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挑战与变革

2020-12-19龚添妙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制生源学分

龚添妙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2019 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高职院校扩招100 万人的目标,202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扩招200 万人的目标。在就业与财政、货币成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并列情况下,百万扩招引发了职业教育的大变革,推升了职业教育的新占位,使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教育举措,为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助力社会治理的教育资源,提升国家人力资本的核心手段。百万扩招也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促进高职院校的变革与发展。

一、百万扩招给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带来的挑战

(一)多元的生源结构

百万扩招之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体是应届高中毕业生,涵盖少量的中职毕业生及社会生源,但总的来说扩招前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较为单一,总体以应届生为主。2018 年高职高专招生人数368.83 万人[1],2019 年高职高专招生人数483.61万人[2],2020年扩招后,高职高专招生人数预测可能突破580万人。在应届高中毕业生生源数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显然高职生源的增量不可能靠应届高中毕业生实现,生源的结构将向多元转变。目前高职生源除传统普通高中毕业生之外,由单一的应届生生源延展至多元的社会生源。“1+3”新型生源成为高职入学新主体,“1”指中职学校毕业生,“3”包括退伍军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有学者统计,目前我国有农民工约2.88 亿、退役军人约0.57亿、下岗职工每年约0.1亿、残疾人约0.85 亿,这4.4 亿人口中约有5%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有2200 万人具有接受高职教育的资格[3],将为高职扩招带来数量庞大的社会生源。多元的生源结构将给高职教育带来多方面的挑战与冲击,高职院校在落实百万扩招政策要求的同时,对社会生源采取何种招收方式,如何录取到合适的生源,如何保障生源的录取率与报到率等,都将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问题。

(二)弹性的教学需求

随着百万扩招政策的推进与落地,高职院校社会生源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与传统的应届毕业生生源相比,社会生源具有显著的差异。社会生源学业成绩差异大,不同于应届生生源的结构单一和从学校到学校的学习经历,社会生源构成较为多样,且生活经历多样,其求学经历和学业基础差距明显。社会生源年龄差距较大、身心差异明显。应届毕业生生源绝大多数为同龄人,有着同龄人相似的心理及生理特征。社会生源中有着从军数载的退役军人、在城市打拼多年的农民工以及工作数年由于种种原因下岗的职工。社会生源生活经历多样,不同于应届毕业生生活经历的相对单一。社会生源中有家庭、结婚生子、闯社会的占绝大多数,其生活阅历丰富。这就导致了以单一应届生为对象设计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于社会多元生源,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颠覆性的转变。刚性的教学模式要向弹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专业面向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课程开发应遵照应用原则,教学组织形式需要多样化,教学方式要强调行动导向,评价考核强调多维等。

(三)开放的管理建制

基于应届生单一主体的高职院校,其学校管理建制相对封闭,学籍管理具有时效性,学制形式单一,日常管理较为严苛。社会多元生源的输入,将对高职院校学校建制带来较大冲击。在学校机构设置上,百万扩招给学校机构设置和职责带来了冲击,扩招职责如何归属,是否需要新增百万扩招专门的招生机构等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资源配置上,对于扩招的社会生源,是新建教学设施和宿舍,与应届生同样管理,还是采取走读方式、校企共建校舍、租赁宿舍等方式,也是需要正视的问题。在学籍管理上,扩招后基于应届生的三年制的学籍管理必将受到冲击。为适应社会生源的弹性学习,是否基于学分银行、采取终身式的长效学籍管理方式,也是高职院校要面对的问题。在学制上,基于应届生的学年全日制学习将不适应社会多元生源,是采取半日制、周末制、插班制还是分段全日制,也是高职院校需要权衡的问题。百万扩招冲击了高职院校原有的较为封闭的建制,将促进高职院校向开放式建制转变。

二、百万扩招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理念的树立

(一)类型教育理念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新时代在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提出的全局性的实施方案,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指引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征的体现,要求职业教育转变参照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要求职业教育提升社会参与办学力度、要求职业教育专业特色鲜明、要求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由学校单一的一元结构走向校企协同育人的双元办学结构,由单一的育人需求转向满足教育与产业链双需求的功能定位,由关注知识的单思维转向融合知识、技能、素养的多思维逻辑体系[4]。因此,百万扩招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应树立类型教育理念,行业企业协同育人,遵循多元治理原则,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关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特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终身教育理念

学习型社会将是未来社会形态的典型文化、教育特征,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以全民终身学习为基础。百万扩招后,高职院校生源结构改变,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职工等非传统生源获得了入学机会,使他们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得以实现,让终身教育成为可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是终身教育理念。高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居于承上启下、沟通衔接的地位,更是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构建适合其发展的有机衔接的学习路径和上升通道。通过学分银行、弹性学制、长学籍管理等措施,基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及应用,助力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构建,实现中高职的有机衔接、入职前和入职后一体化发展,为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可能。

(三)服务就业理念

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管理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百万扩招,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让更多的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和机会,实现人人出彩的目标,而且是一个民生问题,上升为应对经济发展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一项宏观调控手段,与财政、货币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作为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百万扩招,一方面通过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有效缓解当下就业压力和结构性就业矛盾;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口红利。更重要的是,高职百万扩招针对性很强,面向特定就业难群体,也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扩招后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应秉持着服务就业的一贯理念,服务社会发展需求,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三、百万扩招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变革举措

(一)坚持分类考试,推行注册入学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百万扩招后高职院校生源将囊括应届生生源群体和社会生源群体,传统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已经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新变化,优化高职院校入学机制意义重大。

坚持分类考试,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重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高职院校人才选拔的侧重点应是学生是否适合接受专业学习以及具备专业学习基础的能力,真正甄选出适合继续进行专业学习或具备相关潜质的学生。高职院校要坚持“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文化素质成绩使用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此同时要加大职业技能考查比重和开展职业适应性测试。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单招或者参照单招,组织职业技能考试,加大对学生职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水平和基础知识的测试。针对没有专业技能学习基础的生源,开展以职业意识、职业潜质和职业技术素养为核心的职业适应性测试,对学生与报考专业(职业)的匹配度、从事专业学习的潜质和通用技术素养的水平进行测评,其结果作为录取的依据。为了保障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的专业性、科学性,真正甄选出人才,需要结合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征,结合深入的职业适应的理论研究,构建体现专业和职业岗位特征的职业适应性测试系统。

完善学习认可机制,推行注册入学制度。针对非传统生源,高职院校要完善学习认可机制,推行注册入学制度。对部分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生,结合其先前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可以给予免试录取或部分免试。对其前期学习成果进行科学地转化与认定;一是可以作为免试录取的条件;二是可以当做申请课程免修的基础。高职院校注册入学制度是指任意求学者,只要具有前一个层次的学历,就可以报名注册参加下一个高层次学历的学习,不参加高考,不填报志愿,学校通过注册直接录取学生[5]。注册入学是“多元化”录取的表现方式,适应了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给予了特殊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尊重学习者个性发展的体现。注册入学是传统意义上招生管理体制的创新,让高职教育更具灵活性。当然,注册入学并不是没有标准的入学,也不是降低了学习要求,注册入学是一种“宽进严出”的教育,从某种意义来说,高职院校非传统生源的注册入学,是在一定程度上稍稍降低文化基础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与职业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应用的程序性知识。

提供专业选择的咨询与辅导。高职院校要重视招生宣传工作,特别是在非传统生源选择专业时进行提前介入和干预,广泛宣传院校专业面向、优势特色专业、就业方向、培养要求、毕业规定等,避免考生盲目选择专业。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咨询与职业指导体系,根据扩招生源的学习经历、实践经历等,给予他们最优化的专业选择咨询。

(二)推行选课制度,完善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弹性学习制度的缩减。弹性体现了适应性要求,即时间、空间、内容等上面的可变性;学习体现的是主体性要求,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制度体现的是规范性的要求,是标准的达到、不同教育类型和层次之间的沟通衔接。所以,从微观上看,弹性学制是学习内容具有可选性、学习年限具有可变性、学习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定性的一种学校教育模式;从宏观上看,弹性学制是实现各类、各层教育沟通、衔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6]。弹性学制有其显著特征:一是入学途径的便捷性,弹性学制可以让学习者通过免试入学和注册入学进入更高层次院校学习,可以突破入学的制度障碍,这有利于非传统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二是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弹性学制赋予学习者根据自身爱好和兴趣选择课程的权利,顺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需求;三是学习年限的可变性,弹性学制使学习者在国家规定的学制基础上自行规划学习年限成为一种可能,不再受制于统一的年限,因人而异地按分配受教育时间成为现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效率;四是学习时空的无限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学习时间、地点、方式,让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平衡了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弹性学制的特征与优势,满足高职院校扩招后生源多元化的特点,促进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方式的革新,是现代学徒人才培养变革与创新的方向。

从弹性学制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弹性学制的成功实施涉及到诸多因素,从弹性学制本身来说,学分制是弹性学制顺利实施的基础,选课制度是弹性学制顺利实施的核心,导师制度是弹性学制顺利实施的支撑与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完善弹性学制也应从学分制、选课制和导师制着手。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高职院校“解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与标准,解析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依此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以能力进阶为导向,打造“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包括共享的底层平台课程、分立的中层模块课程、互选的高层拓展课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既能使学生获得通用性技能,又能使学生获得专业的特殊性技能,为非传统生源课程自选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因为弹性学制的灵活性、开放性、自主性、选择性等特征,学习者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对于职业规划清晰、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强劲的学生来说,这是加速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高效途径。对于职业规划模糊、自律性欠缺的学生来说,高度的自主权可能会带来相反的结果,这就需要导师的引导。为保障弹性学制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需要配置专业导师,负责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为学习者选课提供咨询、提供职业规划等专业性的辅导、开展教学管理等。此外,弹性学制的实施还需要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作支撑,基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灵活化。

(三)践行学分银行,健全完全学分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第二条款“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学分银行是为学习者便于进行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而设置的基于学分制的体系[7]。学分银行的设立有利于实现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使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满足学习的需求,并依靠学分的积累获得学历、资历、资格等的持续晋升。构建国家学分银行对学习者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是国家学分银行能够满足学习者自我成长价值需求,能够优先整合资源,其查询与搜索功能,可以为学习者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便捷,能够提供持续学习的动力,为学习者构建成长道路。学分银行对接国际人才体系,有利于学习者国际化视野和国际通用能力的培养;二是学分银行为学习者提供技能提升的平台。学分银行是一种基础性平台,包含学分供给者、学分获得者、学分评判者等,能为所有参与者提供全技术保障和信息支撑,使学习者了解获取资格的全部要求,使学习者明确学习轨道;三是学分银行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能力。学分银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模式,能够促进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的落地,能够促进全社会形成终身教育的氛围,这些观念和模式的转变为学习者应对挑战提供了支持。

百万扩招后,高职院校需要与之适应的管理制度,而学分制则是弹性学制实施的基础,完全学分制的构建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需要明确的是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不是几所职业院校、几个地区就能够实现的,需要站在国家的高度,聚焦现代职业教育整个体系的构建之上,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从立法上授予学分赋予机构地位与权利,让学分银行内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及转换有法可依,提升学分银行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度;二是建立学分银行专门的运行机构,改变各类型学分银行运营主体各自为政的现状,成立独立于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学分赋予主体的学分运行机构,保障学分银行的公平和中立性;三是制定统一的标准,针对同一专业、岗位、工种,建立同一的学分标准体系,改变学分赋予相对混乱的局面,提供一整套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的标准;四是扩大成果认证范围,将成果认证从局限于校内正式课程学习扩展到非正式学习范围,涵盖经验、比赛、资质、资格、业绩、成绩等,提升社会人员成果的认证度;五是严格质量保障体系,在学分银行内部设立质量保障部门,利用信息化平台与手段监测学分银行运行,也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开展全面质量监控,并出具年度质量监控报告等。

猜你喜欢

学制生源学分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行真经
学分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跨省生源调控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