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背浅静脉CT三维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12-23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4)
下肢静脉造影术是诊断下肢静脉病变最可靠的检查方法[1-2],能够明确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和范围,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是,由于此类患者足部浅静脉往往因长期肿胀而肉眼无法显示,导致一次穿刺成功率不高。本文通过对足背浅静脉CT三维解剖图像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其管径、走行及分布特点,为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提供穿刺引导。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患者146例(179条患肢),其中男97例,女51例;年龄29~79岁,平均49岁;病史1个月~30年。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曲张99例,肿胀29例,站立后酸胀或沉重感10例,小腿下段湿疹、色素沉着或溃疡形成8例;累及左下肢87例,右下肢41例,双下肢18例;患者足背浅静脉肉眼均无法清晰显示。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3例。研究组90条患肢,对照组89条患肢。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采用日立ECLOS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皮肤放置标志物,然后进行三维重建。扫描参数:120 kV,150 mA,层厚3.75 mm,螺距1.0625,0.8 s/r,软组织算法重建。由2位有相同工作年限、专业技术水平相似的主管护师负责穿刺,穿刺部位均在足背浅静脉。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法行足背浅静脉穿刺,患者取仰卧位于数字胃肠机检查床上,踝关节上方扎橡皮止血带,以9号头皮针穿刺,根据经验选择穿刺点,消毒皮肤后,操作者使针头与皮肤呈20°进针,试探性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再将针头稍向前推进,输液贴固定,在5~10 min内注射300 mg/100 ml的碘海醇40~80 ml,动态观察下肢深静脉显影情况,同时依次进行点片,以获得自足踝至髂静脉的X线影像。研究组:首先进行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然后进行三维重建;主管护师在三维表面重建的3D模型上先对足背浅静脉的走形、模拟穿刺点等评估分析后,虚拟穿刺训练;根据模拟选择足背浅静脉穿刺点及穿刺角度进行穿刺操作,方法同对照组。
1.3评价指标 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渗出、血肿等)。
2 结果
2.1穿刺时间 研究组:为(2.09±0.19)s,对照组为(4.19±0.26)s,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61.75,P<0.01)。
2.2一次穿刺成功率 研究组:90条患肢中,88条患肢一次性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7.78%,另2条患肢经2次穿刺成功。对照组:89条患肢中,一次性穿刺成功62例,成功率为69.67%,27例经2次以上穿刺成功。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24.02,P<0.01)。
2.3并发症 对照组27例出现渗出、血肿等,研究组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29.83,P<0.01)。
3 讨论
在三维可视性图像中,能够清晰显示在足背各趾背静脉交汇形成的足背浅静脉弓,大隐静脉清晰延续于足背浅静脉弓内侧端,小隐静脉清晰与足背外侧浅层的静脉相连,沿足背外侧上行,管径较大隐静脉细小;足背静脉交通网亦能够清晰显示。三维解剖图像具有个性化、立体化的特性,临床护理人员能清晰显示足背浅静脉弓的三维立体空间解剖关系,为足背浅静脉穿刺提供准确的解剖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明足背浅静脉CT三维解剖引导穿刺成功率高。足背浅静脉的活体三维可视性解剖学图像可提供给护理教学使用,操作者可以模拟足背浅静脉穿刺点、穿刺手法、穿刺技巧等,有利于肉眼难于显示足背浅静脉的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造影的开展[3]。
综上所述,足背浅静脉CT三维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能充分显示足背浅静脉,有助于减少穿刺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