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鲁本斯作品中所体现的巴洛克艺术风格特点

2020-12-21宋新淼

魅力中国 2020年39期
关键词:鲁本斯圣母巴洛克

宋新淼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大兴 102600)

巴洛克艺术风格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盛行于17世纪,但是直到19世纪时才有更多的艺术家发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独特的形式之美,则为之正名。沃尔夫林用对举的形式提出了五对概念,用以分析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风格特征,以及艺术形式知觉方式的变化。这五对概念是线描和涂绘、平面和纵深、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的统一和同一性的统一、主题的绝对清晰和相对清晰。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作为一种超历史的风格,对后世的艺术发展的影响延续至今。

一、鲁本斯时代的巴洛克风格形成背景

16世纪末,随着西班牙帝国洗劫罗马,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重镇也难逃战争的纷乱,自此文艺复兴运动也从繁荣走向衰落。17世纪初,欧洲国力增强,其海外殖民地遍布各地,政治、文化等也都随之经历变革。巴洛克艺术迎合了当时新贵阶层追求繁多装饰的奢豪审美品味,很快得到了贵族的青睐。巴洛克艺术由此在17世纪开始盛行,并对后世艺术的影响颇深。

巴洛克是欧洲美术史上伟大的艺术风格,在这种伟大的艺术风格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莫过于佛兰德斯的彼得·保罗·鲁本斯。出生在德国的鲁本斯在母亲的安排下从小开始学习绘画,并在1598年结束学业正式成为一名画师,他主要擅长于宗教、历史、肖像、风景画等。1600年,鲁本斯前往意大利深造,随后又多次旅居在梵蒂冈、西班牙等地,1608年,他因母亲重病从意大利回到安特卫普,次年被佛兰德斯的统治者伊萨贝拉聘为宫廷画师。自此鲁本斯创作了《上十字架》《下十字架》《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玛丽·美第奇抵达马赛》《美惠三美神》《基督复活》等众多的作品,艺术创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开启了鲁本斯时代的巴洛克。

二、鲁本斯作品中的巴洛克风格

(一)涂绘是运动的、边界轮廓模糊的风格。

17世纪,以鲁本斯为代表的巴洛克艺术整体画面更加偏向于视觉外貌。鲁本斯喜爱通过画面去表达他自身的情感,绘画笔法自如洒脱。我们在作品《一个女子的肖像》中就可以看出,整体画面以涂绘的风格展现,人物没有明确的轮廓线,线条从边缘上消失,最终都已转入形体的各个部分。块面变得更加活泼,明暗渐变的造型已经让位于色块的造型和接合。虽然衣服上的单独的笔触更加引人入目,但是衣服上粗糙而褶皱的表面已经无法和现实的实物进行比较,没有哪一笔可以被确确实实的理解。对于这样一张画更加适合在远处进行欣赏,个别笔触已经不再有实在的意义,只在观赏者的凝神观照中才联结成了一个整体,呈现一种再现美。正如沃尔夫林所言,“从线描到涂绘的发展,意味着为了纯粹的视觉外貌而放弃了物质实在”“而且在这种效果中眼睛首先学会信任外表”,进而为了形体本身而采取完全脱离形体的方式来看待作品。

(二)巴洛克艺术强调深度。

鲁本斯在1610至1620年创作了《复活》《圣母升天》《博士来拜》《劫夺留西珀斯的女儿》等一批神话题材的作品,此时鲁本斯的创作已经达到鼎盛阶段。其中《圣母升天》是1620年所创作的作品,如图1所示,主要描绘的是圣母复活、升入天堂的景象。画面上方的圣母衣袂飘飘,被一群小天使簇拥着,而地上的圣徒们仰首观看圣母升天的奇迹。鲁本斯采用深入画面的纵深构图,作品以圣母倾斜向上的身体与圣徒向上的手臂构成了画面中的对角线,以一种斜向的方式赋予了画面流动和运动的生命气息,从而打破了画面的平衡感和有限性,使画面具有了形式上的松弛感和空间上的无限张力。此外,由于画面中的人物身体运用了透视短缩的手法,各种形体的连续退缩打破了画面中的平面关系,使得一组上行的动势更加扣人心弦,从而加强纵深的构图关系,让观者进入到一个深度的空间。鲁本斯的另一幅作品《背负十字架》更是把透视短缩这一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纵深体现出自身的动态时候,便有强烈的表现作用,真正地把不安的人群从二维平面安置入三维空间。

《圣母升天》这幅作品,除了斜向安排外,鲁本斯还更加强调了从属的关系以及主体效果,他让画面中的形体与形体之间相互沟通又紧密地相互呼应,形成“不再是一种各部分划分清晰的艺术”。画面中的小天使以及地上的圣徒的目光都集中在圣母身上,就像光线汇聚在透镜上一样,此时母题被极大地强化,但是母题与周围环境糅合成一个同质的团块,单个的形象并没有将其脱离出来,而是达到了总体运动的高潮,形成同一性的统一。

(三)在巴洛克艺术中,“主题的明确性不再是描绘的唯一目的。”

“构图、和色彩不再只是用来确定形式,而是具有自己的生命。”鲁本斯就尽量回避高度的清晰,更加是热衷于从偶然的现象中寻求意味,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色彩上经常运用华丽夺目的色彩,正如《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是鲁本斯在1616至1618年根据希腊神话创作的一幅作品,描绘的是众神之王宙斯与丽达所生的孪生儿子波鲁克斯与卡斯托尔准备将留西帕斯的孪生女儿从睡梦中抢走的瞬间。鲁本斯让人和马在画面中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沉重和厚实的体块卷入到运动之中”,“色彩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盘旋”,一抹光艳夺目的红色披肩为画面增添了不确定性,加剧了情节的冲突,更加突出留西帕斯的孪生女儿因为这一场突然来袭的“暴行”而变得无力无助与惊慌失措的神情。“所有的边缘都是变化无常的,各个表面都逃避塑形的感觉,而光像一条冲破了界限的小溪自由地在整体上流动。”鲁本斯笔下的构图、光和色彩早已摆脱了装饰和解释形体的义务,使画面蕴含着饱满的情绪和巨大的力量。

三、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

鲁本斯将自身的情感注入到画面当中去,对于画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作品中凸显出艺术家的想象力以及自我情感的表达能力。根据艺术家鲁本斯所创作的作品从而分析得出巴洛克艺术风格以下几个特点:

在夸张的造型中,包含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用笔风格以及对于人体审美的方向。在用笔的笔触上更多的是以块面进行观察,并没有均匀定向的线条。整体图像的外形漂浮不定,不会落定在与真实物体的可触摸性相配合的那些直线与曲线中,而是将形体的聚合不受到边界的强调,使触觉的图像变为视觉的图像,给人带来一种变幻莫测的运用印象。

在动势的构图中,包含了画面的纵深感、画面的开放性以及画面的整体性。在17世纪巴洛克艺术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与均衡,通常以对角线的构图进行划分,避免画面中的对称性,通过透视短缩的手法强化画面的纵深构图。把空间划分为各种平面层次或是统一的纵身运动会出现不同的纵深效果。更加开始强调空间感与立体感,看重画面的运动与变化。其次,构图上也不再强调个体的作用,而是具有了各个部分被总体效果淹没的统一性观念。

在绚丽夺目的色彩中,巴洛克崇尚豪华与气派的风格,利用光线的明暗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动人心魄的戏剧效果。此外巴洛克的艺术家力图回避将图画的外貌与客观清晰性相一致,抛弃对象的可见性与可触知性,将画面的重点与实际的重点相分离,对于事物的印象不囿于事物的本身。

四、结语

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本身面貌丰富多彩。夸张健硕的造型、零散不一的笔触、打破常规的动势构图以及绚丽耀眼的色彩等等,都是当时巴洛克艺术的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才会对佛兰德斯的绘画乃至西方的绘画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影响,形成一种观看上的“新的逼真”,“而且也是为了一种新的美。”

猜你喜欢

鲁本斯圣母巴洛克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暗调巴洛克之二》
浅谈鲁本斯的绘画贡献及影响
古典主义绘画的技法及特点
关于国内鲁本斯研究的文献综述
印度 圣母节
巴洛克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