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宣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研究

2020-12-21姚佩芝

教师·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汉英翻译中式英语词汇

姚佩芝

摘 要:结合长沙红色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英译情况,文章探讨了翻译中的“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对策,以期能为提高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讲好中国红色文化的故事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汉英翻译;中式英语;词汇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9-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0-0126-03

一、引言

自200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战略决策以来,湖南的红色旅游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15年6月,湖南在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家乡韶山成功举办了首届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由此拉开了湖南红色旅游国际化的序幕。从2015年到2017年,湖南先后在韶山、在刘少奇主席家乡宁乡、在浏阳市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成功举办了三届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不仅如此,湖南还加大了国际化语言环境的创建力度,如建立了面向俄罗斯及世界的红色旅游官网,在红色旅游景区内配置外语旅游标识标牌、景点介绍,提供外语导游讲解等。[1]

所有这一切表明,湖南的红色旅游国际化已稳步推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民众的认可,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尽管成绩显著,但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如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严重。因此,本文以长沙红色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英译为对象,分析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并提出避免中式英语的对策,以期能为提高翻译质量,讲好中国红色文化的故事提供参考。

二、翻译中的中式英语解读

“中式英语”的说法最早出现在香港,被称为“洋泾浜英语”。作为一种概念,中式英语(Chinglish)是由葛传椝先生于1980年提出的。葛先生认为,中式英语属客观存在,是專门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的词汇。尽管中式英语常常会造成交际上的困难,但经过解释依然可以理解。同时,中式英语的使用不排除中国人使用英语的前提,即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2]之后,李文中将之进一步明晰化,专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3]。

国内学界对“中式英语”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一些学者认为,人们对中式英语的态度不必苛刻,中式英语是“国际英语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或变体”[4],是本土化必然的结果。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式英语持否定态度,他们对追捧中式英语译文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5]本文认为,英语的使用应当遵循国际惯例,中式英语应被当作语言错误加以纠正、克服。

关于中式英语的分类,目前尚无定论。Joan Pinkham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分析了中式英语。 微观层面涉及多余的词,具体有:多余的名词和动词、多余的修饰语、同义堆叠、重复指称以及一物多指。宏观层面涉及句子结构,包括名词肿胀症、代词与先行词、短语和子句的位置、垂悬成分、平行结构和逻辑连词。[6]

张继矿则将中式英语分为八种表现:搭配问题、误用词语、多余的词、某些词的缺位、句子结构问题、习惯表达、修辞、文化因素。[7]

本文结合长沙红色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英译情况,从词汇、句法结构和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中式英语现象,分为七大类。所援引的中式英语例句均出自长沙红色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但仅限于标牌上与红色文化内容相关的语言呈现。

(一)词汇层面

1. 名词过度形容词化

名词过度形容词化指的是把名词当形容词用。英语中存在类似现象,如“women doctors”,但这不是主导性倾向,其用法仅限于形式简单、语义清晰、没有对等形容词的短语的情况。

例(1)问天台Asking Heaven Platform。

修改为:Platform of Asking Heaven。

2. 重复与累赘

汉语用词往往不怕重复,但在英语中则很忌讳重复或使用多余的词。

例(2)橘子洲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已成为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区、国家级AAAAA景区。

Juzizhou has been a tourist attraction from the ancient time. Now it has been a national key scenic spot and national AAAAA scenic spot with the function of ecology, culture,tourism and leisure.

在例(2)中,“national”“scenic spot ”“has been”都出现过两次,因而译文有些累赘。

修改为:Juzizhou,a tourist attraction from the ancient time,has been a national and AAAAA scenic spot with the function of ecology,culture,tourism and leisure.

例(3)“谁主沉浮”群像The group statue of “Who rules over China”。

修改为:The statues of “Who rules over China”(画线部分多余,其含义已被 statues 的复数标记s隐含)

例(4)1913年到1923年期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和工作时,曾多次和挚友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人搏浪击水,横渡湘江。

From 1913 to 1923,Mao Zedong with his intimate friends Cai Hesen,Luo Xuezan,and Zhang Kundi had stricken waves and hit the water to cross Xiangjiang River during his study and working period in Changsha.

修改为:From 1913 to 1923,Mao Zedong with his intimate friends Cai Hesen,Luo Xuezan,and Zhang Kundi used to swim to cross Xiangjiang River during his study and work in Changsha.(划线部分,其含义已被swim、work隐含)

(二)句法层面

1. 搭配错误

例(5)橘子洲景区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of Juzizhou Scenic Spot。

修改为:Brief Introduction to Juzizhou Scenic Spot。

2. 时态错误

例(6)橘子洲既传承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新添了现代园林的文化元素。

Juzizhou not only inherited the rich cultural and history heritage,but also added modern garden cultural elements.

修改为:Juzizhou has not only inherited the rich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but also added cultural elements of modern gardens.

(三)文化层面

1. 机械对应

例(7)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后,学会转變成为一个革命团体。

After the baptism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Institute became a revolutionary community.

从字面看,“baptism”与汉语的“洗礼”对应,显然,译者没有考虑到词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意义和政治倾向,“baptism”属于宗教用语,如此翻译,只会曲解原文的意思。

修改为: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Institute became a revolutionary community.

2. 褒贬误用

例(8)壮志豪情  great ambition。

修改为:great aspiration。

“ambition”在汉语中带有消极意义,但在英语中并没有这样的联想的意义,因此,用表达积极意义的“aspiration”来取代。

3. 中国文化特色词翻译不当

例(9)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exploring the truth of civil salvation。

修改为:pursuing the truth of saving the country。

例(10)原建筑毁于抗战时期,1987年按原貌复建。

The former building was destroyed during China's nation-wide War of Resistance.

对“抗战”的翻译,译文表达的意义模糊,不准确,欠规范。

修改为:The former building was destroyed during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例(11)建党  Party Building。

修改为: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例(12)“指点江山”广场Square of pointing to the country。

广场名称取意于毛泽东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考虑到该语言景观设立的位置,可观湘江和岳麓山,修改为“Pointing to the river and mountain(metaphorically means commenting on or criticizing the state affairs) ”,辅以注释,便于游客理解。

三、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

(一)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语音上,汉语注重音韵,并且语义容量不大,构词的浓缩性较低。如果翻译时忽视了汉语的这一特点,逐字照译,译文就会出现意义重叠,产生累赘的中式英语。

在形态方面,英语具有丰富和复杂的词类形态变化,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各司其职,而且它们可以通过添加各自特有的形态标记以显示其独立的词类身份。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更没有形态之间的照应关系。尽管汉语也有人称代词和数的不同,但无须使用相应的人称形式和数形式。由于汉语词类划分的界限模糊,缺乏形态变化,因而应用汉语的人对英语中的各种词形变化不敏感。

在语义上,英语是典型的“形合”语言,意义表达重形式,使用时有明显的形式标记。当这些外部标记不足时,可采用其他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话语内部的语义关系。[8]而汉语为“意合”语言,注重行文意义的连贯,虽缺乏明确语义的形合手段,但可以通过重复加以弥补。这种反复,一是为了追求音韵的效果;二是为了突显、强化语义的功能,但译成英语就显得很啰唆。

(二) 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

汉英翻译中需要处理的最基本问题是词层的对等问题。由于汉英文化存在差异,准确把握词汇意义往往是译者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其实,光理解词汇的表层意义并不太难,可以根据它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情况、上下文中的前后呼应关系等来理解。但问题的关键是,汉英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文化语义丰富的词汇,这给词义的理解增加了难度。有些词意义相近,但词汇的文化含义却大相径庭。比如,例(8)中的“ambition ”(野心),在中国人看来,经常表示消极意义。有一些词汇,在汉语语境下,只是很普通的词汇,但在英语中,却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这类词出现往往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如例(7)中的“baptism”。此外,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在英语里根本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表达,以致出现词汇空缺,所以译者无从把握其意义。当然,译者自身所处的环境、经历以及对事物与语言的认知能力,也会影响到其對原文的理解。

(三)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

中式英语,归根结底,还是思维模式所导致的结果。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很大,对同一概念或行为,汉、英语言的认知角度往往存在差异,各自为表述该概念所习惯的思维模式和概念结构也随之而异。比如,例(4)中的“搏浪击水,横渡湘江”,汉语的表达呈伸展型,细述每个具体的动作,因此,“stroke waves and hit the water to cross Xiangjiang River”是套用汉语思维方式的结果。但英语的表达呈浓缩型,着重表明行为最终显示的状态或直接导致的结果,译文修改为“swim to cross Xiangjiang River”。

从汉英两种语言的语气使用情况来看,汉语表达强调具体,语气重,往往不怕重复;而英语的表达则注重简洁,究其原因,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因为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综合、具象和顺向思维,而西方人具有明显的分析、抽象和逆向思维。

四、避免中式英语的对策

(一) 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意识

如前所述,中式英语的产生与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密切相关。增强语法意识应成为语法教学的重点。所谓语法意识,指的是主动观察和分析语法结构的意识与能力,包括句法意识和形态意识。鉴于英语和汉语在句法、形态方面有显著差异,所以要培养学习者的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意识。语法教学不能孤立地教学某个词类的语法功能或形态变化,必须将之纳入整个语法系统中,把相关知识融为一个整体,并突出汉语的背景作用,将语法知识模块化。研究成果证明,模块化的知识结构更容易被人脑整体记忆和提取,减少遗忘的可能性。[9]

(二) 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开展汉英语言的比较研究

中式英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套用汉语的思维模式。而比较汉英语言的特点是了解思维模式差异的最佳方法之一。诚如陆国强所说,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实际上是两种语言思维模式的对比” [10]。这种对比可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是语音及语法表层上的比较,其目的是为学习者掌握汉英语法特征打下基础;第二个层次是语言表达法的对比,是以翻译为宗旨的汉英的比较,让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教师可将汉英比较、翻译实践的实例与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开阔学习者的视野,帮助他们更地道地使用语言。

(三)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式英语在很大程度上与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关,因为翻译本身就是跨文化交流活动,要想译文符合英语文化的习惯,语言表达准确、得体,译者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所以,避免中式英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把词汇融入文化内涵当中来进行解释,通过使用的语境和背景来举例说明,以培养学习者了解英语词汇文化含义的意识,提高其文化敏感度,促进其对词汇的理解及应用。同时,在文化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引入英语国家文化内容外,教师还应适当增加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帮助学习者从自身文化出发,对英语文化中的习惯、行为方式进行阐释,从而实现汉英两种文化的有效交流。

五、结语

尽管红色旅游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它给对外宣传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优化课程设置,鼓励学习者多读原著,多接触地道英语;另一方面,要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英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不断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和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克服“中式英语”,使英译更加地道、贴切,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EB/OL].(2015-03-13).http://www.hunan.gov.cn/xxgk/fzgh/201503/t20150317_4902796.html.

[2]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中国翻译,1980(2):1-8.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1993(4):18-24.

[4]陈毅平.中式英语的特点与演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4):513-516.

[5]陈小慰.翻译教学中“守土有责”意识的培养——中式英语遭追捧现象剖析[J].上海翻译,2010(3):48-52.

[6] 琼·平卡姆,平卡姆,Pinkham.中式英语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张继矿,张晓佳.挑战中式英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8]李楚菡.从中式英语谈英汉语言对比——以中国学生汉译英的名词类问题为例[J].现代语文,2019(4):99-103.

[9]Tulving,E. & Craik,F.The Oxford Handbook of Memo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0]陆国强.英汉概念结构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汉英翻译中式英语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汉译英中“Chinglish”面面观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公示语的功能及其翻译原则
浅析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思维模式及中式英语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