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地理课程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2020-12-18福建省福清市教育局陈凤英
福建省福清市教育局 陈凤英
地理课程建设目标,并非仅仅要求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关注全球问题,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中,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发展。结合新课标相关要求,应将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落到课程教学实处,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促使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符合教育改革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对其研究,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指导后续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高效展开。
一、地理课程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接受科学教育,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熏陶,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致力于生态与环境技术开发,创新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便于实现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目标。科学是人们认识客观社会的重要动力,但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核爆等问题,时刻在警醒我们。如果科学成果缺少人文教育熏陶和滋养,将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新时期应充分结合新课标相关要求,实现科学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持续深化地理课程改革。
二、地理课程科学和人文教育融合的理念
当前时代背景下,科学和人文融合,可以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结合新课标要求,应将现代教育理念渗透到地理课程教学中,从培养学科专家转化为提升群众地理素养,促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结合地理课程相关要求,不管是单独培养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都是不合理的,应在现代化价值导向基础上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实现地理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高效的掌握,用于创造、追求真理,避免地理课程舍本逐末,忽视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高度关注地理学科的人文特性,深入摸索地理课程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规律,促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丰富人文底蕴,全面发展综合素质。
三、新课标下地理课程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路径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地理课程应深入挖掘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从中提炼科学思想和人文内涵,发挥地理课程的教育作用,实现人文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构建高效的地理课程。
(一)拉近课堂和生活的距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地理课程教学中,为了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推动课堂生活化发展,拉近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入实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地球运动造就了四季流转;风霜雨雪、高天流云,正是对大气运动的生动表现;落红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对物质循环的具体表现;鱼米之乡的江南与西亚属于同一纬度,但是西亚却多是戈壁沙漠,十分荒凉,出现这种情况正是由于二者分处东西两侧。
引入当前市场上较为知名的企业,如海天酱油生产厂位于佛山市,在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同时,也对周边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可联系地理知识尝试提出污染治理措施;陶瓷业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引入实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拉近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发挥地理课程教育优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合地理课程相关改革要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合理配置与利用,契合学科特性,深层次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例如,我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并且人口数量众多,但是却屡屡出现自然灾害,自然条件较为复杂;我国经济增速较快,享有世界工厂和经济发动机称号。通过此类内容的挖掘和引入,帮助学生增长见闻、开阔视野,更加正确地认知自己的国家,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挖掘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内容,助力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
地理课程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包括城市化、产业转移、人口动态、生物灭绝、自然灾害、荒漠化、空气污染、资源短缺、土地利用、气候变化等内容,将其纳入地理课程日常教学范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加深问题认知基础上,多角度分析问题成因,寻求合理措施解决问题,明确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环境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环境保护习惯和环境意识。由于自然环境千姿百态,无论是乡村风光美还是建筑艺术美,都能为学生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世界美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并自觉规范行为举止,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
(四)培养合作意识,挖掘地理科学历史
地理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综合考量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生动呈现,在引导学生认知的过程中,使其更加深入地把握客观世界,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本国或本地区置于国际背景下拓宽思考深度,有助于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尊重与理解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特色,了解世界各国之间的依存关系,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并自觉践行。与此同时,积极拓宽和挖掘地理科学历史内容,列举中外科学家的奋斗故事,与地理课程有机融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内涵,并进一步激励学生为了理想而奋斗,这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意义深远。
(五)总结整理,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总结与整理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由于深入分析可以启迪学生建立知识之间深化的内在联系,并且引发知识的进一步发散与拓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锻炼学生自主进行整理与总结,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此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剖析地理知识,整理出地理课程的特征。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同时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灵活的思维活动。
例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程的教学,在荒漠化防治对策与措施的学习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自学,让学生充分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关键、内容以及原则。接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北地区的防治对策,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归纳出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这样在归纳、分析中,学生就能深入了解理论、实际之间的关系,并理清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明确各措施之间的联系性。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思维能力作为综合素养的一部分,也应当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也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结合新课标相关要求,新时期地理课程应进一步改革深化,将新理念和新方法应用到实处,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优势资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指导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兼顾科学与人文,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