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定位、路径与评价
——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2020-12-19李辉政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执业资格职业高职

李辉政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 条”)。[1]“职教20条”对我国近期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安排和周密部署,特别是对教师、教材和教法(简称“三教”)提出了具体方案,成为近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行动纲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传授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为出发点,以培养建筑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目标,是加速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引擎,需要我们在“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一、明确方向,科学定位

2019 年是我国职业教育实施重大改革的一年,继“职教20 条”印发后,2019 年3 月29 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2]2019年4月16日,教育部等4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2019 年5 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2019年11月18日,教育部等14 部委联合印发了《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2019 年12 月27 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各项政策围绕“职教20条”密集出台,前后照应、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力度前所未有,旨在确保我国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满足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经济和就业持续健康发展。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教师、教材、教法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3]

二、厘清路径,精准施策

职业教育实施“三教”改革,应构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人才录用机制,畅通校企人才流动渠道;推广德技融合、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新形态教材;形成以信息化教学为引领,以常规教学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4]

(一)创新机制,提升师资,解决“谁来教”

1.树立职业精神:规范师德师风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高度概括了教师的职业行为与社会责任。传道:传播道德和思想,塑造学生思维模式,形成共识的价值取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时代进步,体现了老师的职业精神;授业:传授智慧和技艺,正确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探究教法和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师的智慧;解惑:解答学生所提出的各种自然与社会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体现了老师的学识。

职业精神、智慧和学识是教师应当具备的三个要素,其中职业精神排在首位。我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一条指出:“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具有良好思想品德,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职教20条”提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关键得有深明大义、称职敬业的师资队伍。教师应约束和规范日常行为,为人师表,言行举止成为其它职业群体的表率。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和学识水平存在差距,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成为教师的重要课题。因此,职业院校教师更要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规范自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

2.丰富理论水平,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没有高水平的“工匠之师”,很难培养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教师的成长环境、学识水平决定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控程度。在“职教20 条”实施以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学工作岗位,由学生变成老师,缺乏实践历练。要培养新时代的大国工匠,这些“工匠之师”就必须进行实践学习。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以从事建筑施工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及资料管理为主要就业方向,具体岗位有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相当于“1+X 证书制度”中的“X”)等。建筑行业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概预算方面较早实行了注册管理制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满足一定工作年限且学历、技术和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可以通过参加全省或全国统一组织的执业注册资格考试,取得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和勘察设计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成为高级技术人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6〕77 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9〕16号)等文件指出,促进职称与职业资格相互衔接,建立对应关系,减少重复评价。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于2019 年3 月下发文件将执业注册证书与职称直接对应,其中规定: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全国统一组织的建筑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取得了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造价师、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其职业资格直接对应中级职称,其它省份也相继出台政策将执业资格证与职称进行对接。建筑行业实施的执业资格证书都是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相联的,考取这些证书,既需要理论知识,又需要实践能力。

作为高校专业教师,应当亲临岗位现场,掌握建筑技术和生产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执业注册师,只有自己经过理论与实践学习,参加统一考试成为了执业注册师,才能因材施教,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规划,为学生的成长厘清路径。许多建筑类高职院校将教师入职的学历学位门槛定为硕士甚至博士,事实上,在硕士、博士阶段所学的大部分知识是关于建筑设计和结构计算的,主要对应设计院和研究所工作岗位,而高职学生能胜任设计工作的极少,他们上升的路径是从一般技术与管理人员上升到相应的注册师,成为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因此,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充实理论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应拥有相应专业方面的执业资格证书。

3.创新管理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高计划”提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2]建筑业属于人员密集型行业之一,尤其是施工现场,分部分项工程多、分包公司多、技术管理人员多、技能操作人员更多。技术和管理人员往往是高校毕业生(包括高职院校毕业生),由基层施工和技术管理工作开始做起,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历练,取得执业注册证书后,成为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其中项目经理就是由一、二级注册建造师来担任。技能操作人员以领班带徒方式作业,依据技术交底和施工管理确保工程按规范和图纸要求如期完成。技能操作人员中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通常以学徒方式进行作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以从事施工技术和管理为主要就业方向,所以他们在校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围绕岗位技能这一目标展开,不需要亲自进行模板支撑、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注,但应掌握这些操作要领,否则无法对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和施工管理。

明确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岗位技能要求后,教师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就确定了。教师应掌握一线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升自我,拓宽视野,取得相应岗位的执业资格证书,既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又拥有建筑行业执业资格注册证的教师才能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培养?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对在职高校教师进行实践能力培训,让他们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然后参加建筑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二是从企业中引进已经取得了执业资格证书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让他们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教学技术,成为高校兼职教师,他们如果要入职高校还必须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邻近建(构)筑物桩基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承受上部结构产生的竖向荷载,同时可能要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例如机场航站楼斜拱桩基就要承受上部斜拱产生的巨大水平推力。斜拱桩基产生较大的水平推力会使上层土体产生横向运动,使土体产生一定的附加应力场[3-5]。因此当深基坑施工时,如果附近存在机场航站楼斜拱桩基同时施工,斜拱桩基产生的大水平推力会对深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产生一定的影响。

4.加强管控与协作,畅通“工匠之师”来源路径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教师的知识领域需要不断拓展,知识结构需要不断更新,继续教育需要持续进行,这也是教师职称评定不可缺少的硬性指标之一。教师再学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请进来,二是送出去。所谓请进来就是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送出去则是将在校专业教师送到企事业单位一线岗位或教育培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职教20条”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 年起基本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 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1]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师在学历与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如果不可兼备时,更重要的是具备实践操作能力。

不同专业有专业的特殊性,例如医学护理专业以培养优秀的护士作为主要目标,汽车修理专业以培养优秀的汽车检测修理工为主要目标,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而非技能操作人员,毕业生将来通过参加建筑行业执业资格考试成为注册师后,进一步上升为公司或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因此,教师对他们进行实践指导应分层次、分阶段。以钢筋施工为例,在初学阶段,他们只感知钢筋的直径、间距、摆放位置、保护层厚度及锚固长度,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认知水平,如果没有人指点,他们就不知道在工地怎么把控这些质量要点,如何进行有效检查,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们即使将来不从事钢筋施工的具体操作,也需要懂得钢筋生产、加工、连接的操作流程和相关构造要求,也就需要这方面的技能操作师傅来指导,因为师傅在具体工种施工方面要比建造师更细致,由此可见,高职建筑专业的实践指导老师队伍需要技能操作师傅,更需要执业资格注册师。如何取得执业资格注册师?以一级建造师为例,相关人员首先以建筑施工企业的员工身份报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二级建造师由省统一组织考试),全部课程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且资格审查符合条件,即可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然后将执业资格证书、毕业证、职称证等相关资料交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由企业将全套材料递交省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最后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定并颁发注册证。根据“职教20 条”规定,高职专业教师要有在企业工作3年以上经历,如果在企业通过全国执业资格注册师考试取得相应执业资格注册证书后又想入职学校,则执业资格注册证书需要注销,否则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文件属于违规,这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先前拟定的文件与“职教20 条”存在对冲情况,需要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有效衔接,保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考取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证书的合法合规,实现建筑行业“双师型”教师的科学培养。

(二)精选教材内容,科学有序编排,解决“教什么”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关键,科学、时效、简明、适用的教材对教学质量具有巨大的提升作用。“职教20 条”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

1.科学编排,融合思政

教材应围绕学习主体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学识层次进行科学有序编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材往往理论性强、计算量大,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挑战性。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材中可适量融入思政内容,通过知识链接或花絮形式进行教材编排,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此进行剖析和拓展。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木结构》课程为例,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计算能力,学习起来很枯燥,主要用于传统建筑的修缮改造、现代仿古建筑以及民族传统村落的建造,但木结构技艺需要传承,因为绝大部分历史遗存建筑离不开木结构,木结构关系到我国数千年木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教师在知识拓展中链接木文化发展史及经典案例,然后进行阐述与延伸,如七千多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开启了我国木构建筑的先河,阿房宫、大明宫、大兴城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五台山南禅寺虽历经雷击和地震却能屹立千年,故宫、布达拉宫至今完好,这些都是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难得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木作工匠智慧的结晶。在课程开篇,教师将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融合到一起,让学生既学习专业知识,又传承中华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学习的信心。

2.突出特色,对接标准

3.章节排序,顺应认知规律

学生认知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客观规律。教材编写应结合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一般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工程实例、图片和动画,编写过程即为岗位工作的实施过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混凝土结构》教材的编写,应遵循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原则,按如下路线进行展开:第一,通过图片展示部分国内外著名且不同结构形式的多高层混凝土结构房屋。第二,分析这些房屋所采用的结构受力材料,进行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分级、性能及施工图中的通常表示,逐步联系到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第三,分析结构包括哪些构件;各构件承担哪些作用、产生哪些内力;构件所配置的钢筋起什么作用;钢筋布置在什么位置,平法图上是如何表达的。第四,说明结构抗震设防、抗震等级与抗震构造,从局部回到整体,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三)实施教学,注重实效,解决“怎么教”

1.发展信息化教学,夯实常规教学

管仲在《管子·权修》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1996年5月,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19年12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从1996 年首次针对职业教育立法到2019 年进行再次修订,我国职业教育在积极探索中走过了23 个年头,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支撑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力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运用,信息化教学成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推崇的教学新模式,信息化教学比赛获奖数量与获奖级别成为衡量学校教学水准和排名的重要指标。在政策的导向下,信息化教学比赛发展得如火如荼,各职业院校也将信息化教学获奖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将学校的精备力量和优秀资源聚集到信息化教学之下。信息化教学是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需要对大量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归类、整理,需要制作大量视频和微课。2020 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所有学校推迟了开学,为了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倡导“延学不停课、停课不停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在线教学,对稳定学生的思想情绪、充实漫长的假期生活、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信息化教学是发展趋势,开展信息化教学要受到教学设备、生源状况、通讯条件、移动终端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和以后一段时间内,信息化教学还不能完全取代常规教学,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还是需要通过夯实常规教学、借助信息化教学、推进实践教学、实施分类教学来实现。

2.构建教育基地,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类型,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院校应在“专”上下功夫,安排更多时间进行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操作环境和实习实训场地,构建教育基地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主要在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如果进入施工现场,施工进度与教学内容不一定匹配,还会干扰施工作业,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建设教育基地可以实现绝大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在基地内完成,既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3.因材施教,建立分类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包括应、往届高中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下岗工人、退役军人,学业水平、生活阅历、个人能力相差较大,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就建筑技术专业而言,有的毕业生将成为施工员、执业注册师,甚至项目经理,有的将成为技能工人。学校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个人追求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丰富教学形式,强化实践教学,对接产业需求,培养多样化应用型人才。“职教20条”提出“制定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免试入学政策,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分类梯度培养,满足各阶段、各层次、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突出问题,反思评价

“三教改革”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评价“三教改革”成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与教育特征的重要着力点,制定科学考核与客观评价方案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必要保障。[5]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保障“三教”改革的成效,就要从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对突出的问题适时制定和实施解决方案。

(一)定性与量化相结合,规范和甄别科研成果

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重在制定和完善管理体系,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职称评审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规范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客观、公平、公正地实施职称评审,发挥职称评审的正确导向作用是关系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和教师健康成长的大事。教学与科研是高职教师的主要工作,课题、专著、核心期刊论文、专利、各项教学竞赛获奖、学历等是职称评审的重要加分项目。客观评价教师的能力,不能只看教学或只看科研,二者缺一不可。专著、核心期刊论文、专利是高职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成果是否真正体现其科研能力?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教师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立项并按时结项的,是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能围绕上述课题在核心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教师是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仅有核心期刊和专利、没有省级以上课题,核心期刊论文不是围绕课题进行的,论文与本人的研究方向不一致的,专利与专业无关的,其核心期刊论文和专利的质量要大打折扣。高职院校在职称评审中需要学校科研部门把好关,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支持和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服务职业教育发展。

(二)正视“双师型”教师认定,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

“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能从事理论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经历,能指导学生实践与操作,既是教师,又是师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其培养的毕业生目前还属于技术与管理人才,不是纯粹的技能操作人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所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不是技能操作证,而是执业资格证,部分省市已将执业资格注册师与职称建立直接对应关系,不同省市、不同院校有不同的评价和认定,但拥有执业资格证和高校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无疑应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国家应当允许高职院校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对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和拥有执业资格证书的原企业员工入职高职院校后允许其在校企合作企业进行注册,只有这样才能在控制执业注册证书挂靠的同时保障“双师型”教师的可靠来源,这需要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进行协调。

(三)规范教材编写,加强教材管制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工具。教材编写得路线清晰、重点突出、简明适用,排版规范无错误,与专业其它课程衔接紧密,这是教师和学生所共同期望的,因此,高职院校应推广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在职称评审中应正视实际情况,制订相关规定。

猜你喜欢

执业资格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民国律师的养成与律师制度的局限
我爱的职业
面向建设类执业资格考试的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执业资格考试模式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