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政课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2020-12-18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西川中学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西川中学 杨 博
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而且在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其能够更具有融合性。因而,在开展初中思政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深刻认识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优化和完善,促使思政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从当前初中思政教学整体情况来看,尽管已经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很多教师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教学优化和完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直接导致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教育教学融合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初中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价值有清楚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努力使初中思政课更具有拓展性,最大限度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的重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引导功能以及传播功能十分强大,将其融入初中思政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无论是初中学校还是初中思政课教师,对此都应当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的有效实现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有利于拓展初中思政教育领域,使初中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如在开展“相亲相爱一家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的“孝文化”融入其中,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化对“孝道”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使教学内容得到拓展,更能够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的意识和行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等诸多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在开展“交往的艺术新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其中,能够使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团结他人的意志品质,更能够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文化自信必然能够得以有效培养。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足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当中,首先要提高教师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深入分析当前初中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情况,尽管很多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如有的教师不注重对初中思政课整体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对于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缺乏有效拓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综合性;有的教师则不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理解和认识比较肤浅,制约了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有效组织和实施。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性不强
对于在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对其进行有效融合。但个别教师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和体系,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融合不到位,需要引起重视。有的教师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融合教学体系,如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方面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的教师不注重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致使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融合性不强,如不注重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不注重运用生活化教育思想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同样会制约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有效性。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实践
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说,强化实践性至关重要。但个别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性,尽管很多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知行合一的意识和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进行理论灌输,在引导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与学习时仍然没有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有的教师不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方面还不到位,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革命精神、创新精神没有很好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这必然也会制约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的优化对策
(一)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
对于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无论是学校还是思政课教师都应当对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更大的突破。这种突破需要学校切实加强相关方面的支持力度,如学校应当引导教师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使广大教师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的有效实现形式。初中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力度,根据思政教学实际情况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方案进行科学设计,如在开展“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思政教育内容与和朋友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包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等。
(二)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体系
初中思政课教师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还要将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体系上升到更高层面,努力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融合教育的有效实现形式,对初中思政课教学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拓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如在开展“承担责任,服务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融入教育教学当中,同时将“仁、义、礼、智、信”等融入教育教学,使学生能够对“承担责任,服务社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体系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如将探究式教学纳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体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通过制作画报等形式,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
初中思政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初中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意识,以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意识和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使学生在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生活与学习中实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运用PPT、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性,让学生能够在自身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行一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和探索,如在开展“融入社会,肩负使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对思想、道德、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取得更好的成效。
综上所述,在“四个自信”的指引下,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初中思政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因而,在开展初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的重要性,并且要着眼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具融合性、互动性、渗透性,不断强化初中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丰富和完善初中思政课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的发挥需要教师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和科学方法。重点在于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体系、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行合一等,努力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良性机制,最大限度提升初中思政课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