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美育教育 促进人才培养
——“石门坎奇迹”“哈佛大学审美教育”感触

2020-12-18山东大学图书馆张艳红

亚太教育 2020年20期
关键词:美育大学素养

山东大学图书馆 张艳红

2015 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开展的美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审美艺术教育,而是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关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有中国特色的,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素养水平、健全大众心智、塑造全民人格为核心的过程,是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一、中国美育发展史

纵观中国美育的发展史,最初产生美育意识的应该是先秦儒家以“乐教”为主要思想成果的《乐记》,其阐释了深刻的人性论哲学基础,并朦胧地提出重视美育能满足人们情感需求,培养“君子”人格,是我国历史上论述美育的最早范本。其后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在诗、书、画、乐方面无不体现着人们崇尚美的思想理念。特别是深受西方哲学和美学影响的蔡元培先生,使得美学美育理念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和发展。20 世纪初,“美学”正式进入中国大学课堂,使中国美育教育形成了空前的研究盛况。即使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美育仍然延续着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著名美学理论家李泽厚先生也总结了华夏哲学、美学和文艺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关系。

二、“石门坎奇迹”美育教育之见

纵观中国近代教育史,有一个堪称“教育奇迹”的地方。20 世纪初,偏远贫困的贵州威宁石门坎村,人民目不识丁,但在之后的几十年却成为中国文化教育的一块“文明圣地”。追其根源,虽然该地区经过基督教文化洗礼,但教育的巨大影响毋庸置疑。通过建立学校,大力普及教育,最终创立了自己的苗文文字。教育机构带领人民广泛开展各项现代文明活动,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都受到美的熏陶,并资助成绩优秀的学子去大城市甚至国外接受高等教育。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一批批走出大山的学子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学成归来,服务建设自己的家乡,使与世隔绝的石门坎在几十年间成为中国20 世纪初充满文明的“苗族文化圣地”,实现了“个人改变”到“群体改变”再到“社会改变”的历程。一百年前石门坎的巨变,至今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堪称“奇迹”,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究其根源,教育带来文化,文化带来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从而进一步改变了社会。

三、现代大学美育的必要性

中央音乐学院的周海宏教授对艺术在美育教育方面的必要性有深刻解读:“缺少艺术审美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人生,缺少艺术教育的民族是文明落后的民族,缺少审美追求的社会是野蛮生长的社会。人只有在艺术的熏陶下,培养出个人感性素养,社会才能产生感性文明。” 大学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美育素养,如医学生通过学校的各种通识美育课程和丰富的社会医疗实践活动,感受救死扶伤之美,以保障人的生存权为美,尊重生命,培养医护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尤其是今年抗击新冠疫情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未知的急性传染病危险面前,临危不惧,积极奋战在抗疫前线,这就是生动的美育教育实践课。

四、大学美育教育现状

(一)大学美育师资不足

多年来,美育的教师资源处于欠缺状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据相关统计,即使各个省份美育教育满足最低标准开课目标的需求,全国尚缺美育教师45566 名。以此推断,高校美育师资要求更高,教师资源状况肯定不乐观。重视师资建设,不但要重视师资数量的配置,更要以“德艺双馨”和“德才兼备”来配备美育教师工作队伍,打造一支品行好、业务精、能力强的高素养美育团队。

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成长过程,说明了大学教育在人生中的决定作用。马斯洛原本内心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研究的兴趣得益于两位心理健康、行为高尚、学术渊博的导师,他立志做一个像导师一样的人,最终取得人生成功,达到了个人在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等最高等级的自我实现。由此可以看出,高素养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不可估量。

(二)大学美育宣传欠缺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提出了著名的美育观点:“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明确论述了纯粹的美育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养成高尚纯洁的习惯。蔡元培美学思想深受域外影响, 也为探讨“石门坎奇迹”域外美育影响提供了更清晰的线索。当今中国美育教育没有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时期的研究盛况,这与社会和学校追求功利性不无关系。而真正的美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应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五、现代大学美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举措

(一)平衡专业与美育教育

一个民族需要共同的文化,不同学科间学生的交流更需要共同的知识背景,美育教育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美育不是单纯地开展专业审美艺术教育,而是要拓展边界,打破学科界限,应文理并重,使多种美育科目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并且在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中形成共同的文化或对社会的共同理解。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从难、从严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全面提高素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学生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二)融会贯通世界经验

在争创“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美育教育更应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2009 年,哈佛课程体系把美育类课程列入最重要的类别,改革课程体系,以“审美教育”取代了之前的“艺术教育”,范畴扩大到了包括艺术在内的更为宽泛的领域。其教育目标首先是让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准备参与未来社会生活;其次是使学生理解作为社会参与者,应批判性和建设性地为回应社会变革做好准备,了解现代生活中产生变革和变迁的力量,让学生理解人们言行的伦理内涵。我们在争创“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应像哈佛大学一样把美育教育提升到更高的重视程度,使学科教育与美育相辅相成,在注重学生学术研究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应对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变革的能力,即成为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的能力。

(三)夯实完善育人机制

大学美育不仅是在通识教育中设置一些人文、艺术、美学类课程,而是应该注重在所有专业课程中渗透审美素养的培养。大学应着力构建夯实“创新协同”的育人机制和大学美育发展体系,力求培养美育素养高的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在学校层面建立美育发展协调联动机制,打破学校各部门和相关院系之间的隔阂,形成稳定持续的美育工作模式和良好的支撑保障体系,举办校内外联动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等载体承担美育的重要职能,形成浓郁的审美教育与艺术传播氛围。

(四)根植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准备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是哈佛大学美育教育的首要目标,这表明了哈佛对学生能否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重视。我们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本行为要求主要包括热爱祖国、遵守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四方面内容。特别是在当今我国受到西方打压的严峻国际形势下,应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始至终贯穿于美育教育的整个过程,美育教育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民族自豪感。

总之,随着5G 网络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了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各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基层都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新时代人才。因此,高等教育机构不仅要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美育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也必将日益凸显,培养具有深厚美育素养、甘愿扎根基层的社会正能量人才是时代之需、社会之需。

猜你喜欢

美育大学素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