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肺系疾病验案两则

2020-12-26刘梦瑶朱娟娟白丽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5期
关键词:咳喘肺气病机

刘梦瑶,朱娟娟,白丽君

(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1 肺心病验案

王某花,女,63 岁。初诊初诊2017 年12 月17 日。

患者慢性咳嗽、咳痰病史30 余年,一直未彻底治愈。近3 年来咳喘加重,并伴有心悸、腹胀、水肿,在西京医院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近因咳喘、心悸加重并双下肢重度水肿,遂来我院。入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2型呼吸衰竭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功能4 级”,经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多索茶碱、速尿等药物治疗3 天,症状缓解不理想。故请白丽君主任医师给予汤药治疗。刻诊:心悸,咳喘,胸闷气促,呼多吸少,张口抬肩,不能平卧,面唇青紫,双下肢浮肿,腹胀、纳差,眠差,小便少,大便无力。舌暗红,苔薄少滑,脉细滑。查BNP:2282.10pg/mL。血气分析(未吸氧):PH 7.31,pCO276.7mmHg,pO259mmH。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 型呼吸衰竭;中医诊断:肺胀,证属为肺脾肾虚、水瘀内阻;治以健脾益气补肾、滋阴温阳利水,佐以活血化瘀。予白丽君老师自拟强心固本汤加减,处方:

黑附片30 克先煎、黄芪30 克、酒萸肉15 克、丹参30 克

太子参30 克、麦冬10 克、醋五味子10 克、醋北柴胡10 克

当归12 克、川芎10 克、生龙骨30 克先煎、生牡蛎30 克先煎

茯苓皮30 克、川牛膝15 克、白术12 克、炙甘草10 克桂枝10 克、炒葶苈子15 克

7 剂,嘱浓煎服用,必要时可2 日服用3 剂,配合低流量吸氧。

二诊(2017 年12 月25 日),复查BNP:1082pg/mL。血气分析(未吸氧):PH 7.36,pCO2 52.5mmHg,pO2 67mmHg。症见:心悸、咳喘明显减轻,胸闷气促改善,呼吸稍急促,下肢水肿消去大半,可平卧,腹胀减轻、纳食可,睡眠渐佳,小便增多,大便成形。经服方后诸症好转。前法有效,继用上方化裁,上方加用泽泻12g,7 剂继服。

三诊(2018 年01 月3 日):复查BNP:520pg/mL。血气分析(未吸氧):PH 7.37,pCO2 50.2mmHg,pO2 69mmHg。患者诸证悉平。上方继服。此后数次复诊,病情稳定,守方加减,多次复查BNP 波动在118-390pg/mL。

按:

肺心病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属于中医学“肺胀”范畴,“虚、斜、痰、瘀、饮”缠绵于一体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病情较重,病机多变,多属本虚标实;从脏腑辨证来说,首先病位为肺,病程缠绵不愈,日久伤及脾肾,肺虚不能布津,脾虚不能运化,肾虚不能气化,形成痰浊,久致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浊从阴化为饮、化为水,饮留上焦,迫肺气上逆发为咳喘,凌心则心悸气短,饮溢肌肤则为水肿。心脉上通与肺,肺气辅佐心脏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心阳根于命门真火,故肺肾阳虚,均可病及于心,心气无力推动血脉,则血行涩滞,可见唇、舌、甲紫绀等淤血之表现。故本病病理性质为肺气、脾阳、肾阳虚为本,痰浊、水饮、瘀血为标的本虚标实。主要症见心悸,气促,胸闷,上腹胀满,水肿,紫绀,脉细数无力,或结代。《灵枢·胀论》谓:“肺胀者,虚满而喘咳。”《金匮要略》谓“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等。细读经文,深研经方要旨,不难发现《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的众多汤方与肺胀急发期内外合邪、以邪实为主的病机甚为契合。肺胀缓解期的病性是虚实兼杂,以虚为主,广泛存在脾肾阳虚,水饮未尽的病机。治疗应以扶正为主,兼祛余邪。根据这一基础理论,笔者采用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主,佐以补肾、摄敛、宣肺。强心固本汤由李可破格救心汤合血府逐淤汤化裁,破格救心汤是《伤寒论》四逆汤类方,由四逆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及张锡纯来复汤化裁而来,重用附子、山萸肉加麝香而成。肺心病患者常反复水肿久用利尿剂,伤及津液,舌苔薄少,兼阴虚,故强心固本汤减去破格方中干姜、麝香等辛温之品,单用附子以温肾阳补脾阳,辛热之品,使肾阳得复、气化得行,还可温肺化饮。水为阴邪,“阴得阳助则化”,此即“壮元阳以消阴翳”;酒萸肉一味,大能收敛元气,固涩滑脱,收涩之中,兼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可助附子固守已复之阳,挽五脏气血之脱失;而龙牡二药,为固肾摄精,收敛元气要药;生脉饮为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之意;合用醋北柴胡、当归、川芎、川牛膝以达血府逐瘀汤之功;佐以桂枝、葶苈子温经祛寒、复阳固卫、泻肺逐饮、涤痰定喘,白术,甘苦而温,燥湿健脾,颇合“脾喜燥恶湿”之性,附子振肾阳于先,白术复脾阳于后,故此本方之要不仅在于散外寒、温阳气,而且滋补肝肾、益气复脉,使阳气得复,水饮得散,兼以活血化瘀,使血络得行,则咳喘肿悸自消。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气行则血行,则瘀血自除,丹参助川芎活血化瘀。佐以桂枝、葶苈子温经祛寒、复阳固卫、泻肺逐饮、涤痰定喘,故此本方之要不仅在于散外寒、温阳气,而且滋补肝肾、益气复脉,使阳气得复,水饮得散,兼以活血化瘀,使血络得行,则咳喘肿悸自消,现代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葶苈子对于心肺疾病疗效显著,经药理研究证实,葶苈子具有显著的止咳平喘强心利尿,抗感染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瘀利水之功,而且方中加用黄芪,有芪参苓术草为补中益气汤的基础方,补益后天之本,使肺脏得以濡养,则卫外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疾病反复发作。二诊加用泽泻健脾利湿,淡渗利水,使水气从小便而出之功加强。总之,临床遵先贤“谨守病机”、“调和阴阳,以平为期”之古训,针对病机广泛灵活遣方,确能收到良效。

2 咳嗽变异性哮喘验案

王某,女,33 岁,2018 年4 月20 日初诊。半年前搬入新家后出现咳嗽、咳痰,痰少、色白,咽痒即咳,突发突止,每闻刺激性气味后症状加剧,昼轻夜重,伴鼻塞、鼻痒,皮肤瘙痒、皮疹。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舌红边有齿痕,色淡,苔薄腻,脉细。拟宣肺化痰,祛风解痉,利咽止咳为治法。

处方:蜜麻黄6g、炒杏仁10g、蜜紫菀12g、紫苏子12g

紫苏叶10g、炒牛蒡子12g、蜜枇杷叶12g、甘草6g

前胡10g、蝉蜕6g、地、龙10g、僵蚕10g

白芍12g、五味子10g、白芷10g、辛夷12g包煎

白蒺藜12g、地肤子12g、防风10g

7 剂,日1 剂,水煎400mL,分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二诊(2018 年4 月27 日):咽痒咳嗽症状减轻,前方奏效,继进七剂后,病情明显好转,并嘱咐患者远离刺激性气味,忌食海鲜、腥辣、油炸食物。继续上方加减服用两月,病情稳定。复查激发试验阴性。

按: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临床上多表现为咳嗽。在中医学中无完全相似病症,中医内科学对于咳嗽的治法分为辨外感和内伤。但国医大师晁恩祥临床中观察到有一类咳嗽异于风寒、风热或风燥,仅见咳嗽,病性缓和,具有风证特点,以咳嗽良久阵作,咽痒即咳,突发突止,连续咳嗽则气促,无痰或痰少,多有咽部不适,苔薄白,脉弦浮,命名为“风咳”,从风辨证论治,自拟“风咳方”。“风咳”与现代医学中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和变应性咳嗽等病名相对应。西医认为CVA 无明显喉中哮鸣、喘息、气促,但有刺激性干咳,夜间为主,冷空气、花粉、刺激性气味等可以诱发或加重咳嗽等气道高反应的表现,抗感染治疗无效,多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抗炎治疗。白丽君老师中医临床工作30 年中亦常见“风咳”病患,依据晁老风咳理论,以风咳方为基础加减化裁,多收得良效。“风咳”以咳嗽为主,多在吸入变应原后突然出现阵咳、顿咳或呛咳,多少痰或无痰;本病的核心病机是风邪犯肺,肺气宣发肃降失调,气道挛急,体现“风盛则挛急”。《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本病常有外感史,外感诸症缓解,唯咳嗽难愈,风邪犯肺也。本病多凌晨及夜间加剧,正如《灵枢·风论》所说:“肺风之状,多汗恶风……时咳短气,周日则瘥,幕则甚。”痒是本病的另一主症,故常伴咽痒、鼻痒、喷嚏、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性表现,体现了“风邪为患可致瘙痒”的特点。症状轻重程度常与咳嗽发作频率有关,中医多从风论治变态反应性疾病,亦佐证本病发作与风邪有关。如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遇诱因触发于春、冬季加重,多进展为哮病,积极治疗预后佳。“风为百病之长”,《临证指南医案》中就有“若因风者,辛平主治,若因寒者,辛温散之”。《证因脉治》在言及风邪伤肺时提出:“治宜疏风宣肺止咳”。上方中麻黄宣肺止咳喘、地龙性寒降泄、彻上彻下,二药一温一寒,一宣一降,共奏宣通肺络、止咳平喘之功;蝉蜕体轻性浮,入肺肝经,与前药配伍,增加疏散内风之力;僵蚕气味俱薄、体轻而浮生,药性咸寒,咸能宣泄,两者一升一降,升降协和,舒展经络,加用蝉蜕,重在解痉;苏子降气,苏叶散风,二药合用,降中有散;牛蒡子疏风止咳利咽止痒;“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和白芍,酸甘化阴,润肺止咳,能疏缓气道之痉挛,另现代药理研究五味子有抗过敏作用。方中酸敛之药与辛散之品配伍,既可制约辛温燥烈之性,又可防止收敛过度致“闭门留寇”,一散一敛,相反相成;杏仁、紫菀、前胡、杷叶,升降寒温配伍,顺应肺为娇脏的生理特性;白芷、辛夷、防风发散风寒、宣通鼻窍;白蒺藜、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全方共奏疏风宣肺,缓急止咳之功效。临床中亦常见夹寒、夹热、夹燥,加之体质禀赋不同,应据兼证加减化裁。如风邪兼热象者,咽中痒伴咯少量黄黏痰,可加芦根、鱼腥草、桑白皮等;兼有寒象者,少痰遇冷风咳剧,咽痒,可加适量射干、僵蚕;兼燥者,咽干少痰,或肠燥便干,则宜适加养阴生津之品,如知母、瓜蒌、知母;反复咳嗽,金水相生,咳久及肾,缓则治本,调补肺肾,预防发作。守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用药强调轻宣灵活,调肺气、驱外邪,使肺之宣发、肃降功能恢复,病则自愈。

猜你喜欢

咳喘肺气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人到中年补肺气
人到中年补肺气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调肺气先要通鼻窍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
燥邪致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