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职“三感模式”教学
2020-12-18江苏省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陈璐瑜陈建军
江苏省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 陈璐瑜 陈建军
2015 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其中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制造业的转型是制造业内核的延伸,是在其熟悉的领域和轨道上的创新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蓝领人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为此,职校师生要切实重视专业课程改革与创新,实施“三感模式”教学。首先,应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拥有较好的专业体验感;其次,在实践感悟基础上让学生有专业获得感;第三,创新教学实践,使学生有正确的专业成就感,真正提高中职生专业核心素质。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行动中体验专业内涵
专业即体验,教学即体验,学校即体验,学生学习体验感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学校和专业发展的优劣程度。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是什么呢?他们需要极致的专业体验。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建议:“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案例”“布置具体的任务让我们自己去完成”“同学之间相互比赛”“让好的同学教差的同学”“到实际的工厂去学习”“让我们自己完成一个作品”“老师在边上帮助鼓励我们”……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做中学”、体验性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等诸多职业教育理念,这些建议反映了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兴趣和主动要求。
兴趣是成功的基石,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知主要来自社会和学校自身的推广和宣传,学生进入校园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启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积极开展以职业规划、职业体验为主题的企业参观、实训基地实践、专业人员职场经验介绍等活动,推动学生提前感受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教师则应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树立合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教学要以生为本,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穿插与生活实际贴近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做中学”的目的,适时地穿插趣味性较强的实践环节;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注重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在作业布置上,多为学生留一些时间与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应以正面鼓励为主。
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满足
“获得感”首见于2015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学校为其提供的各种教学活动,并且从中得到积极正向的心理成长和素质提升,即“学生获得感”。
学校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千方百计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着想,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成为想要的自己。学生的主动参与状况与获得感是成正比的,学习参与度越高学生获得感也就越高。学生获得感与体验感和成就感紧密相关,学校应充分开展职业教育认同教育,开设“职业教育形势与政策”等通识课程或必修课程,使学生及时了解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史,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强化专业信心。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应通过播放激励视频等形式引发学生的愉悦情感,唤起理想认同感,提升学习获得感。学生的积极情绪被唤起之后,心理努力水平会随之增加,可以有效推进学生深层次的学习与加工,促进学生学习内容的保持和迁移,从而提升学习质量和知识迁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贯彻“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在工学结合中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只有在当下重要事情的实践中,体会和实践理论,才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真正的技能,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设施设备,让学生务实、踏实、求实地走进工厂、走进生产线、走进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电路故障排除”内容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仿真系统完成课堂学习,通过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和查找故障,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开展毕业设计活动和展示,让学生学习和体验劳动创造价值的光荣和伟大,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获得感和自豪感。
三、创新学生学习模式,在发展中成就专业价值
学生的成就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的满足。中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既要适应社会需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又要充分支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的终身学习。中职教育应大力提倡“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主动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合作企业专家的作用,加强校企课程共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校企双方应切实规范学生的实习工作,共同维护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习形式可以分为一年级认识实习、二年级跟岗实习和三年级顶岗实习。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方式,在学校完成基础性课程的教学,在企业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训练,实现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的工学交替;实施企业奖学金制度,推进优秀学生的培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途径之一。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让学生先做同类型简单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自己去联系、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再运用形象比喻、富有趣味性的语言进行讲解,传授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教学的同时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情分层次设置教学内容,划分知识的难易程度,对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欣赏学生,学生最直接的成功体验来自教师的信任与赏识。欣赏是平等的交流,是师生的情感共鸣,欣赏更易于到达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理解。把竞争引进课堂,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常用“谁来试一试”“谁有更好的方法”“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等激励性语言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多以“做得真好”“你很聪明”“答得真棒”等鼓励性语言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肯定的愉悦,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奋发向上。正确的评价和表扬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让学生在理解、信任与赏识中主动学习,感受知识的奥妙与学习的乐趣。学生因为成功受到鼓励和表扬会进一步加强学习或工作的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再次去获得成功。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还面临很多的挑战,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专业知识与行业接轨不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以理论知识代替实践技能等问题最为普遍。中职教育中造成专业知识与行业脱节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专业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实践经验。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或直接从高校毕业到职业学校任教,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储备和积累,特别是实践经验的不足,严重制约着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2)专业课教学场所的限制。中职学校的教育经费限制了实验实训设备和场地等教学资源的配置,实训耗材资金得不到保障,导致许多专业课教学任务不得不在课堂上完成。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式长时间应用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学生在实训中得不到有效指导,技能得不到充分发展。(3)课程设置与中职学生能力培养脱节。现行中职课程设置基本沿袭高职教育模式,理论知识点繁杂,实验也大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实战型任务,学生的专业诉求难以实现。
中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人的发展,从人的成长规律出发,以专业为依托,采用“三感模式”进行教学。学生需要调整学习态度,转换身份角色,做好自身职业规划。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增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