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斗幸福观的内在意蕴及其实践价值

2020-12-23陈华洲闫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实践价值

陈华洲 闫燕

[内容提要] 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幸福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关于幸福何来、何为幸福、如何幸福等问题的深层思考和具体论述。其在内涵上系统阐明了奋斗幸福观的价值立场,揭示了实现幸福的路径,诠释了奋斗的时代价值,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不断彰显出独特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奋斗幸福观;生成逻辑;多维蕴涵;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 陈华洲,法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闫燕,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背景与发展要求,就幸福与奋斗的内在关系先后作出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等重要论断。这些论断通俗易懂、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幸福是什么、怎样获得幸福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后,就幸福的来源、本质、实现方式、时代意义等内容进行的通俗化表达和科学性概括。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创新发展,也是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的概括与总结。科学分析奋斗幸福观的形成发展、科学内涵及其实践价值,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民族复兴宏伟梦想的最终实现意义重大。

一、 奋斗幸福观的生成逻辑

奋斗幸福观依托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奋斗实践,内化着前人优秀的思想结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生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思想理论成果。深入学习研究奋斗幸福观,把握其生成的历史性、理论性、实践性逻辑,既有利于增强对其科学意蕴的思想认同,也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领会其精神实质。

1. 继承发扬:奋斗幸福观的历史性生成

从历史视角探究奋斗幸福观的生成理路,需将其置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历史图景与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主题中进行考察。基于具体的历史情势和实践问题,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矢志不渝地砥砺前行、顽强奋斗,创造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为奋斗幸福观的生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针对执政后可能面临的问题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面对无先例以借鉴的艰难境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和战略战术,不畏艰险,不懈奋斗,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恢弘的革命气魄为旧中国残破的躯体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根植在这片土地上的新中国和她的人民重新站了起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立足刚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新的历史环境,提出要“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2]162,将艰苦奋斗精神提升到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的时代高度,进一步阐释了艰苦奋斗的思想内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285,要求广大党员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事实充分证明,毛泽东同志的奋斗精神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严于律己、勇于奉献、自觉投身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驱动力。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接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正是伴随着邓小平同志对奋斗精神的高度重视和坚决贯彻开启的。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分析国情和形势后论证了我国的发展目标,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并指出“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目标不能达到”[3]。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谋划并确定实施了“翻两番”“三步走”等一系列经济领域建设性的战略蓝图,同时更加强调“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使崇高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胡锦涛同志也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前人长期奋斗的基础上,接续奋斗,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

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奋斗史是一部党带领人民追求幸福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奋斗精神始终一脉相承,激励华夏儿女夙兴夜寐、勠力前行,不断创造并实现着国民的幸福生活,也不断建构起国家和民族的幸福大厦。奋斗幸福观既是对70多年来中华民族奋斗传统和智慧的历史性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新时代民族精神的现实性发展。

2. 理论依托:奋斗幸福观的学理性生成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奋斗幸福观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滋养。习近平奋斗幸福观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共生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新时代诠释。

奋斗幸福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以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为内在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并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巨大历史作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4],必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4]。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彰显为民情怀,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关切,将人民群众作为恪守不渝的执政之本,作为党一往无前的智慧和力量之源,充分肯定和发挥了人民群众之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共203次提到“人民”,映射出中国共产党清晰明确的品格和特质,即以人民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价值立场,将人民的幸福诉求与国家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紧密地契合在一起。

奋斗幸福观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奋斗和人民幸福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联系观和发展观等唯物辩证法思想。幸福不是精神上的空洞冥想,也不是纯粹物质的欲望满足,而是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融合与统一。正如恩格斯在谈及人的幸福欲望满足时曾指出的:“他的这种欲望要求同外部世界打交道,要求有得到满足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娱乐、辩论、活动、消费品和加工的对象。”[5]238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密切关注人民需求的变化,适时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辩证地提出要关注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新需要,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经济腾飞、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幸福图景,同时强调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戰略布局,不仅为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保驾护航,也向人民提出了奋斗要求和努力方向,为人民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了规划和路径。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幸福的物质支撑;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幸福的内在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人民幸福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人民幸福的执政之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重视满足人民物质进步与精神提升需求双重性的辩证思维。

奋斗幸福观突出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全球视野和时代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既着眼于当下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又放眼未来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多次强调坚持共同体理念。一方面,坚持构建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命共同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活实践的物质前提,只有在人同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的持续奋斗才可能实现民族的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释了生态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密切关联,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生态环境也是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等一系列科学论断,并就落实人民生态福祉的普惠原则,作出了一系列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战略部署,以期实现人民和子孙后代生态福祉的不断增进。另一方面,坚持构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奋斗幸福观不仅指向我国国民的现实幸福,更饱含着与各国人民实现共同幸福的深刻期许。为助益解决纷繁复杂的国际问题,不断在逆境与困境中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瞻性论断。在全球问题日趋凸显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游刃有余地独善其身、能够闭关自守以“退回孤岛”。今日之中国,不仅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同时也要为世界谋大同。不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持续为全人类的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正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矢志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承载着中国对和谐世界愿景的深切期盼和坚定追求,是对全人类幸福生活向往的有力回应。

3. 笃实力行:奋斗幸福观的实践性生成

思想观念的萌发与养成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滋育和主体亲身实践,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奋斗幸福观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自身的成长奋斗实践基础上、在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实践中生成的,有着丰富的实践基因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一方面,奋斗幸福观源于习近平总书记自身成长阅历与奋斗实践。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踏上广袤祖国大地的一隅,来到陕西省梁家河大队插队,开始了他的七年知青岁月。他扎根基层体验百姓疾苦,从在梁家河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五关”到在赵家河大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从在正定基层的埋头实干到在宁德地区的勇担重任,他所经受的困苦与磨砺加深了他对人民幸福的深切忧思,萌发了他为百姓谋幸福、为人民求福祉的使命感,而后主政福建和浙江期间更以心系人民的博大情怀、敏锐高远的眼光和实地调研的坚守积淀了浑厚有力的奋斗思想。长期艰难的奋斗实践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顽强奋斗的意志,砥砺了实干担当的品格风范,坚定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和信心,也为奋斗幸福观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和生动的注解。

另一方面,奋斗幸福观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在新时代治国理政过程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遗余力地为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而奋斗,彰显出鲜明的问题导向、理性务实的工作导向和执政为民的价值导向。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方法。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就是突出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和问题思维,只有灵敏聚焦问题,清醒正视问题,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才能精准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无论是带头“守八规”,不懈“反四风”,直面“四大考验”和突破“四种危险”,还是不遗余力贯彻“群众路线”,高瞻远瞩布局“四个全面”,尽心竭力推进“一带一路”,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加压奋进的精神。二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钉钉子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等都是求真务实精神的生动写照,他要求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干实事、亮奇招、出实效,敢于担当、善于担当,自觉为民谋幸福。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宗旨。基于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把握与对人民期盼的深刻洞察和热切关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恪守以民为本的价值导向,不断构建着充满创造性张力的国家治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6]242。其根本就在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通过聚焦人民利益攸关的问题,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 奋斗幸福观的内在意蕴

奋斗幸福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在地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科学规定性,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运用,体现着人文性、实践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提供了当代注解与科学证明。

(一)奋斗幸福观着眼民生,内蕴人文性

1. 奋斗幸福观坚持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对人来说具有生存、发展和享受三重意义,创造幸福与享用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人民群众既是幸福的创造者,亦是幸福的享用者。“奋斗是实践、劳动、创造等概念的中国式表达”[7],它内蕴着人的现实性、主体性与实践性,也体现着活动主体在特殊情境和时代背景下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艰巨性、复杂性与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和劳动思想的同时,自觉将“奋斗”这一科学命题引入幸福观,与实现人民现实幸福的谋划联系起来,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内核,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奋斗主题。坚定的人民立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勃勃生机的强大内驱力,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起直追的深厚凝聚力,是国运昌盛、社会和谐的不竭保障力。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旨趣所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幸福梦,“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立场正是贯穿奋斗幸福观的一條中心线。

2. 奋斗幸福观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导向。作为其学说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而生产方式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8]67。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现实的人”需要满足的方式,幸福是主体在劳动中获得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过程中自我本质得以确证、人生理想得以实现、生命价值得以彰显而收获的精神满足。奋斗幸福观继承了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现实的人”为主体,聚焦对物质充裕与精神满足的双重现实关切,传达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倡议。由于“现实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因而奋斗幸福观所提倡的全面发展绝不仅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全体人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并且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奋斗幸福观教育人民要通过奋斗彰显人之为人的特有属性,全面确证和实现生命的本质力量,不断充实和丰盈自我。

3. 奋斗幸福观引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8]194。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满足人及其所属的社会发展进步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人民的真正幸福取决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8]771。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与社会幸福的程度始终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的,并且最终取决于劳动成果是否归属于人民。奋斗幸福观既强调生产力发展对于幸福获得之极端重要性,又十分强调人民的获得感。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从富起来奔向强起来的新时代链条上,正处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生动实践中,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奋斗幸福观的形成提供现实基础。在新起点上,人民不仅对物质追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也与日俱增,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6]13-14追寻与创造美好生活不仅是我们党恒久不渝的目标,也是奋斗幸福观的现实旨归。美好生活不仅是中国人民对物质生活丰富充裕、民主法制健全发展、公平正义广泛存在、和谐共赢积极推进的当下境况的真切体验,也是对物质财富继续增长、精神世界愈加充盈、社会关系日益和谐、人与自然良性发展的向往憧憬。奋斗幸福观内在地要求必须从我国最大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心聚力解决好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让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获得发展机遇,享受发展红利,创造美好人生。

(二) 奋斗幸福观崇尚奋斗,充溢实践性

1. 奋斗幸福观之小切口:回归劳动

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9]马克思以劳动的对象化特质生动地揭示了人之为人的类特性,生活活动的性质展示了一个种的全部特性,即种的类特性,而人的类特性就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幸福的来源:“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10]劳动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奋斗幸福观所强调的幸福的获得正是基于对马克思类特性观点的体察和觉悟而展开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奋斗幸福观所崇尚的多重意味上的幸福恰恰是一种回归,即对劳动的回归,这里的劳动是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奋斗幸福观正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经由自由自觉的劳动,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在现实实践中得以体现,从而体验到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新时代的劳动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作者,而是有着文化自信和饱满精神活力的奋斗者。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是平凡劳动者唱主角的时代,新时代的劳动不仅是物质生产的需要,更成为个体体验幸福生活、形塑美好人格、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

2. 奋斗幸福观之多向度: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基础性作用,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既重视理论学习,又提倡学以致用,高度重视实践之于办事创业、实现梦想的决定性作用,提出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1]。在这个新时代,任何脱离实践的理论和口号都将只是纸上谈兵。奋斗幸福观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实干思想为切入点,强调奋斗要实现理论、实践与情感多向度的统一。奋斗要满怀实干的激情,但实干不等于蛮干,不代表墨守成规,一切工作的起始都应当立足客观实际,一切事业的发展都必须与时俱进。奋斗要有昂扬攻关的勇气与拼搏的精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70多年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号”巨轮得以驶向更广阔的海域。在此时期,我们更当勇立潮头、奋勇拼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圆满收官打牢基础、做好准备。奋斗要立足实践的土壤,幸福在于平凡的积累。奋斗精神作为一种意识,要实现其向实践力量的转化,首先必须依托于丰沃的物质土壤,加之奋斗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徒托空言,必须兢兢业业、持续发力,通过平凡的累积打好扎实的功底、练就过硬的本领,从而成就事业、实现理想、获得幸福。

3. 奋斗幸福观之大格局:勇担使命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性突出地体现在其对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不渝追求上。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性的坚定遵循者,自诞生之日起,她的本质规定和革命实践就是为了在具体的历史阶段完成自己的使命担当,这种使命在当下就具体化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梦想,奋斗以成。“奋斗”一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30次,奋斗是中国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人民幸福的源泉动力,也是实现民族梦想的根本路径。中国梦是数百年来中华民族不辱使命、艰难奋争,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生生不息的奋斗历程的深刻概括,连接历史、现实和未来,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现实感召力。梦想呼唤奋斗,使命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是远大的目标,而勇担使命是最实际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12]在美好新时代,每个新时代的奋斗者都应具备主人翁精神和参与意识,洋溢豪情担当,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朝乾夕惕、奋楫争先,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奋进在实现民族复兴之路上。

(三) 奋斗幸福观的价值指向

1. 个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马克思的幸福观建立在关怀劳动群众的基础之上,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劳动是“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8]43,实现幸福必定要消除劳动异化,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占有。由此,幸福从根本上就是关于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问题。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当今人的异化现象较马克思所指的异化有着更为具体的表现,一些人将物质、娱乐、消费作为生存目标甚至是人生意义,追求虚幻的幸福,在这种异化状态下无疑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也无法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等系列论断深刻指出了获得幸福的现实途径。幸福的获得不是依靠精神玄思和坐享其成,而是通过劳动与奋斗实现对人自身本质的占有,确证自身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只有通过个体自身的艰苦奋斗与劳动创造才能真正认知、体验和获得幸福。奋斗幸福观鼓励我们在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指导下追求幸福,在不懈努力与奋勇拼搏中感知幸福,在辛勤劳动与共享劳动中拥抱幸福,在增进修养和培育道德中提升幸福。

2. 幸福需要集体的共同奋斗

马克思主义主张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幸福也是一种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辩证统一的“类幸福”。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如果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5]238由于个体在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所能创造的财富种类和数量总是有限的,无法直接满足自身全面的需要,因而个体仅能享受到一定意义上不充分的幸福。只有个人以社会交换为媒介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并通过自我劳动为集体幸福作出贡献时,才能体会到自身社会价值实现的深层满足,与此同时,个人也将能够不断满足自身多层次的幸福需要。奋斗幸福观坚持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价值立场,呼吁我们要“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13],以奉献社会来实现自身价值,实现幸福共享。实践充分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精诚团结和共同奋斗创造了今日之中国“当惊世界殊”的荣景。新时代条件下,只有继续筑牢全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才能凝聚大团结的磅礴力量,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完成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幸福。

3. 民族复兴依靠接续奋斗

奋斗幸福观在中华民族血脉的陶养濡染中酝酿生成,有着跨越时空的张力,对其觉解和体悟不能仅局限于新时代场域,而应将其置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探索、中国近代以来170余年的艰难跋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90多年的奋斗拼搏、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争先进取、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跨越的历史视域之中进行把握和阐发。由此不难得出这一结论:幸福是华夏子孙的永恒追求,而奋斗则是幸福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奋斗不仅凝结着过去的幸福夙愿、致力于当下的幸福满足,也指向未来的幸福。行至当前,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仍非咫尺之功。跨越万水千山,前方依旧有万壑险峰亟待中华儿女去跨越征服,我们奋进的脚步不能停歇,拼搏的斗志不能终止。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把奋斗故事融入中国故事之中,将个人幸福融入党和人民万众一心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幸福之中,不断奋斗、长期奋斗、持久奋斗,才能获得壮美人生的春华秋实,才能创造新时代的光辉伟业,凝聚起实现伟大梦想的雄浑力量。伟大梦想和幸福愿望的实现不仅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更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不辞辛劳地接续奮斗,幸福的甜蜜必将在不断奋斗的征程中愈发深沉,美好的芳香也将在持久奋斗的拼搏中愈发浓郁。

三、 奋斗幸福观的实践价值

为幸福而奋斗,在奋斗中谋幸福。奋斗幸福观生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践,散发着直抵人心的思想魅力,凝结着奔腾不息的感召力量,在追求人民幸福的需求满足和民族复兴的梦想实现过程中彰显着非凡的实践价值。

1. 奋斗幸福观是对时代境遇的深刻解读

70多年风雨兼程,70多年奋力砥行,顺着历代中国人民的奋斗脚步和拼搏步伐,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令世界惊艳的中国奇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由衷赞叹。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截至2019年5月中旬,中西部的283个县摘掉“贫困帽”,全国436个县告别贫困,占全部贫困县的52.4%。[14]今天我们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过去的70多年,我们以波澜壮阔的实践探索描绘了民族进步的光辉历程,用筚路蓝缕的奋进拼搏书写了国家发展的壮丽史诗。船到中流、人到半山,面对新时代的大好局势和新征程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拥有乘势而上、夺取胜利的信心,也要有紧抓不懈、不进则退的清醒。

新时代人民对更高层次的幸福的追求,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解决“快速发展”遗留的问题,摆脱“发展起来之后”的烦恼,闯过“进一步发展”的隘口。首先,要解决“快速发展”留下的问题。要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落实区域协调发展计划;要接上社会治理相对滞后、公共安全风险多发的短板,同时要加强美丽中国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其次,要摆脱“发展起来之后”的烦恼。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严峻,中美贸易摩擦牵动人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分化加剧,经济创新活力亟须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任务艰巨,同时面对着人民要求有更加优质的教育条件、更加满意的工作状态、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加优惠的福利政策、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等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奋斗幸福之路仍是“长路漫漫”,仍需我们砥砺前行。最后,要闯过“进一步发展”的隘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际,仍需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中,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脱贫攻坚战中,要重点推进“两不愁、三保障”,加大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同时要关注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帮助与支持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困难群体;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要统筹兼顾,打赢蓝天保卫战。奋斗幸福观立足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实际,对中国的时代境遇和现实难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肯定和赞扬中国已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警醒广大中华儿女美好生活还未完全到来,幸福仍需持续奋斗。

2. 奋斗幸福观为幸福追求提供科学题解

随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许多消极社会思潮在国内暗流涌动,更有一些思潮作为某些敌对势力的渗透工具与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激烈的碰撞交锋,并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渗透意图。在多元价值观念的纷乱交织作用下,一部分国民因思想上的彷徨迷茫和无所适从而不慎陷入价值观误区,出现了诸如过分强调个性发挥和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私利而无视社会责任的利己主义幸福观,吹捧金钱至上和狂热追求奢靡挥霍的拜金主义幸福观以及将娱乐消遣和安于颓废视为自我价值体现标志的享乐主义幸福观等一批狭隘偏颇的幸福观念和价值追求。这种观念和追求作用于人们追求人生意义的方式,试图唤起人们内心无止境的贪欲和物欲,以金钱财富、欲望权势和自由释放腐化湮没人们的精神世界,使部分人出现人生志向和生活目标的扭曲,思想堕化、精神空虚、意志消沉,影响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出现政治方向上的偏移,亟待以科学权威的幸福观念进行规范与引导。奋斗幸福观以练达自如的“习式风格”诠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表达,鼓励人们将幸福向往转化为现实生活场域中的奋斗拼搏,教育人们提升内涵、保持定力,知难勇进、奋发有为,勇于斗争、敢于胜利,始终坚守对生活的善意和热爱、对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对幸福的体验和追求;不仅有助于弥合人们在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上的偏差,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还有助于普及幸福的真谛奥义,使人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幸福、切身地拥抱幸福、真正地享受幸福,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为人们追求幸福提供科学的思想启迪和路向指引。

3. 奋斗幸福观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劲动力

奋斗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的跨时空出场,它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视角,熔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于当下中国人民对时代重任的担当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将人民的幸福获得与实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使人民的现实幸福在中国梦中得以清晰呈现,向身处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具体的奋斗要求和幸福路径。奋斗幸福观号召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作敢为、善作善为,以实际行动获得人民支持,用出色政绩赢得社会肯定;号召工人群众要辛勤劳动、敬岗爱业、苦心钻研、练就本领,以卓越技术取得突破性胜利,用艰苦劳动收获人生幸福;号召广大农民要扎根热土、学习技术、投身农业、经营致富,以辛勤汗水成就丰收喜悦,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号召商贾要实业兴国、立足主业、专注品质、回馈社会,以无畏奋进造就商业传奇,用开拓进取成就人生辉煌;号召科研人员要潜心钻研、精诚协作、吃苦耐劳、甘于寂寞,以孜孜求索抢占核心领域,用坚韧不拔勇攀科技高峰;号召青年学生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安心问道、好学求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勤学修德收获知识硕果,用明辨笃实感悟人生真谛。人民是胜利的“总钥匙”,解决人民的问题是一切伟大事业得以告成的基本前提和动力保障,解决好这一问题本身就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推进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奋斗幸福观鼓舞和激励广大人民为新时代的中国发展和社会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教养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奋斗洪流,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凝聚共识,汇聚磅礴的奋进力量。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王达阳.邓小平:要勤俭办一切事情[N].学习时报,2018-10-01(5).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7] 陈华洲,赵耀.“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N].湖北日报,2018-09-01(7).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10] 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强调 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 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N].人民日报,2015-06-02(1).

[11]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9-01-01(1).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45.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14] 人民日报评论员.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N].人民日报,2019-07-22(5).

(编辑:杨增岽)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实践价值
充分认识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重要意义
网红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引导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论王阳明民族观的当代启示
概念—属性分离加工及其实践价值研究
关于参与式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的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