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对古诗的比较阅读中走进民俗文化

2020-12-23郭艳红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首诗古诗

郭艳红

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挖掘诗词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元素,把它与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元日》《清明》作为同一单元的两首古诗,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教师可以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亲近民俗文化,使我国民俗文化不断得到继承与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元日》《清明》是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的两首古诗。在这两首古诗中,元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标志着一年的开始。清明,不仅表示一种节气,还是一种重要的祭祀节日。编者把这两首古诗编排在同一个单元,隐含着特别的意图,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领悟到民俗文化的别样魅力。

一、内涵比较,知晓民俗之意

民俗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有着特别的内涵。如果教师对于古诗中隐含的民俗文化置之不顾,这显然违背了编者的教学意图,无法真正发挥出编者把它们列为一组的教学价值。在《元日》《清明》这两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就二者的内涵进行比较,以使学生对我国的民俗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元日》这首诗是我国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在这首诗中,“放鞭炮、喝屠苏酒、换桃符”是古人过春节的习俗,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过春节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这种习俗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表达了我国春节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其中“爆竹声中一岁除”表达了人们想用放鞭炮这种形式来驱逐晦气,迎来光明;“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主要是指用屠苏泡的酒,古人主要是想用此来辟邪或者躲避瘟疫;“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桃符”也就是指如今人们过春节所用的春联,也是有着“辟邪”之意。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其深意与内涵,可以使学生明白民俗文化不是现今才有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习俗。《清明》这首诗乃唐代杜牧所作,有着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内涵。“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点明了这个节气天气的特点,另外它作为一种传统节日,清明节是祭拜祖先、悼念亲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作者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却又赶上细雨纷纷,打湿了作者的衣衫,为作者平添了一份愁绪,在这特定的时间、特殊的环境中,作者的心境发生了特别的变化。

《元日》《清明》这两首古诗表现的习俗不同,带给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也不相同。《元日》给读者的感受是热闹的、欢乐的,喜气洋洋、积极向上的,而《清明》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则是悲凉的、伤感的,这种感受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一致的。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对春节与清明不同的民俗文化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知,而且也会自然地产生对各种节日或者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明白这些诗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属于情景交融的佳作。

二、意象比较,感受民俗之趣

在一些古诗词中,作者常爱用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思。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元日》《清明》这两首诗中,作者用了“酒”这一意象来表达心中的情感,教师可从比较阅读入手,引领学生从中感受民俗之趣。

在《元日》这首诗中,作者用“春风送暖入屠苏”来表示人们饮用屠苏酒来庆祝新年,从嗅觉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了暖意。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借此设计一个说话环节:除夕之夜,作者与家人坐在一起,喝酒守岁,请你想象一下这时候长辈会对晚辈说些什么,晚辈又会对长辈说些什么。在他们喝酒庆祝新年的时候,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一杯什么酒。结合对诗词意象的品析,可以使学生对过春节时有了酒,过节的气氛更加浓郁有所了解,他们不仅对“酒”文化營造出的欢乐祥和气氛有了更加贴切的感受,还从这种民俗文化中体会到了诗人所要传递的一种精神。在《清明》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熟古诗的基础上思考:诗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的目的是什么?诗人这时候又是因何而喝酒?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资料,很容易感受到诗人独自漂泊在外时那种悲伤、寂寞,以至于细雨打湿衣衫也毫不在意,因为此时此刻诗人不仅身上感到冷,更是冷在心里。此情此景,诗人只想通过酒来释放自己那种凄冷、悲凉、难过的心情,这是怎样的酒啊?(驱寒的酒、忧伤的酒、孤独的酒和思乡的酒)

在《元日》《清明》两首诗的教学中,借“酒”这一意象引领学生对比、品味,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同样的意象,别样的情怀。在《元日》这首诗中,酒带给人们的感觉是轻松愉快的。在《清明》这首诗中,喝酒给人们的感受是悲凉的。这看似寻常的酒,却暗含着作者不同的情思,这样引领学生比较品味,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情感。

三、炼字比较,感受民俗之妙

在一些古诗词中,作者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常常会对需要用到的一个字、一个词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与创造性的搭配,以使其能够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教学时引领学生就这些特别的词语比较品味,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精妙,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如在《元日》这首诗中,第三句写到“千门万户曈曈日”中“曈曈”写的是日出时的景象,象征着无限美好的前景,读着令人心情振奋,预示着美好的开始。而《清明》这首诗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主要写了清明这天细雨纷飞的情景,由“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清明那天雨下得恰到好处,由“曈曈”“纷纷”可以看出古人在创作的时候常常采用叠词来表现自然景象,表达作者情感。古诗词中叠词的运用不仅可以使作者的表达更为形象准确,而且读起来也会让人感到朗朗上口。在教学《清明》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出诗中能够表现出诗人此时此刻心情的词语,然后让学生适时说一说从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在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还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行人的悲伤。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结合“雨纷纷”这一特殊景象思考这与作者的心情的关系。结合这个特殊的节气,以及这天的天气情景,特定的人文内涵,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此时绵绵细雨打湿的不仅是作者的衣衫,更是作者的心情,使作者的心情变得更加抑郁了。在这种教学情形下,学生对诗的理解感受已经从“欲断魂”到了借景抒情的“雨纷纷”,学生的思维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由此也可以看出诗人借助清明时节的雨来抒发自己情怀的表达特色。在《元日》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手法。在仔细寻找发现中,学生明白了作者其实是想借“曈曈”一词来表明变法给老百姓带来的美好前景以及自己的决心与勇气。

在《元日》《清明》这两首诗的教学中,抓住诗中的“曈曈、纷纷”两个叠词引导学生感悟体会两首诗的不同情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精妙,学生对两首诗的不同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在《元日》《清明》两首诗的教学中,从单元特点与教材编排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感受民俗文化的特点。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近作者,走进民俗文化,获得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从而使我国的民俗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华宁县宁州街道甸尾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首诗古诗
《上课没人抢》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劳劳亭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秋千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