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视阈下河南省中小企业培育技术创新联盟研究

2020-12-23张荣静

科技经济市场 2020年10期

张荣静

摘 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培育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度是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核心,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优势最关键的载体。创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仍存在很多障碍,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分析了河南省中小企业如何通过联盟的形式进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在分析研究河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现状和发展障碍的基础上,对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通过联盟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万众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区域经济;技术创新;联盟

十九大以来,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发挥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政府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中小企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培育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形成區域竞争优势的关键载体。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分析了中小企业如何通过联盟的形式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万众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必要性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异,全面发挥各地区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企业应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发展,尤其是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相互扶持成立技术创新联盟,通过技术联盟集合优势力量解决技术创新中的难题和关键性技术问题,分散市场竞争风险、降低企业生存成本。

1.1 技术创新联盟有助于形成“集聚效应”,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风险

河南省经济呈区域性和产业性特点,逐步形成U型发展状态。驻马店市、周口市、信阳市、商丘市等省辖市,经济基础相对较薄弱,是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郑州、洛阳、开封等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较发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自身专业技术较弱、竞争力及信用度不够,在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差。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呈现出偶然性、间歇性和非制度化,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企业难以将技术成果在市场全面推广,在关键技术和市场开发上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技术创新回报率较低,市场风险较高。因此不同的中小企业通过自愿组成技术创新联盟,相互之间可以通过知识共享、人才交流、技术互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优化业务流程,在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的同时,逐步形成“集聚效应”,不断降低企业成本,有效规避企业风险,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可以有效推动区域支柱产业发展

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河南省中牟汽车产业园区拥有6家整车企业和360余家零部件及服务企业,产业园中中小企业占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聚集邢成了产业集群,相互之间通过自愿组合,形成规模经济,通过技术创新联盟产生知识技术外溢、共享技术、共担风险,充分利用产业内研发资源,增强行业技术储备,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应借助政府、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拓宽企业之间的联盟视野和创新科研资金的来源渠道,推动企业之间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1.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使企业获得标准优势,形成“扩散效应”

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相关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监督联控机制。由于受市场全球化和技术复杂化的影响,通过联盟和许可证建立标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了新标准,获得标准优势。此外,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联盟过程由于有相关法律约束,联盟各方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组织。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应不断吸纳新成员的加入,积极开展与外部的交流合作,并将合作成果及时向外扩散,对于由政府资助项目形成的技术成果,中小企业负有向联盟内外扩散的义务。中小企业组成的技术创新联盟在合作过程中可形成技术创新产业链条,扩散并带动相关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以创新驱动配合“一带一路”河南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夯实区域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障碍

2.1 企业技术创新意识淡薄,自身创新动力不足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部分企业管理者对技术创新认识不够,区分不清楚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产品的创新就是技术的创新。在思想意识上缺乏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未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在投资战略上,侧重于期限短见效快的项目投资,对期限长见效慢但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项目投资不够重视。因此,企业自身缺乏对技术创新投资的动力。据统计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0.78%,而国外企业一般都在4%左右甚至更高。

2.2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和资金匮乏,知识创新资源不足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以及我国社会对中小企业的偏见,高层次人才难以到中小企业中服务,企业只能通过自身培养,然而由于企业资金的匮乏,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空间的局限性,会造成人才流失,中小企业要想留住高层次技术性创新人才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技术人才的不足,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86%中小企业反映,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创业资金少、信用度差,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要取得银行贷款困难重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受到限制。资金的匮乏,迫使中小企业不得不缩减研究与开发费用,在研发过程中关键性问题得不到解决,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处于瓶颈状态。

2.3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创新机制存在缺陷

中小企业规模的限制,致使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依赖外界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借助社会和政府的支持。目前我国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刚起步,市场竞争秩序有失公平,创新人才和技术以及知识产权缺乏高效的交流和交易平台。例如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其创新取得的收益很容易被其他企业假冒和侵占,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亟需引起政府注意。再者,由于中小企业实力有限,科研机构很难单独设置在中小企业中,限制了中小企业创新的发展,以及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挂钩和效果。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比例只有25%。目前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关的“创新联姻”,缺乏一个有效的平台,以保障新技术人才的流动和技术交流。

3 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决策建议

3.1 以政府为引领,构建健康有序的创新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政府应积极给予相应扶持,出台并规范国家政策与法规、市场管理体制,通过制定相应产业政策计划以及科技计划,完善政策落实流程。并将政府相关政策对企业进行积极宣讲,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分类实施指导,帮助企业进行创新,利用政策支持解决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培育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研究和制定促进联盟创新需求的激励政策,对联盟创新企业实行消费补贴、运用技术标准引导技术创新等,从政策制定方面激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3.2 以创新战略目标为支撑,加大创新资源投入,提升创新主体意识

企业在制定创新战略目标时,需要考虑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河南省内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手段和设施比较落后的中小企业可以采用技术引进再创新的形式。技术引进再创新并不是簡单地照抄照搬,而是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再投入一定的力量进行技术改造创新,使其更适合企业发展。企业在确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后,应加大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通过贷款、申请政府补助、国家创新基金等形式,积极筹集资金,保证科研经费的充足。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不同的人才奖励机制,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人才晋升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强化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实现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突破。

3.3 以“产、学、研”为手段,利用“互联网+”,搭建创新公共平台,促进交流合作

当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信息技术融合进各个行业产业中,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小企业自身研发力量薄弱,难以独立设置科研部门,其可以通过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通过“产学研”的形式,借助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吸纳多方科技力量进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研发。在合作过程中,政府应转变角色职能,做好服务和引导作用,督促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落地实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中遇到的难题,积极为企业搭建技术支撑平台和各类信息共享平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搭建,促进了企业与各方的合作交流,完善了产学研合作的无缝对接,加速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帮助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实现瓶颈期的突破,加快企业和产业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李敏.苏州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对外经贸,2013(02).

[2]任慧军.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策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02).

[3]杨芬.新常态下河南省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政策支持研究[J].决策探索,2015.

[4]聂彦芳,赵敬欣.充分认识政府科技部门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5]潘丽.苏州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障碍对策研究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7).

[6]陈雪善,王卫彬,张高忠.嘉兴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 [J].科技和产业,2013(02).

[7]舒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