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医学对中西医结合未来发展的启示

2020-12-20别玉龙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医学医学思维

别玉龙(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北京 100091)

自16世纪以来利玛窦等人将西医学中关于解剖、生理等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在中国医生临床实践中就一直进行着中西医结合的尝试与思考。在以后400多年实践中,中、西医学各自在自身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者结合的尝试与实践也对人类健康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结合最新医学发展趋势,回顾中西医结合发展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将对未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方向带来启示。

1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史

明清时期中医学为主流医学,西医学知识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医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汪昂在《本草备要》中关于辛夷的论述中就曾引用当时著名传教士金正希关于“人之记性,皆在脑中”之记载,并对其观点用传统中医理论进行分析。他认为“人每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1]。其后随着西医学在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取得的进步知识的不断传入,中医界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认识逐渐得到深化。在药物学方面西医学中的一些药物及制药方法对中医制药实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赵学敏在《本草拾遗》中“露乃物质之精华,其法始于大西洋传入中国”,并详细记载了金银花露、薄荷露的制备方法,这些制药方法丰富了中药炮制学的内容[2]。尤其是薄荷露及金银花露的出现对温病学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温病条辨》《湿热病篇》中就有多处使用露制品的记载[3]。如唐容川认识到血液在心脏与血管中循环运行规律符合中医学中“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认识[4];张锡纯[5]认识到中风病位在脑,病理为脑充血,与中医学中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的病机一致。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主流医学逐渐发生了变化,西医学逐渐取代中医学,成为医学实践的主体[6]。一方面由于外界战乱频繁,导致中国经济衰退,中医学缺乏其发展进步的环境,另一方面中医学自身存在理论闭塞,治疗手段简单,加上常年战乱导致疾病谱发生深刻变化,中医学原有的实践经验难以应付当时临床问题。西医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在处理由于战乱产生的急性外伤、感染性疾病等方面体现出疗效稳定,治疗手段多样的优势,因此逐渐得到公众的信任,在临床实践中取代了中医学的主流地位[7]。尽管如此,在这一阶段中西医结合实践主要在中医界进行,核心思想为以中医理论为主体,西医知识为补充或验证,这两种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对中医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恽树珏提出用西医知识改进中医[8]。陆渊雷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伤寒论》中六经辨证之机理[9]。以上对中西医结合的思考与实践对后世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支持下开始同时在中、西医学界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这一时期实践不仅包括临床治疗,还包括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等方面,运用科学的验证方法,对中医学中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索,对证候本质的研究,中医四诊方法及实质的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0]。但在解决一些临床实际问题时,中西医结合往往只落在口号上,中医治疗手段仅成为辅助或陪衬,对于一些疾病中医脏腑气血理论已不再作为中医药使用的指导思想,仅靠现代循证医学或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药效学知识作为指导[11]。这些都是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面临的尴尬。2012年樊代明院士在国内系统提出整合医学这一概念,即将医学各领域先进的认知与实践经验加以有机整合,结合社会环境及心理现实进行调整,使之成为更适合人体健康或疾病治疗的医学体系[12]。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2 中西医整合的历史必然性

2.1 中西医整合所涉及的问题

中西医学在整合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由整合医学自身性质决定,同时受到中、西两种医学自身学科特点的影响。整合医学是在既往所倡导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13]。中医学是传统中医天人合一,整体和谐理论指导下发展出来的实践医学,其秉承的疾病防治理论与整合医学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因此中、西医学在整合时具有先天的优势。在中、西医整合过程中具体要求包含以下三个层面:①个体层面,整合中、西医学在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不同认识,从多个角度认识以上四个因素,深化其认识;②专业层面,以实践问题为导向,整合中、西医学相关领域最先进的科学发现和相关各专科最有效的临床经验,探索最有效的治疗模式;③思维层面,整合西医学中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线性思维模式与中医学中以哲学为范式的多元思维模式。通过以上三个层面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临床中所取得的成果和优势进行整合,构建更全面,更系统,更合理,更符合生命规律,更适合人体健康维护和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

2.2 中西医整合是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深化

虽然中西医结合指导思想早已提出,其学科内涵也基本明确,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首要的问题就是在中、西医两种学科的基本指导思想上仍存在巨大分歧。具体表现在:①中医学以阴阳五行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是否已经落后应该抛弃,即,弃医存药。②中西医主体地位的问题,究竟是用中医辅助西医临床实践,称为一种所谓的“替代医学”还是以中医为主体,用西医学科研手段验证中医疗效。③方剂及中药中化学成分、结构等解析之后,究竟是用中医学辨证理论指导使用这些新成分,还是用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等知识进行指导用药。解决上述问题对中西医结合将带来一场革命。整合医学在这方面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首先中西医整合不只是知识的叠加,需要在思维层面进行交叉碰撞。西医学的线性思维,替代思想有着明确的物象,可以被人直接感知,易于被人接受。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及脏腑气血等概念为哲学思维,具有模糊性,虽然有一定的象去描绘,但其真实内涵早已超脱物质层面,进入“形而上”的范畴。这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哲学思辨模式,具有其自身的优势,能够提纲挈领,抓住事物发展运动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现阶段采用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就是在西医学学科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医生理病理知识的总结,这种结合模式显然违背了这两种医学对自身学科体系的要求。整合医学在这一方面体现出自身优势,整合医学要求的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或用一种思维模式认识、解释另一学科知识,而是在其整合实践中要求采用不同思维模式认识问题,对临床问题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剖析,最终实现符合患者整体利益的最优诊疗,以便充分体现不同思维模式整合带来的优势。

2.3 中西医整合是当今临床实践对中西结合医学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及工作方式的改变,我国医学工作重点已发生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这些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病因;②新发或再发传染病不断涌现,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层出不穷,且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这些致病微生物变异速度加快,对药物耐受性越来越强,单一学科知识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倍感力不从心;③人均寿命延长,对健康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目前不管是西医学还是中医学现有的知识都难以满足人类日益升高的健康质量需求,且老年疾病往往多脏器受累,具有复杂性,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多种治疗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才有可能真正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问题;④环境心理因素导致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西医学替代医学思维在这方面具有局限性,解决这类问题不仅要注重躯体疾病的治疗,还要重视心理问题的疏导。以上疾病谱的转变及社会发展公众健康意识增强,对治疗效果的期待使我们重新审视中西医各自学科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在西医界许多专家呼吁建立整合医学体系,以克服专科的局限性,倡导以患者为核心,将各种防治手段有机整合,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和相关学科资源,以满足人们对医学和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应对目前面临的医疗挑战。在中西医结合领域更应如此,当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不追求地位上谁主谁次的问题。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共同难题是中西医整合的最终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取长补短。

3 中西医整合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临床实践,更离不开自身理论的指导。因此在整合过程中不能走弃医存药的错误路线,应当充分发挥中医学整体辨证思想,对临床问题进行分析。如20世纪80年代岳凤先提出的西药的中药样特性研究,这是以传统中医学四气五味归经理论为指导,结合西药临床使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认识西药[14]。卢依平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利血平具有寒凉性,能够清肝降火,平肝潜阳;碳酸氢钠具有温热性质;钙剂能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15]。孙雪对黄连素、青霉素V钾、秋水仙碱、环磷酰胺、阿司匹林和干酵母片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寒(凉)药性,而地塞米松、硝酸甘油和阿托品具有(温)热药性。并通过动物实验进行验证,初步证明西药(单一成分)同样具有四气(四性),即在发挥药效(药味)治疗作用的同时,对机体可发生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药性”影响[16]。这一研究结果对于中西医结合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单体及新化学成分的临床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在进行药效学验证的同时展开四气五味归经的总结。传统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理论也不是自古即有,每一味中药性味归经也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认识的,最终得以完善定型。目前中药及方剂有效性研究大部分均是以西医学科研手段为基础进行还原论,这种方法对认识中医学作用模式有一定价值,但是却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同时,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也同样存在着药物资源短缺,药物质量参差不齐,制药加工过程耗费人力成本等问题,需继续拓展用药资源。西医学在其临床实践中总结大量药物使用经验,药物品种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在其中引入中医学四气五味归经概念,一方面深化对西药作用特点的认识,另一方面能够扩大中药收录范围,使这些药物更好地服务中医临床。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不管是单体成分、化合物或者是以全草的方式入药,均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驱除疾病,保持健康。因此中西医的整合不仅仅是用一种医学研究模式解释另外一种医学效果,而应该是对于共同问题,扩宽视野,找到解决的方法。

4 结语

中西医结合在未来进一步发展为中西医整合医学,必将是整个整合医学发展浪潮中最为耀眼的一部分。在整体上具有中医学哲学思辨优势,局部上又能充分发挥精准医学细致入微的优势。二者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两种思维模式的交叉碰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西医病理、生理、治疗方案加上中医治疗方案。而是在阴阳、五行、气血、脏象理论指导下,人体各脏器、组织、细胞、蛋白、基因与具有寒热温凉性质物质之间发生的能量、信息、物质三个层面的交换。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西医学中静止的、可被替代的物,而是中西医两种不同认识论指导下,各自具有不同属性,彼此之间存在制约或促进关系的元素。中西医整合是中西医结合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期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多贡献。

猜你喜欢

中医学医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中医学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