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

2020-12-21吴伟民

教师·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公共参与公共道德道德与法治

吴伟民

摘 要: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是思想品德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其中公共参与是意识与行动层面的结合体,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当前小学生的整体公共参与意识、公共道德品质、公共参与能力有待提升,需要贯彻与落实好公共参与素养的有效培养。文章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主张通过设计课堂对话来培养公德意识,通过实施时事教学来提升公共精神,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来强化公共责任担当,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来提高公共参与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关键词:公共参与;道德与法治;公共精神;公共道德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8-3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0-0007-02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立足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条主线索来进行编排设计,其主体是“我”,即学生个人主体;客体是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它们是“我”相处、融合、参与、依托的对象与载体。

公共参与素养,就是致力研究作为个体的“我”如何处理自身与他人、集体、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如何担负自己的社会主体责任,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有益于他们了解国家与集体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共参与能力,成为有担当的祖国公民。

然而,当前小学生的整体公共参与素养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公共参与意识不足,认识不到自己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地位与价值;公德意识不足,自我意识过度膨胀;参与能力不足,缺乏公共参与的实践经验;等等。笔者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注重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一、设计课堂对话,培养公德意识

公德意识就是公共道德意识与修养。意识反作用于行动,公共参与素养建立在良好的公德意识基础之上。缺乏良好的公德意识的人,其不关心公共事务,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公共参与的主观意愿低下,为公共事务奉献自我的意识不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对话中端正思想、达成共识,强化其公德意识,为其更好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奠定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

比如,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一课的教学以低碳、绿色、环保生活为教学主题,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且其属于公共社会生活面临的现实问题,人人关心、人人有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对话情境,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学生意识到,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环境的创设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方可实现,每个人都负有重大责任、每个人都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教师结合阅读角的“塑料袋漂流记”创设对话情境:“从塑料袋漂流记这个故事的阅读中,大家知道塑料袋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会污染土壤。”“会伤害动物们。”“焚烧塑料会污染空气。”“是啊,小小的塑料袋对人们生活和对大自然的危害是巨大的,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做才能减少这些危害?”教师追问。“要尽量少用塑料袋,如去超市购物可以自备环保购物袋,用布袋、纸袋等更为环保的东西来代替塑料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堂所学知识能够回答出来。教师再引出对话的主题:“希望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尽可能地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为我们的生活贡献一份洁净和环保。”在课堂对话中,学生深化了认识,了解到作为社会公民所担当的社会公共道德之职责和使命,认识到要具备公德心,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发挥自身的主人翁精神。

二、组织时事教学,提升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是指一种关怀公共事务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责任意识与行为态度,公共精神重在公共关怀。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价值多元化、人的全面发展等种种挑战,迫切需要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个人依赖于社会而存在,个人的命运与社会、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国家公民,要具备公共精神,要关心国家、社会的前途与命运,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

纵观当前很多学生,他们“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少关心国家大事,很少关心社会发展的问题与现状,公共精神十分缺乏。教师可以将时事教育资源引入课堂中,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国家和社会的窗口,为其审视、反思公共事务架设桥梁。

比如,在教学“合理消费”“有多少浪費本可以避免”“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些与食品、消费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时事开展教学:《人民日报》8月12日刊载习近平主席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习主席的重要指示正是处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以及国内存在大量的浪费粮食现象,尤其是“吃播”严重浪费粮食错误舆论导向的背景之下。教师以时事案例引导学生反思:“据联合国粮农署发布的权威消息,全球每年浪费的13亿吨粮食,够养活20亿人口,全球30%到50%的粮食遭到浪费,但是全球依然有数以亿计的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习主席杜绝浪费粮食的重要指示对大家有什么启示?”“珍惜粮食,人人有责。”“我们能吃多少就取多少,要想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要在全校发出倡议,号召所有同学都节约粮食、杜绝浪费。”“还可以去社区进行宣传,号召居民合理消费,杜绝浪费。”……时事教学给学生了解社会和国家乃至国际局势提供了一扇窗口,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为己任的公共精神,效果良好。

三、注重课堂评价,树立学习典型

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在面向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进行积极引导,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在学习活动中的正面效用,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从教学评价角度出发,对学生的社会参与行为进行正向引导,树立身边的榜样,互促互学。

以“公共生活靠大家”的主题社会实践学习活动为例,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遭受到一些阻力,但是他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让人感动。像在图书馆公共秩序的维护过程中,陈××所在的小组在敦促大声喧哗者的时候被对方无视,对方依旧我行我素。但是他們没有屈服,也没有放弃,而是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问题。他们找来了图书馆安保人员,对喧哗者进行了批评教育,圆满解决了问题。笔者对他们不畏困难、有勇有谋的精神进行了大力表扬,号召其他小组的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或者其他问题时不要气馁,更不能放弃,而要发挥正义精神,运用智慧的力量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教师通过积极的课堂评价,积极树立正面典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升了公共参与的能力与智慧。

四、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参与能力

培养小学生公共参与素养不仅仅要从意识层面提出要求,更要从行动层面进行引导。在培养与激发小学生的公德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基础上,还要从公共参与的社会实践层面对小学生进行引导,使之具备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能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发挥自身的智慧、能力,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履行作为社会公民的基本责任与使命。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课堂,通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带领学生们参与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单元之后,学生了解了如何在公共生活中坚守公共道德、共同遵守公共秩序,但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尤其是本单元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理解与感知需要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来深入。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后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按照家庭居住空间的就近原则组成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实施小组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

有的小组在交通繁忙的路口做文明劝导员,敦促和指挥大家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文明、有序地过马路;有的小组到市图书馆做劝导员,制止在图书馆打电话、玩游戏、大声说话等扰乱安静读书空间的行为;有的小组来到公园做“小小环保卫士”,不仅提醒和制止乱丢乱扔果皮纸屑的个人,还身体力行地将发现的垃圾捡起来丢到垃圾桶;还有的小组来到地铁站、公交站等场所,号召大家有序排队、有序上下车,文明礼让等。在活动结束后,学生进行活动记录和总结,畅谈感想和收获。

在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作为城市的一分子,应该具有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履行好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并身体力行地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需要具备国家公民素养,具有公共参与意识与能力。以课堂对话为载体,深化认识,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以时事教学为工具,了解社会,关心国家,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以社会实践为桥梁,参与社会,落实行动,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以课堂评价为导向,积极评价,科学引导,强化学生的公共参与担当。这样多措并举、综合施教,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培养主体意识与责任情感,热心参与公共事务,关心国家事务,以利于将来更好地投身国家建设大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高志永,黄宇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途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8,150.

[3]蔡雪静.基于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培养的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18(8):26-27.

[4]左 健.培养公共参与意识,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J].江西教育,2018(33):12-13.

猜你喜欢

公共参与公共道德道德与法治
基于政府导向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中国民粹主义三个动向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社区公共道德建设研究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中公共道德比较研究——兼论中美文化产品争端案中公共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