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流平台”的价值思考及教学策略探究

2020-12-23张晓敏谭艳辉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交流平台要素交流

张晓敏 谭艳辉

统编本教材三至六年级安排的“交流平台”板块,将以往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学习方法和提升单元主题认识等的教学,转变为对策略的学习和运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交流平台”的编排特点,注重单元整体贯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化学生的语言实践,有效指向方法习得。

一、“交流平台”的呈现特点

教材中“交流平台”的教学内容着眼语文要素,贯穿中、高年级的教学,主要为“伙伴对话”“话题提供”“成果展示”“我的發现”“知识短文”和“示例归类”等形式,在内容编排上体现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情境式设计

语文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就是对话,从某方面看,“交流”亦是对话,就是把已有信息传达给对方,实现信息的流动和传播。教材从儿童学习视角,构建乐学、趣学、互学的学习场景,创设对话交流情境,引导儿童在对话交流中主动学习。笔者对三至六年级教材中“交流平台”的情境式对话呈现形式进行了统计,共有32个单元采用了这种方式。可见,情境化的形式,贴近儿童的生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融合式编排

统编本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语文要素”的凸显,每一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语文要素要求,主要体现在单元页提示、课文及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页点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课文《落花生》的课后练习有这样的要求:“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落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交流平台”就紧紧围绕“借物抒情”总结了两篇本单元中的文章,梳理两篇课文通过描述不同事物的特点表达情感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借物抒情”的写法。

3.具象化语言

教材采用“双线结构”编排内容,每个单元都有很明确的语文要素。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交流平台”就是围绕这一要素来设计的。那么,何为“关键语句”呢?哪些语句可以算“关键语句”?这些“关键语句”又在何处?对于三年级学生,他们尚不知道,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语言范例,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为此,教材提供了语例:

语例一:有的时候,一段话的开头就表达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开头这句话来写的。

语例二:这样的句子也有可能在一段话的末尾或中间。

这两个语例通过举例,为学生认识“关键语句”提供了方法,并以此为参照,举一反三,从而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更精准的认识。

二、“交流平台”的应用价值

1.平台小,作用大

“交流平台”只是“语文园地”中的一个板块,栏目虽小,但该板块是单元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体,又是单元语文要素的再深化,梳理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方法,总结了单元学习的重点,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其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养成的重要载体。

2.体量小,承载大

我们的“交流平台”内容是“立德树人”的好阵地,其“小容量”中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要义等,是学生汲取文化营养,提升道德情操的精神沃土。

3.栏目小,效应大

“交流平台”设置在“语文园地”中,旨在引导学生在自主发现、互动交流中,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归纳和梳理本组课文体现的语文要素,交流学习收获。在形式上大多以学习伙伴交流的方式,将语文要素条目化、具体化,呈现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需要掌握的方法、养成的习惯或形成的观念,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行动,主动运用于今后的语文实践。

三、“交流平台”的教学策略

内容丰厚、形式活泼的“交流平台”教学,应该从儿童学习的角度建立活跃的学习场景,启发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思考和琢磨,在与同伴思想碰撞中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晰,进一步内化知识。

1.着眼单元整体,指向方法习得

“交流平台”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学板块,而是前后关联,着力于单元整体的。因此,教师要纵览教材,在单篇课文备课前,要熟悉本单元的整体概况,这样在进行单篇课文备课时,再将其放在单元整体中进行解读,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可以按序教学,也可以根据学习的实际需求,与课文学习相结合,从而凸显主题,提升教学实效,不应脱离本单元教材内容以及语文要素的特点而孤立地展开教学。以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个单元安排了《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诺曼底号”遇难记》和《黄继光》等四篇课文,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交流平台”则列举了两个例子。教学时,教师就要基于“交流平台”中的内容与本单元文本内容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来学习体会。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交流平台”中内容的认识,还可以促进文本所特有的语文要素得到更好落实。

如在教学“交流平台”中“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这句话的时候,由于这句话选自《“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使学生发现从一个人的语言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一些特点。

教材中大部分课文后的练习内容与本单元语文要素紧密相关。《“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后面安排了这样一道题:“‘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教学“交流平台”时,教师可以联系这道题让学生深入学习。首先出示描写船长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引导学生读这些句子。其次体会这几个句子都写了船长怎么做的。最后引导学生发现这几句话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船长的。联系课后习题,进行贯通练习,能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语文能力。

2.把握编排意图,突出学生本位

通过梳理三至六年级教材中的“交流平台”,可以发现无论呈现方式如何变化,平台都是以第一人称来表述,这或许也是编者希望学生自主探究,在合作交流中梳理总结的编排意图。因此,教师在教学“交流平台”时,必须强调学生主体本位,必须从“教师指挥”转化为“学生自主”,努力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发现,掌握知识,逐步获得能力的提升。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交流平台”时,首先让学生读一读三位小伙伴的对话,说说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画面、声音、味道等都可以从文章的描写中看到、听到、尝到。教师面对这些回答,除了肯定,还要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你从对话内容中有了自己的发现,你还能结合本单元课文学习,提出了自己的发现……”

3.搭建交流实体,内化语言实践

“交流平台”如果单纯作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所用,一些教师往往简单草率地处理,读一读、谈一谈,小结一下,糊里糊涂走过场,显然这样的教学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一是说的训练。“交流平台”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特点,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而编写,如果在学生学习中,教师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架,在支架的帮助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能进一步促使语文学习与学生语言能力提升有机关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交流平台”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平时及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复述”方法。

二是写的实践。教材中的“习作”往往是语文要素落实的好时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交流平台”的方法为指导工具,帮助学生领悟表达方法,促进习作有章可循、有例可依。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在教学时,教师可将“交流平台”放于习作教学之前,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猫》《母鸡》和《白鹅》三篇课文典型段落的写法,帮助学生降低习作难度。

统编本教材推陈出新,精彩纷呈,其“交流平台”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有效载体,能帮助教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更新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切实用好“交流平台”,真正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小学/江苏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交流平台要素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交流平台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