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规矩权衡”之“方圆”与“升降”探析

2020-12-20李吉武唐爱华陈文辉王振刚李双蕾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权衡素问黄帝内经

李吉武,唐爱华,陈文辉,王振刚,李双蕾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张景岳注“权言其重,衡言其轻,规言其圆,矩言其方,能明方圆轻重之理,则知变通之道矣”。《道德经》谓人法天地自然之道。圣贤之哲效象天地阴阳,以“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整体观和恒动观认识人与自然。《淮南子·时则训》曰:“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明确“规矩权衡”以天地阴阳为准绳,指出与四时之对应关系。《脉要精微论》曰:“阴阳有时,与脉为期”。从四时之脉具体阐述“规矩权衡”,说明“脉合阴阳”升降浮沉的相应法则。目前研究“四时脉”及其对应关系的真实存在[1]。《淮南子·时则训》记述“规”“衡”“矩”“权”者,所以“员”“衡”“方”“权”万物也。圣贤借用“规矩权衡”意象思维阐述人体生理功能,认识其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理论和临床实践。

1 “规矩”与“方圆”之象势

先哲圣贤认知天地阴阳为“天圆地方”之道。《吕氏春秋·圆道》谓“天道圆,地道方”;《大戴·礼记》谓“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地形以静则方,天势因动而圆。《吕氏春秋》曰“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杨上善《太素》注“圆谓之规,法天而动”;“方谓之矩, 法地而静”。《玉篇》云“圆曰规,方曰矩”。《汉书·上律历志》曰:“规者,所以规圆器械,令得其类也。矩者,矩方器械,令不失其形也。规矩相须,阴阳位序,圆方乃成。”“矩、方”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整体性的静态思维的层面体现,“规、圆”则是其动态思维的层面体现。人们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规矩”已经由物质属性的指向引申为哲学或理性的思考,不断发现了“规矩”对于“方圆”的重要作用[2]。《洪范皇极内篇》云“圆行方止,为物终始”。中国圣哲天地观、医学观皆崇行“方圆”之道。

1.1 “规”成圆势

“规”本为圆规,古用作圆的器具。《玉篇》言“规,正圆之器也”。《淮南子》言“规不正,不可为圆”。《说文》言“圆,全也”。“圆道”观始自《周易》,通以全神明之德。《易·系辞》言“圆而神”,自然之道成圆之动。《吕氏春秋·圆道》谓“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道德经》曰“道之生,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势,古形义“埶”,从“坴”“丸”。“坴”为高土墩,《说文》“丸,圆也”。《孙子兵法》云“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造义“时势、形势、位势、权势、局势”等。

“圆道观”为中国哲学思维的时空恒动观,认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具有往复循环的周期性。《吕氏春秋·圆道》云“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圆道也”,认为“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藏,衰乃杀,杀乃藏,圆道也”。《黄帝内经》认为宇宙自然本于阴阳之气,周而复始,运行不穷。《阴阳应象大论》谓“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表现“生长化收藏”圆运动变化。中医从阴阳天地自然之象,阐发详尽人与自然、人本自身“圆运动”的规律性。“阴阳环抱圆运动”“五季迭替圆运动”“五行更立圆运动”“六气周流圆运动”“十二经气环流圆运动”及“二十四节气环流圆运动”乃“圆运动”理论之核心体系[3]。

1.2 “矩”制方象

“矩”本指矩尺,用制方矩之器。《集韵·阳韵》“方,矩也”。《周礼·考工记》“方者中矩”。《正字通》“方,圆之对,矩所出也”。《淮南子》言“矩不正,不可为方”。“方”者《广雅·释诂》释“方,正也”。《说文解字》“凡方之属皆从方”。《广韵·阳韵》“方,比也”。有类从、比类的从属之义。《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吕氏春秋·圆道》云“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中国哲学崇尚中正,运用比类取象,应象以明理。

中医学“气一元论”理论构建了人与自然社会一体系的“元整体”思维。《汉书·上律历志》曰“顺乎天地,序乎四时,应人伦,本阴阳”。万物皆“太极”一元化生阴阳,再分化成“四象”。圣人面南立居中央,仰天象俯地理,定东、西、南、北四方,对震、兑、离、坎四卦,应于智、仁、礼、义,配以气、血、精、神。《吕氏春秋·召类》曰“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中医学“天人合一”观,“同出而名异”(《阴阳应象大论》),根据“同气相求”之“感”“召”“合”“应”原则,将医学结合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等自然科学证实和丰富了天人道同一理。《黄帝内经》基于“五方”配阴阳以应位制象,反复具体阐述“方位-时空-三才”同基源结构模式。中医认知“方-象”皆为天-地-人之阴阳气的“同源异构体”,形成了机体自身整体性和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养生、治疗等理论体系中。中医谓开处方[4],治法以内外同理之“方”,皆从于阴阳,揣度方位、时空的属性。

1.3 中医“方圆”实质与意义浅析

圣贤古哲认为人法自然而自成始终,天地成就方与圆之规矩。《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自然万物表现为不断地恒动变化,圆运动乃自然界动态平衡之重要表现形式,圆运动学说之理论基础乃宇宙大气之圆运动[5]。黄元御尊崇四圣精旨,从“一气周流”识看“四象轮旋”认识人体“圆运动”之状态。注重人身“中气轴轮”,阐述“枢轴运动”变化。《四圣心源·天人解》曰“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为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彭子益言“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认为“运动圆,则五行融合,只见中和,不见五行。五行一见,便失中和,便是病了”[6]。人体中的太极圆运动规律表现为阴阳气血遵循着太极圆道循环,太极→阴阳→五行的转化蕴含着气机圆运动[7]。阴阳五行对应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通过经络联络构成圆运动之功能状态。《医理真传·五行说》云“盖以左肝、右肺、心表、肾里、脾中者,是就五行立极之处言之也。若执五方以求五行,而五行之义便失,以五行作一块论五行,而五行之义即彰”。平人乃一气周流,如环无端,“运动圆”则人身安和,“运动不圆”则百病由生[8]。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四时五行之论是以方位立极而言。具体东方属春应木气,南方属夏应火气,西方属秋应金气,北方属冬应水气,中央属长夏应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人有五藏,化五气”。阴阳五行与四时相结合的同时,五脏亦进行了阴阳五行化[9]。中医哲学思想构建了以方位与四时五行为中心的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等,形成了四时五行各自对应其系统,如东方-木-肝气,南方-火-心气,西方-金-肺气,北方-水-肾气,中央-土-脾气。中医治以四时五行为法则,运行五脏以启功用。《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五行有方位之化,东方为木气发陈敷和,南方火气温煦升明,中央土气厚德备化,西方金气敛降审平,北方水气潜藏静顺。当其位以正,气相得则和。药物性味阴阳不同,则代表方位有异。如白芍味酸性凉,得东方之位、秋令之气;黄连味苦性寒,得南方之位、冬令之气;甘草味甘性平,得中土之位、长夏之气;生姜味辛性热,得西方之位、夏天之气;附子味咸性热,得北方之位、夏天之气[10]。刘力红《思考中医》说中医治病开“方”就是开时间,“将药物的气味一放到‘方’上来,时间的属性就很快出来了”[11]。运用中药性味模拟时方特性,期达恢复机体四时五脏之气的圆运动。从圆运动可谈论李东垣组方的用药规律[12]。从太极圆运动理论探讨针刺的选穴思路,通过穴位可以激发人体太极圆运动气机的运转[7]。通过对五方自然气机圆运动的解读,可以探讨五方病机与圆运动的关系以及临证运用[13]。圆运动是气机最佳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不断升降运动而实现的最终结果。

2 “权衡”与“升降”之动态

中医学思维效象天地之道,本于阴阳之变化。《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认为天地阴阳二气处于恒动制化,升降运动是其运动的基本形式。《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阴阳四时升降化生万物。自然阴阳既立,衡权合德,各顺其方应其行。权衡相互博弈,维系升降有度有序。《道德经》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素问·气交变大论》言“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如五运之化,六气乖和,太过犹不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确立五运“五郁”治则。《史记》曰“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失其权衡则不平之势态,通过复升降以达常态。《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常人处为“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平治于权衡”。中医治病以平和为期,调治阴阳达平衡时态。《素问·阴阳应象论》曰“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法则,提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形成了系列平治“权衡”的“三因制宜”治疗原则。

2.1 “权”以量度

“权”本为秤锤。《广雅·释器》“集解锤,谓之权”。为测定物体重量之具。《汉书·律历志》载“权者,铢、两、斤、钧、石也”,代表着重量单位。《孟子·梁惠王》“权,然后知轻重”。“权言重”,具有量化属性,有“权数、权量”等。《淮南子·时则训》谓“冬为权”。冬时阳气潜藏,应沉降而成象。

中医哲学以阴阳为天地人法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黄帝内经》据阴阳各数多少,分三阴三阳之用。《素问·天元纪大论》谓“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借以详细阐明天地五运六气的时空变化,阐释人体六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展述三阴三阳病症证治。

象数同理一致,同归而殊途。《洪范皇极内篇》曰“数之与象,若异用也,而本则一”。殊途者, 天地上下四方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述“五方”各应其理数。具体东方肝木“八”数,南方心火“七”数,中央脾土“五”数,西方肺金“九”数,北方肾水“六”数,说明天人“四时-方位-时空”具有的权数属性。《素问·上古天真论》以女子“七”天数、男子“八”天数,说明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灵枢·天年》以“十岁”倍数论百岁盛衰之气。《难经》以阴阳之数阐述脉象变化。《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君臣之数论奇偶制方,为最始组方指导原则。谓“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曰“用药须合君臣佐使”。中医哲学思维运用权数度量万物备化,阐释自然与人的阴阳化象。

2.2 “衡”因度维

“衡”本义秤杆。《汉书·上律历志》曰“权与物钧而生衡”。《淮南子·主述训》曰“衡之于左右”。“衡”具有衡量、平衡的作用。“衡言轻”,意象质轻升浮。《淮南子·时则训》谓“夏为衡”,夏时阳气上浮,应升浮“生”象。圣哲思学认识“度”为宇宙自然变化法则,自然万物生化形成次第有度。“有度、有节”谓中和之道法,《礼记·中庸》曰“发而中节谓之和”。中医认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化育万物,表现阴阳之间对立统一、制约互根适度,维持着恒动平衡的状态。故而自然之道为衡量“度”的所在法则。

《易经》河图时空观和“中土立极”五行四维之度,构建了中医四时阴阳与五方升降气机的理论体系。河图阴阳生成之数相和为度,构建上下、左右、中央五方位结构次序。天地阴阳术数,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南方以数二、七维成心火之衡度,北方以数一、六维成肾水之衡度,东方以三、八数平衡肝木之维度,西方以四、九数平衡肺金之维度,中央五、十数自和维护脾土之平衡。换而言之,南方之数维匡升浮心火之度,北方之数维系沉降而藏于肾水,东方之数维新升发为肝木之气,西方之数维成敛降肺金之气。《伤寒论》六经从“三阴三阳”之象看其维度,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分别对应阳气升发、阳气浮盛、阳气积集、阳气入阴、地下阳盛和阳气破土等阳气升降运动状态,阐释六经生理及病理状态[14]。《难经》脉度取象于阴阳变化,“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对应维持阳气升发浮盛;“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对应维持阳气敛降沉藏[15]。《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阳之要,……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中医学遵循“中和”之道,“权衡”应中时,执中致和,均衡以适度为权宜。

2.3 中医“升降”实质与意义浅析

气机升降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黄帝内经》奠定了升降气机理论的学术思维。《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说明自然万物气机升降的重要性。《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中国哲学从“一元论”认识自然万物本质,本原于阴阳升降变化。《素問·六微旨大论》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表现为左升右降,先升后降,升极复降,降己始升的运动方式。《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阴阳升降过程形成了“四时五脏”的变化,正如升之气应春-肝-木气,浮之气应夏-心-火气,中枢之气应长夏-脾胃-土气,降之气应秋-肺-金气,藏之气应冬-肾-水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自然“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之象,言人体“清阳出上窍,浊阴归下窍”之应。具体言及人体气血津液的升降运行,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因于升降气机形成万物生长化收藏,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知其要者,所谓脏腑、六经、三焦等无偏倚于气机升降之造化。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不断阐述丰富了升降学说。金元诸家如刘完素之玄府水火升降观、张从正之攻邪升降观、李杲之脾胃为升降枢纽观、朱丹溪之五脏气血升降观[16]。明清时期气机升降理论盛行,如张景岳探究升降之理、李宗源用药升降法度、黄元御中气升降立论、周学海论升降出入最为详尽[17]。中医学立从整体观之思维高度,运用动态平衡的时空观,认识人体一切生命活动,认为人体元气升降是不断运动制化的有序变化过程[18]。《顾氏医镜·论治大纲》说“升降者,病机之要也”。近年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均表明,气机升降失调是引起肿瘤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环节,治疗应顺应脏腑升降生理特性,重视肿瘤“正虚”与气机升降的关系[19]。结合气机运动理论与不孕症临床特点,认为气机升降失常是不孕症的重要发病机制。若气机运行失常,则肝气不舒、脾气不健、心气不畅、肾气不调,血瘀于络或营血亏虚,终致冲任失调、胞宫失养、难以种子于内[20]。

《神农本草经疏·十剂补遗》谓“升降者,治法之大机也”。药物四气五味,有阴阳升降之禀性。中药“四气”为阳,可助元气顺时针方向流转,温者助升发,热者助发散,凉者助敛降,寒者助闭藏。“五味”者则为阴,甘缓协调四方,其他四味作用与“四气”正好相反,酸收防温散太过,苦清降可防热极过散,辛散可防凉降太过,咸能柔坚可防寒藏之过。以此应四时五气,气味阴阳制化则定五脏之气[21]。肝与肺为升降之外轮,脾胃为升降之中轴,心肾为气机升降之根本,可从脏腑气机升降论述方剂组方[22],运用气机升降组方治病[23]。《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理气机升降,也是针刺调气的关键[24]。如高树中从阴阳气机升降角度对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异病同治,进行针刺治疗,临床疗效显著[25]。气机升降理论对临证辨治运用及遣方针灸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结语

中医思维以“四时阴阳”为法则,基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认知自然与人。“规矩权衡”言简理尽,医理深邃,融象数理法一体,阐释了中医人与自然,人本自身一体的整体性和恒动性。“规矩”谓方圆观,高度概括方位-象数-时空对应关系,表现出圆运动的规律性;“权衡”谓升降观,简约涵括阴阳制约有节、升降相因有度的关系,体现升降运动的平衡性。“规矩权衡”涉及生理病理、防治养生、治则治法等内容,为中医理法方药的指导原则。

猜你喜欢

权衡素问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权衡
最高的权衡境界
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