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生活化理念,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2020-12-18江苏省常熟市东张中学

亚太教育 2020年20期
关键词:生活化历史生活

江苏省常熟市东张中学 王 蕾

从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到杜威提出“生活化教学”观点,再到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教育教学领域的生活化理念一直在发展。初中历史教学生活化就是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生活体验,将历史教学转化为和学生存在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并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及生活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理念,与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是契合的,能够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发挥历史教育教学的价值。然而,当前的历史教育逐渐被工具性束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人文精神等渐行渐远,缺少发展性教育。这主要和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存在偏差有关,不管是备课阶段还是教学执行,都使历史教学脱离了学生生活,没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再加上历史教学评价形式单一,教学侧重分数,学生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体,导致历史教学枯燥乏味,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想改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理念势在必行。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奠定有效教学基础

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学生呈现一节富有知识性、生动形象的历史课,应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这不仅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必须在教学之前完成的任务。所以,教师要根据生活化教学要求进行生活化备课,为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奠定基础。

第一,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教师要深刻理解历史课程标准,据此考虑在特定学习情境中会使用的材料、方法等,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基于现实生活情境理解历史、感悟历史。例如,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加深对学生实际生活的了解,建立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准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主动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

第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前要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水平,同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历史教学。具体可通过课堂观察、谈话和调查问卷等方式掌握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生活经验等,确保更好地将历史教学和生活融合。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的知识之前,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钓鱼岛、靖国神社等生活化问题对学生的影响,计划在课堂上先强调中国被日本侵犯时日本犯下的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让学生了解历史真相,知道基本史实。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当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抵制日货行为的影响,使学生正视历史,锻炼其理性思维。有了这样的生活化备课,课堂教学将得以顺利有效进行。

二、课中执行生活化,科学实施有效教学

有了生活化的备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此为基础执行生活化教学,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拓展,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挖掘生活化内容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编制学习内容时要让其与时代、社会、生活等贴近,达到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目的。由此可见,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和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现行历史教材在内容选择、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富有生活气息,表现出生活化的特征,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活化理念提供了助力。从历史教材来看,国家诞生以前主要是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情况,出现国家以后人类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就成为教材的主要内容。不管是新课程改革要求还是历史教材的属性,均为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挖掘生活化内容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例如,在讲解“对外开放”的相关内容时,初中生对于教材中提到的政策措施带来的影响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此时教师可以渗透生活化理念,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里所用电器设备原本产自哪一个国家,它们提供了哪些生活便利,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先进的设备,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等等。这就是基于学生的生活感受,使其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理解,认识到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又如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材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但是细致分析、挖掘生活化的内容就可以发现,尽管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亲身经历,但它带来的影响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联合国在二战硝烟散尽时应运而生,宪章中确立的国际法原则在今天依旧对保证国际和平与正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挖掘历史教材里的生活化内容,教师让学生产生了历史就在身边的感受,认识到自己是历史的一部分,有利于更有效地理解历史、以史为鉴,在生活中运用历史智慧。

(二)使用生活化方式

人们从生活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以指导自身行为。这就意味着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情感,基于生活化内容采取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历史模拟,通过重塑历史体验人物情感,了解史实。与此同时,组织学生讨论时下社会生活问题和历史的联系,发挥主体作用,进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实际情境中选择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商鞅变法”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扮演历史人物,重现商鞅当初力主变法、舌战群臣的场景,亲身体验人物角色的丰富内心。通过历史模拟,学生能深刻领悟商鞅的胆识和决心,感知秦孝公的知人善任,体会变法的艰难,进而提高对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与理解。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本,让学生体验历史。例如针对“武王伐纣”的内容,因为学生之前分析了国家兴亡的成因,如果教师继续像以前那样逐一罗列,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分小组自主讨论,在合作中编写反映西周灭商的剧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安排各种历史角色及其语言、动作,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体验人物内心,尽量客观真实地将角色思想反映出来,既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武王伐纣的原因,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断升华历史情感。

(三)加强生活化拓展

虽然历史教材和课堂中的生活化资源比较丰富,但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生活化资源的拓展,包括校内教学器具、图书馆和校外博物馆、历史研究者等生活化资源,通过资源的搭配使用,让初中历史教学真正做到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例如,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讲到其中的战役时就可拓展生活化资源,将本地的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等资源引入历史课堂,让学生仔细观看,在直观形象的内容面前讲解战争走向,在机枪坦克面前描述战争情景,在革命先烈的照片面前讲解英勇抗战,等等。如此一来,历史教学和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连,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平时多阅读历史书籍,扩大自身知识面,遇到自己不了解的部分可以向教师或者长辈请教,从生活中获得更加生动形象的历史学习素材,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提高历史理解能力。

三、课后评价生活化,巩固有效教学成果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选择评价方法,其指出历史调查不仅是活动方式,也是学习评价方式。初中历史教师应结合教学需求及学生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恰当的历史调查机会,帮助学生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多角度了解历史,进而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在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关注成绩,侧重评测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情况,显然已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历史调查则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可以通过多元化标准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时巩固教学成果,发展学生历史素养。

例如,在讲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后,教师可以设计历史调查任务,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历史调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围绕近三十年家庭生活的变化,从长辈或邻居那里了解家庭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改变并分析原因,同时了解基本的社会调查过程,学会拟定调查访谈提纲和问卷、撰写调查报告。历史调查活动结束以后,先由各小组相互评价,接下来在小组内部评价每一个成员的态度、参与程度、贡献等,最后由教师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这样的生活化评价让学生占据了主体地位,不仅评价他人的行为,也反思自己,教师的评价也不再被成绩局限,更重视学生参与历史学习活动的程度、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既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历史是生活的老师,能够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生活则是历史教育的源泉,编织了人类美丽的历史画卷。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全过程渗透生活化理念,为学生架通历史和生活之间的桥梁,带领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习历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追求理想的生活。

猜你喜欢

生活化历史生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漫生活?阅快乐
新历史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