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2020-12-18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祥谦初级中学杨丽丽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祥谦初级中学 杨丽丽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目标,找准学生陷入学习困境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解决措施。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学困生成因以及转化策略展开了探究,旨在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学习态度不认真
学习态度不认真是初中化学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表现在:课前对于教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不闻不问,无法有效预习教材导致课堂学习跟不上脚步;课堂注意力分散,进行一些无关学习的事情,如看课外书、说话、思想开小差等,对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无法有效吸收;课后不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或是直接将作业丢一旁,或是抄袭同学学业,又或是从网上寻找答案,不愿意主动进行思考,等等。具有上述行为的学生,大多数都会成为学困生。
(二)化学基础薄弱
认知基础与理解能力有限、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应提前预习教材自主学习,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课。但很多有这类问题的学生却将学习重心放在课堂上,先听教师讲课再自主学习,课堂学习跟不上教学节奏,课后不知道如何复习,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部分学生未掌握信息获取方法,在读题时难以挖掘题目隐藏的有效信息,或者被无效信息干扰,在学习中举步维艰。
(三)学习方法不正确
高效的学习讲究学习方法与技巧,初中化学学习也是如此。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学习虽然认真、努力,但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比如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识,导致学习效果事倍功半,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成效不明显。
二、初中化学教学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一)转变学习态度,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
消极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若是不消除学生的负面态度,即使教师对学生倾囊相授,也难以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化学核心素养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发展并着重培养,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备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的意识,这些都阐述了态度的重要性。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教师应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借助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的化学实验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致唤醒,使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在“常见的酸和碱”这节课上,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其中,第一个实验让学生利用试剂瓶操作实验,先加一些浓硫酸到瓶中,再滴入几滴水。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了液体飞溅,明白了操作的不科学性。第二个实验,准备一个新鲜的鸡腿,让学生在鸡腿上滴上浓硫酸,学生通过这两者的反应清楚观察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在两个实验结束后,笔者让学生结合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思考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方法,并且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浓硫酸的错误稀释方法以及可能造成的危险。在实验操作和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了解两者息息相关的联系,从而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认识到学习化学物质特性的重要性,知道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生活中各种潜在的危险。因此,设置趣味性实验对于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困生转化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价值与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通过化学实验操作与结果,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打好化学基础,促进学困生稳步提升
初中化学知识具有关联性、系统性,学生的知识体系需要逐步构建,而无法“一步登天”。要想引导学困生摆脱学习困境,教师需要帮助他们扎实基础,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让学生在一步步扎实基础上不断攀登,达到更高的层次。
例如,在讲解“酸和碱的反应”这节课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如下的探究题目:提供NaOH 溶液与稀硫酸,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学生通过讨论与探究后给出了不同答案,多数学生提出的方案如下:“将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滴入少量NaOH 溶液中并振荡,然后加入稀硫酸,假如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则是发生了反应,如果没有变成无色,则未发生反应。”有一个学困生提出的方案是:“取一些NaOH 溶液,用pH 试纸检测,然后加入稀硫酸,再用pH 试纸检测,假设pH 值减小,则酸碱发生反应。”这就是典型的知识储备不够导致的错误,在此基础上笔者为该学生解释了这一方案错误的原因:“在NaOH 溶液中加入稀硫酸,NaOH 溶液也可能被稀硫酸中的水稀释,所以pH 值减小。”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联系已学知识,进一步完善了方案:“将稀硫酸加入NaOH溶液,测得的溶液pH 值必须小于或等于7,才能证明酸碱发生反应。”又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反应物为稀盐酸与碳酸钠,两者经过化学反应后生成了几种物质。在学生完成化学实验后,笔者让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实验现象以及已学知识快速写出化学方程式。但是有个别学困生却不知道如何书写,通过与他们的进一步交谈,笔者了解到,其中两个学困生虽然观察到了实验现象,但是不知道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很显然这两名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缺少认识,前面的知识未学扎实。于是,笔者在课后找出前面已学课程的课件《氧气的性质与用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给两名学生,要求学生课后认真观看这两个视频,然后列出表格写出氧气与二氧化碳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还有一些学困生虽然知道生成物是二氧化碳等物质,但是却不会写方程式,于是笔者在课后阶段通过互联网平台给他们分享了前面已学课程的课件《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这样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既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扎实了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微观探析与宏观辨识素养以及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在帮助学困生摆脱学习困境的同时,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传授正确方法,提升学困生学习效果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过程吃力,化学成绩提升不明显,学习自信心受到打击,继而丧失学习兴趣。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化学成绩持续下降,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依据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着重培养学生的平衡思想与变化观念、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素养。
例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会消失,产生新的物质,比如乙醇经过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而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等。那么,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之和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和相比是否发生了变化?”部分学困生一开始乱猜一气,有的说发生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减少了,有的说增加了。在此基础上,笔者提示学生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进行思考,并且提示学生沉淀和气体等都是生成的物质,尤其是气体,不能因为看不见或触碰不到就认为它不存在。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分子和原子知识,依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被分成了原子,而这些原子又会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个已有知识,猜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并未发生变化。趁此机会,笔者对学困生说道:“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可以提出假设,但是一定要找到支持的证据,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去证明我们的猜测言之有理,而不是胡乱猜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改变以往学习过程中因为“胡猜乱想”而出现的低效学习局面。其次就阅读能力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时,应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做关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要将管口向下倾斜?(2)为什么先要将氢气通入然后再加热?(3)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管口的地方生成了什么?(4)在反应结束后为什么不能停止氢气供给,一直要到试管冷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引导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的阅读可以帮助学困生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以及注意事项。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明确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对每一个学困生的具体形成原因进行剖析,针对不同的原因采用不同的转化方法。以此提升初中化学整体教学效益,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