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应用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0-12-23马铭徽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血红蛋白血常规检验白细胞

马铭徽

【摘 要】 目的:分析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体检健康的56例健康受试者,行传统溶血素检验的28例患者为传统组,行新型溶血素检验的28例患者为新型组,观察两组血常规指标及满意度。结果:新型组患者在血常规检验中,血小板数据为(194.71±8.32)×109/L,白细胞计数数据为(3.54±0.27)×109/L,数据值与传统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新型组血红蛋白计数数据为(141.75±3.82)g/L,数值和传统组有差异,且与常态分布相符(P<0.05)。对溶血素使用的满意度数据进行观察,新型组为96.43%(27例),然此数据在传统组中仅有78.57%(22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新型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会得到较高的血红蛋白计数,其纠正简单方便,且具有无毒环保的特点,患者满意度得到提升,应用价值高于传统溶血素。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检验满意度;血小板;传统溶血素;血红蛋白;白细胞;新型溶血素

血常规指标能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临床疾病诊断鉴别的重要途径,还能作为患病者治疗方案调整的依据。血常规检验中,溶血素使用和检验质量紧密相关,但溶血素也可能造成安全事件的发生。传统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虽能确定相关指标数据,但其中的亚硝基铁氰化物等毒性成分会危及检验人员安全,使用存在局限性[1]。近年来,新型溶血素得到有效开发,其无毒、环保的特点易于患者及检验人员接受。在血常规检验中,检验人员心理压力小,对检验工作能保持高度责任意识,且血液标本经检测后处理更为简单,让检验准确性和检验方便度得到提升,在医学技术高速发展后有广泛的适用范围[2]。故本研究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体检健康的56例健康受试者,行传统溶血素检验的28例受试者为传统组,行新型溶血素检验的28例受试者为新型组,观察两组血常规指标及满意度,旨在分析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体检健康的56例健康受试者,行传统溶血素检验的28例受试者为传统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为(36.42±5.97)岁。行新型溶血素检验的28例受试者为新型组,其中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为(37.08±5.46)岁。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入组标准:体检结果均正常;对课题实施有知情权,且签署同意书;对血常规检验无禁忌;课题获得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晕血者;对血常规检验不配合者。

1.2 方法

两组均抽取空腹肘静脉血(3mL),常温状态下在抗凝管内保存,传统组在其中添加传统溶血素,新型组在其中添加新型溶血素,两组均加入稀释液,根据操作流程通过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对56例健康受试者行血常规检验时,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检验,以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异常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觀察两组血常规指标及满意度。

血常规指标: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其中血小板指标的正常范围区间是100~300×109/L,白细胞指标的正常范围区间是4~10×109/L,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区间是110~160g/L。

满意度:由检验科行问卷的制定,对血常规检验中溶血素的检验结果进行满意度评估,维度有溶血素使用准确性、溶血素使用安全性等,血常规检验后遵循其意愿行问卷填写。血常规检验者问卷回收后量化数据,90~100分,血常规检验者非常满意;80~89分,血常规检验者满意;60~79分,血常规检验者基本满意;0~59分,血常规检验者不满意。最终血常规检验者的满意度是前三者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以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对血常规检验中溶血素使用的满意度)以%表示,统计学检验值是χ2,计量资料(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学检验值是t,P<0.05代表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血常规指标

新型组和传统组的血常规指标中,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新型组和传统组的血红蛋白计数有显著差异,数值更高的一组是新型组,P<0.05。见表1。

2.2 观察两组满意度

对溶血素使用的满意度数据进行观察,新型组是96.43%(27例),然此数据在传统组中仅有78.57%(22例),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作为检验科的重要检验项目,血常规可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其检查结果还会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恢复产生影响。在血常规检验中,传统溶血素中的活性剂成分能结合红细胞进行溶解,红细胞内部血红蛋白被释放出来,通过氧化作用可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与氰化钾相互反应,提高了高铁血红蛋白的稳定性,能有效检测出血红蛋白浓度[3]。但传统溶血素中的亚硝基铁氰化物、氰化物含量较多,虽能获得较高的准确性,但会影响检验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性较差,临床应用受限[4]。此外,血液标本经传统溶血素检验后,标本中有一定的氰化物成分,为控制氰化物毒性成分的扩散,需对样本行净化处理后才能排放,此过程中,样本处理风险增加,血常规检验成本也会加,逐渐被血常规检验者及检验科摒弃。

后新型溶血素应用于临床检验,其主要成分是贮存液和缓冲液,贮存液中含有医用乙醇、16-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物质,缓冲液中含有柠檬酸、磷酸二氢钠等物质,具有无毒环保的特点,检验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控制了检查成本,提高了检验的经济性[5]。本研究中,新型组受试者在血常规检验中,血小板数据为(194.71±8.32)×109/L,白细胞计数数据为(3.54±0.27)×109/L,数据值与传统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新型组血红蛋白计数数据为(141.75±3.82)g/L,数值和传统组有差异,且与常态分布相符(P<0.05)。范伟利等[6]对80例血常规检验者进行观察,使用新型溶血素的研究组,其血小板(202.66±76.32)×109/L及白细胞计数(3.58±0.25)×109/L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计数(141.6±4.68)g/L比对照组高,P<0.05。结果和本课题一致,表明新型、传统溶血素对血小板、白细胞均能保持较为准确的诊断效果,而在血红蛋白计数检验中,新型溶血素的检验结果欠佳,分析其原因发现,在新型溶血素检验中,红细胞的离散能力及溶解能力较强,可促进红细胞的快速破裂及血红蛋白的释放,故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与传统溶血素存在差异[7]。由于新型溶血素更易被检验人员接受,其应用广泛,在检查中应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真实性,操作时应保证空气的流通状态,提高检验过程的安全性。此外在废液处理时应对混合液接触情况进行控制,促进生物安全性的提升,以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本课题还发现,对溶血素使用的满意度数据进行观察,新型组为96.43%(27例),然此数据在传统组中仅有78.57%(22例),差异显著(P<0.05)。可见相比于传统溶血素,新型溶血素虽会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但能实现较高的检查满意度。对其原因发现,新型溶血素对血红蛋白检测准确性欠佳,但对其他血常规指标仍能保持较高的检查准确率,且有环保性和安全性的特点,更易被血常规检验者接受,因而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对应的满意度更高,虽会提升血红蛋白水平,但能通过医疗技术进行纠正,应用广泛。

参考文献

[1] 廖博.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5):56,60.

[2] 代小川,张健.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16):1920-1921.

[3] 谢福生,赵莲,高恬,等.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07(22):195.

[4] 朱晓颖.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4):2646-2647.

[5] 郭雪莲,张燕,柏玉.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8):326.

[6] 范伟利,桑秀华.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对照探述[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06(46):14-15.

[7] 祁月英.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7,38(02):197-199.

猜你喜欢

血红蛋白血常规检验白细胞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减少是免疫力降低了吗?
基于血红蛋白—纳米磷酸钬复合材料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
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照分析
调血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3例
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婴幼儿血红蛋白与微量元素铁的相关性调查
脂肪肝与健康人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比较观察
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与血红蛋白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