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理论在中职班级自主管理中的运用
2020-12-18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刘文文
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刘文文
一、中职班级管理现状
当前的中职班级管理和教育面临着诸多困难,学生基础教育的不足加上部分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中职学生成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小,普遍存在自制力差、学习热情低、自卑心理严重、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等问题,这些都给中职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中职班主任几乎都是兼职,很少有专职班主任,更谈不上班主任专业化。他们的管理理念单一,大部分依然采用“强压式”管理方式,且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长此以往,班主任身心疲倦,学生却毫不领情,管理效果也不理想。运用班级自主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中职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也可以使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得到增强。
二、行动导向理论在中职班级自主管理中的适用性
行动导向理论源自德国20 世纪80 年代的双元制教学,它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以及掌握技能、技巧。又指学习这种知识得来的过程和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形成会学的能力。20 世纪80年代以来,行动导向理论指引了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德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技术人才,对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引入行动导向理论主要被广泛应用于某一课程或某一专业的教学中,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其中自主管理能力的缺失尤其突出。行动导向理论提倡在行动中学习,通过行动构建知识和经验,认为职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核心,而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和技术。班级自主管理侧重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以“学”为主,以“教”为辅,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实践活动中,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行动导向教育理念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行动培养和提高自主管理能力,也符合自主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它同样适用于中职班级自主管理。
三、行动导向理论在中职班级自主管理中的实际运用
笔者作为一名中职院校的班主任,在带班的过程中尝试将行动导向理论作为指导中职班级自主管理的理念,进行了一些改变与尝试,并将其作为一项课题进行研究。在两年的教育研究工作中得到了一些启发,也获得了一定成效。
(一)行动导向理论在班级自主学习中的运用
在带班初期,笔者就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一个访谈。在访谈中,不少学生表示:“我初中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对学习没有热情,上课也听不懂,时间久了就彻底放弃了。看到身边的同学睡觉、玩手机,我也跟着一样了。”由此可见,中职学生缺乏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自觉性差,不能有效控制自己。行动导向理论强调学生在行动中学到知识,获得经验,它关注学生对于某一任务、问题或项目的积极参与和探索。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鼓励学生在行动中完成任务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将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分配给学生。为了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们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下达不同的任务行动导向。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师生互动,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学习,从而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将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到课题实验班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预习与复习,自行收集学习资料和相关信息,制作和讲解PPT 等,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成绩较好、比较自律的组长监督下,学生以自改、互改、自评、互评的方式进行沟通。对于基础薄弱和学习意志力较差的学生,我们采取“一对一”帮扶模式,为他们每个人配了一个“小老师”,负责督促学习、指导和检查作业,定期向任课教师汇报帮扶对象的学习情况。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学生在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自学能力等方面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并且在全国护士资格考试中取得了理想成绩。
(二)行动导向理论在班级活动中的运用
行动导向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去解决某个问题或完成某个任务。在行动导向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对班级活动形式也进行了改革,班级活动不再以班主任和班干部为主导,而是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在活动过程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工作任务,从而使大家在积极行动的过程中体验到集体活动的快乐。比如,班级将每周一的自习课固定为主题班会活动时间,班会的议题和主持由各活动小组自定,学生自行组织、安排和参与活动,最后由班主任做总结和点评。主题教育活动也不再由班主任进行单纯说教,而是由每个活动小组轮流负责。主题教育的议题、流程、所要呈现的观点和拟定解决的问题都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得到体现,比如知识竞赛、歌舞表演、辩论赛、情景剧或实践性活动等。根据学生的提议,班级每周还开展一次“朗读者”活动,每位学生轮流将自己喜欢的文章抄写到班级文摘《我爱美文》上,并在讲台上为大家朗读,学生听完之后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班级活动体现了一个班级的活力和生命力,在班级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将活动的自主权交还学生,使学生在行动的过程中既得到了锻炼,又获得了成就感。在活动实践中,学生还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转移了中职学生对网络的过度沉迷,提升了自主管理能力和网络自律能力,为毕业后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行动导向理论在班级自主管理机制中的运用
在班级管理机制改革之前,班级班委成员基本上都由班主任指定,缺乏完善的民主选举制度,班级管理权集中在班主任和少数班委成员手中,有机会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学生不到班级学生的三分之一,学生找不到归属感,班级凝聚力差,班委工作积极性不高。在班级管理机制改革中,班级以行动导向理论为指导,改革班委建制,引导学生自主全面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具体做法如下:(1)自主选举班级干部和小组长。首先,公开选举岗位及岗位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岗位设定自主报名;其次,采用班委成员竞选制,学生可以采用演讲等方式竞争上岗;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对竞选班干部的学生进行现场打分。(2)班委组建之后,班级将各个班委成员的分工及职责一一列出,明确责任。除了常规的班干部职务之外,班级又增设了军师团、监督检查小组、应急小组、活动策划委员会、图书管理员、劳动工具管理员、花卉管理员、宣传栏管理员和宿舍舍长等组织和职务。这让更多的学生行动起来,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在整个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是管理任务的发出者与引导者,负责指导和启发、协助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管理,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使学生充满信心地投入班级事务管理过程中,并尽自身最大努力完成任务。学生在参与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并有效培养了自主管理能力。
总之,行动导向理论以各种自主型的教学形式、以学生积极的行为调动了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积极性。将行动导向理论运用在班级自主管理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绩,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善了班级管理效果,同时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促进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行动导向理论不仅仅是一种适用于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渗透到每位教师的头脑里,运用到教育管理的多个领域。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我们应努力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行动导向理论在中职班级自主管理中的有效运用,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和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