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学生经典诵读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12-18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
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 林 凌
一、少数民族学生经典诵读现状
(一)诵读人群有待普及
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经典诵读的调查中发现,经典诵读作为一种回归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从发展之初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普及的态势。虽然,如今对于经典诵读的呼声很高,但是实际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经典诵读调查分析后得知,经典诵读的人群没有实现普及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在开展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诵读的经典名著数量相当少。学生除了课本上节选的少数几篇课文之外,没有其他内容的涉猎。第二,在开展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诵读范围也非常狭窄,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种情况下更加局限了经典诵读的全面普及。
(二)诵读水平有待提高
诵读的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身情感,向后世展现了当时的人生百态,体会其中的精神世界,并将二者高度浓缩。它所拥有的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展现,同时也诉说了对世间美好的向往。经典作品的知识文化内涵富有深意,只有在诵读过程中将身心融入其中才能够感受作者所想表达的精神世界。但是,目前在少数民族学生的经典诵读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诵读水平有待提高,没有真正认识到经典诵读所体现出的价值,只是将其当成作业,进行诵读也只是完成任务,诵读的过程缺乏情感融入,只是单纯地将经典作品进行叙述形式的朗读。这种情况不但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经典作品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同时也会对经典诵读这一教学模式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使教学变成应付公事。
(三)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自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教育部门、学校、师生都对活动了解不足,无法准确理解活动的价值和重要性。学习和传承中华经典,只有正确理解经典,我们才能获得深入的认可和支持。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并且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没有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点。加强对中华经典的诵读,师生、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顺利进行学校经典诵读教学研究与实验的保证。根据调查,大多数父母对学校教授经典诵读的理解仅限于“听孩子说什么”的阶段,只有极少数的父母对此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所了解。
其次,当前教育制度仍然处于应试教育背景,尽管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尤其是当前高考选拔系统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家长和社会对学生学习成绩质量的评价仍然更注重分数,学校的升学率和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人数仍被作为评估高中教学质量的指标。而经典诵读仅仅作为学校课程开展,并不属于高考范围。这就决定了师生不会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经典诵读活动,即使有足够的时间,来自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压力也会使上述现象发生。由此可见,教育制度的完善、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其他许多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中华经典作品阅读的教学。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经典诵读活动没有足够的开展空间,师生也无法将时间和精力有效投入经典诵读教学,教授传统经典,研究与诵读经典也只能成为短期的教学尝试。
二、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学生经典诵读相关对策
(一)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深度阅读
没有时间阅读只是一种自我催眠式的欺骗,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录老师钱惟演“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欧阳修深受启发,平生所作文字也多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此,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只要有心学习,总能找到时间。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把时间划分成时间格子,让时间零散化,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零散的碎片时间进行阅读。比如学生在每两天的半个小时早自习里,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经典名著进行阅读,做好阅读笔记。教师利用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开展经典诵读小活动。同学之间交流经典诵读的收获,分享近期所诵读经典名著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在睡前进行短时阅读,不但能够加深记忆,同时也能够提升睡眠质量。不少学生喜欢在睡前玩手机,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部分时间充分利用进行经典诵读。总之,将每天的碎片时间有效利用起来,有时诵读十分钟,有时诵读五分钟,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也会有不少收获,从而进行深度阅读。
(二)向学生持续推送新鲜内容
学生对经典诵读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诵读作品没有新鲜感,不论是《三字经》还是《百家姓》,又或者是《千字文》等作品都毫无新意,无法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再经典的作品经过长久反复的诵读乃至背诵都会变得枯燥无味。因此为了能够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应当在进行经典诵读教育的过程中,对诵读作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变化,为学生呈现新形式的经典诵读作品。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经典作品不计其数,选取适合学生诵读的作品进行合理的变化,不能被“经典”二字所局限,更不能局限于教育经典作品。可以选取一些历史文化内容丰富的诵读作品,如《世说新语》《列子》《郁离子》《淮南子》等,让经典诵读张弛有度,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奇闻趣事也未尝不是一种学习内容。通过持续推送新鲜的经典诵读内容激发学生经典诵读兴趣,不但能够使经典诵读活动的学习质量得以提升,同时也能够将经典诵读从口号变成学习实践。
(三)实现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
21 世纪的教育已是信息技术运用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变革。随着家庭计算机的普及,学生从互联网上收集学习资料、获取各种信息,以此来丰富自己知识储备的行为极为普遍。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信息教学资源应当大力提倡并进行实践应用,而且还应大力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在课堂教授传统经典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建与教学相配合的教学情境。特别是对于经典作品的背诵教育,诗歌以醒目的字体展现在多媒体设备上,音乐作为学生沉浸于经典的背景,在此环境下,经典诵读效果将大大增强。同时,教师还可以设定单独的主题展示经典作品并促进学生系统学习,以避免学生缺乏信息无法进行比较学习的情况。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互联网收集和下载视频、剪辑视频以匹配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体验。新媒体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培养,将减少经典诵读的难度和枯燥程度,从而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建网络交流空间。例如,为班级创建繁体中文古典阅读微博,并在微博上推荐相关书籍、音乐和诵读指南,供学生交流和学习。此外,鼓励学生在微博写下他们的阅读经历并随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以达到师生之间轻松愉快沟通和学习的目的。再如使用QQ 聊天工具建立经典诵读小组,学生每周轮流向小组推荐经典诵读书籍,可以有效积累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量。当然,教师在开发网络资源的同时,有必要向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适当的控制,避免学生错误使用网络,迷失于网络。利用网络进推动中华传统经典发展,激活学生诵读过程。
文化经典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内涵。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瑰宝,融入每一位国人的骨血之中,中华传统经典作品为民族补充精神营养,让我们成为有根的人。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不但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也要充分理解历史文化知识。在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调整及引领。只有将经典诵读从口号变成现实,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推动学生全人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