二者皆以气血为养,以气血、阴精为物质基础,濡养胞宫,保证女性月经来潮的正常性。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表里、联系内外的重要通路,经络的畅通与充盛,需要阳气的温煦与推动之功、阴血的充养滋润。由于气血不足欠盛,脉道亏虚,导致冲任二脉失于充养,脏腑经络荣养不足,不荣则痛。

3 灸法治疗痛经及其机制

3.1 神阙灸治疗痛经 神阙穴出自于《针灸甲乙经》,“神”指的是神气,“阙”乃宫门之意,原意指先天或者前人遗留下来的标志,从命名可以看出神阙穴乃是人一身之神气的枢户之处,重要之性不言而喻。神阙穴隶属于任脉,具有温阳救逆、健运脾阳等功效。《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指出汤药及针刺所不及之疾病,可以采用灸法的方式进行治疗。《医宗金鉴》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灸法具有温透之力,对于冲任虚寒、督脉阳气不充等寒凝气滞引起的女性痛经,可以采用神阙灸进行治疗,使艾叶温热之力,直达患病之处,从而达到行气活血温养之功。相关实验研究发现,艾灸具有远红外线与热辐射的功能,除此之外,还能具有近红外线辐射和光辐射。远红外辐射具有穿透力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为人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所吸收,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4]。

3.2 关元灸治疗痛经 关元穴亦属于任脉循行部位上的穴位,经络上与冲脉相通,且位置与胞宫距离较近,因此临床上常常选取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黄帝明堂灸经·正人形第十六》:“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关元穴本身可主治少腹疼痛,痛经等疾病,又结合艾灸温热之力,则寒邪得消,气血得通,通则不痛。

3.3 雷火灸治疗痛经 雷火灸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其主要通过使用20余味中草药进行灸法燃烧,以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红外线、药化因子、热量以及运用独特的手法,借助于经脉和人体输穴,沿经络循行部位传导,从而起到温通经脉、调节人体的机能来达到治疗目的。雷火灸治疗痛经时,可选关元、三阴交等穴位,此二者乃历代医家调经常用穴,以雷火灸温热之力,循经感传,能够使经气通畅,气血温养,同时还可缓解子宫痉挛性收缩,痉挛得舒,气血通调,则痛经之瘥得愈[5]。

3.4 灸法镇痛的现代医学机制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灸法临床上镇痛效果显著,灸法镇痛的重要神经调节主要是影响疼痛信号在外周神经的传入和脊髓内传导途径,并影响信号在神经中枢的整合效果,从而起到镇痛的疗效。此外,灸法能够有效激活人体大脑内阿片肽系统,并激发促进大脑内部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抑制疼痛。实验室研究表明,灸法能够升高大鼠脑内β-内啡肽水平,从而起到中枢性镇痛效果[6]。

总之,灸法温热之力,能够激发经气,从而促进经脉发挥其自身功能。冲任二脉对全身之精气、阴血具有重要的渗灌、调节作用。痛经产生的病因主要是冲任虚寒,寒邪凝滞气血,不通则痛;以及冲任欠盛,失于充养而不荣则痛。借助于神阙灸、关元灸以及雷火灸,借助于艾灸发热辐射效应,能够有效缓解子宫肌肉痉挛,达到镇痛的疗效。

猜你喜欢

任督雷火任脉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解题训练:打开数学学习的“任督”脉象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医者颂
浅谈收涩药在带下病中的应用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如何打通传说中的任督二脉
汽车共享,打通云南旅游“任督二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