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新常态背景下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2020-12-23李续军

科技经济市场 2020年10期
关键词:金融发展风险控制

李续军

摘 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联系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因此,国家一直实行各种政策增进企业的转型,为企业的贷款开启便门。但是,由于各种企业的规模和偿债能力的不同,其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之中存活,就必须根据自身的信用风险掌控,选取准确的融资方式,而本文从其信贷风险的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金融发展 企业信贷 风险控制

0 引言

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的问题。而随着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政策的制定实行,保护中小企业的贷款的环境将进一步完善。然而,作为商业银行的贷款主体,如何掌控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仍然是一个亟待分析的问题。只有建立精确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因此就要进行研究。

1 企业信贷风险的表现

对企业的信贷风险进行控制就要对其具体的表现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商业银行如何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精确地解决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问题,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表现和根源主要展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企业的经营风险,其次企业的道德风险。前者展现为中小企业资产信用的缺失,即偿付能力的缺乏;后者展现为道德信用的缺失,即偿还意愿的缺乏。从其具体的风险角度看,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治理机制不完备,科学的决策体系的没有建立;管理体制不完备,管理手段也不够领先,许多企业仍停留在车间生产以及经验管理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产业技术起点不高,同时产品竞争力弱,抵挡市场风险能力少。从道德风险角度看,少数中小企业主欠缺长期经营理念和信用意识。其中的一些人在借钱时并不希望偿还,有些人在生意之上碰到问题时以各种形式躲避银行债务。此外,一些企业在取得银行贷款之后随便变化贷款用途,从而对银行贷款的风险产生威胁。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根源主要是下列三个方面:首先是信息的不对称性,这种企业对于银行辨识企业风险的难度和成本来说是巨大的。中小企业通常历史不长,同时其金融体系不标准、信息透明度不高,其庞大的信息主要是难以读懂的软信息,造成银行信息收集和筛选成本高,进一步激化了部分企业的道德风险。同时企业的担保贷款的机制难以精确实行,使银行失去了对债权的资产担保。由于中小企业担保资产较难,进一步难以有担保人可以尽到负责的责任,而专业的信用担保机构不多,担保的市场不兴盛,使担保的方式的适用性减少。同时信用调查制度和归罪处罚机制尚未精确建立,难以确保银行债权的安全。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备精确的失信处罚制度,司法部门对于其的约束力度不够,对各种企业的归罪成本过高。更关键的是,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尚处在建立的初期,目前各部门的信用信息尚未分享,归罪行为难于总结,因此不能对产生归罪行为的企业构成极大威胁,客观之上也包庇了企业的失信行为。对于信贷风险的表现就是企业总是存在逃避心理,从而增加了信贷的风险。

2 企业的发展在国民的经济中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占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其发展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整体经济的发展,而在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研究的过程之中,各种企业可分成大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为方便说法的统合,中小企业统称为小企业。据估计,目前,小企业占我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其经济效益占我国GDP的60%,占我国税收的60%,占我国城镇就业的75%,占我国企业出口总额的60%,占我国流通领域的零售网点的90%以上,其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而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这个过程中,从经济的角度看,小企业开创就业岗位是大企业的8~10倍,开创的GDP是大企业的4~6倍,可以看出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全新增长点。特别是在国有大型企业改革过程之中,小企业面对着国有大型企业“扭亏为盈”的诸多难题时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可以克服和减轻就业压力、解决社会对立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增进社会的平稳的发展,其在社会的发展中展现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是世界之上最大的经济体,有2500万小企业。在1953年,美国就制定实行了《小企业法》,并依法创立了小企业的管理局,负责实行国家的小企业的发展法律和政策。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援助、政府投资项目,同时进行政府采购;德国是世界之上的经济大国。小企业在全球市场之上展现着关键作用,是德国经济活力的关键体现。相关资料表明,德国小企业数量已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小企业制造的产品占德国产品市场份额的70%-90%,其税收占德国的总额的50%,德国政府从组织、法律、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建立了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完善了支持小企业转型的政策体系;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以小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在金融援助、融资体系的建立、融资需求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完备的制度支持服务。而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则不言而喻,因此就要重视企业的作用,对其发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增加其发展的效率。

3 对企业的信贷风险的控制措施

3.1 建立客户的信用评价机制

对于中小企业常用的信用风险控制措施来说,首先就要定位目标客户,这对中小企业非常关键,也是应对其信用风险的精确的措施。从信贷规模上看,中小企业可向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申请信贷,因为这类银行通常不为小企业服务,但在面临中小企业的申请时却面对着信用的竞争,因此这类银行對中小企业的贷款更为严格。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比较特定,贷款额度也比较适当。股份制的银行可为其提供贷款,并且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银行也可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避免。因此,对银行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机制来说很不利。从企业生产组织关系的角度看,银行应当更加注重贷款的发放。一是与小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因为这样的中小企业通常可以获得小企业的帮助,其还贷能力是可确保的。另一种是中小企业产业的集体,许多中小企业在集体中产生了一个信用网络,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信用,就会导致极大的损失。银行向这两类企业放贷时,信贷风险相对来说是可以控制的。同时大量的制度创意实践证明,商业银行制度的完备联系到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的大小。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完备自身的制度,对制度展开适当的改革和创新。首先,由于中小企业比较多,可专门成立信贷部门。专门专责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制订治理制度,标准化贷款行为。信贷部门人员可走向市场,推展自己的服务政策,从而提升中小企业的利益,既可克服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又可减少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适当下移决策权。信息的即时性特点需要信息的员工具备适当的决策权。因此,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最适宜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信用进行合理的评估并对企业的信贷风险进行控制。

3.2 创新信用评估技术,强化管理力度

在强化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掌控的策略的研究中,首先就要完善贷后监测和贷前的评估的制度。银行本身是对信息进行分析的主要专家,具备引人注目的生产信息的优势。银行可对企业进行开户结算,并对企业交易和财务状况信息进行分析,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进一步了解对方的现实信息,从而减少信息采集成本等。为了减少或防止逆向选取的风险,应当使用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中小企业的信息,强化贷前的评估。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放贷时,已将激励机制引进信贷管理。然而,基层的信贷人员仍然缺乏合适的外部力量进行信用的评估。因此,必须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比如,在中小企业信贷部门成立专门的客户管理体系的同时,就要将适当的决策权下放,在此基础上实施精确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以鼓舞信贷人员来拉拢客户,开拓市场。而创新中小企业的贷款评估技术可协助信贷人员从技术上辨识信贷风险,减少信贷风险。与国外银行的贷款评估技术相对,信用评分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特点是使用了更为标准的模型。同对于信用的评估信贷人员的经验或主观判断,这不仅有利于修改贷款流程,而且有利于银行快速区别优质和劣质的借款人,从而增进信用风险辨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回避风险,从而大大降低了信用风险和信用成本。因此,要尽快构建中小企业贷款评估技术的创新,大力使用先进的评估技术手段,而为了强化联合信贷的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征信体系通常是企业联合发布、管理和搜集的体系。由于借款人与借款人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是导致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关键原因,因此最关键的机制是由专门的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展开管理和征信,此外要经过银行的监督和检验,这样在对贷款对象的研究的过程中,银行可更方便地了解中小企业的信息,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性造成的违约风险。就担保机构而言,最关键的基础设施是信用体系。中小企业信用调查制度主要包含企业自身信用和企业所有者个人信用。因此,需要适当强化这些方面的建设,以提升企业的信用的质量,进一步优化信用体系的构建。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存在一定的艰难,这也是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导致的。中小企业的偿付能力相对不足,存在信用风险,银行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这约束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了优化市场,银行和有关部门就要适当采取措施减少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使其获得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罗燕.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析[J].大陆桥视野,2016(12):80-81.

[2]黄明刚.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前沿,2016(04):4-7,26.

[3]曾亮.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以中國工商银行X分行为例[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7.

猜你喜欢

金融发展风险控制
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论金融的发展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试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