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鉴赏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设计

2020-12-18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亚太教育 2020年20期
关键词:印象派山水画驱动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高 岑

项目化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设计、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内容,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提问相比,驱动性问题具有更高的复杂程度、难度、挑战性和整合性,它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师作为协助者共同参与。设计驱动性问题时的一些原则要求,如避免设计单纯的是非题、避免设计知识性问题、设计系列问题时要有序列和梯度等,也同样适用于一般的课堂提问。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应当能够连接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行为。

一、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要求

项目化学习是围绕学科核心知识展开的,其学习内容不能超出法定知识的范围。因此,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提出学科本质问题,确保问题的导向性与针对性。学科本质问题常常指向人生与社会,这些问题是普遍的、广义的。

例如,在艺术领域中,“艺术家创作的动力是什么?”就是一个学科本质问题。要解答这一问题需要将其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把它转化为特定年龄段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增加其生动性。此外,驱动性问题还应具有开放性和层次性。驱动性问题属于结构不良问题,具有较高的难度。解决驱动性问题需要学生自主搜集信息、组织信息结构、提炼观点并提供论据,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为了避免问题过于开放,使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应围绕驱动性问题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小问题,形成问题链。学生可以在解决一系列小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驱动性问题的深入理解,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美术鉴赏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案例

虽然项目化学习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整合信息、形成综合理解的能力上有着独特的价值,但它对课程实施的软硬件条件需求较高,也会花费师生更多的精力,因此不宜大量开展。以下面几个问题为例,根据“宜精不宜多”的要求,美术鉴赏项目化学习应着眼于美术史中的关键内容,抓住美术中的本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一)从创业者的角度思考为何印象派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驱动性问题成立的前提是认可印象派在西方美术史中的重要地位:印象派在西方美术史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的禁锢,转变了人们观看与理解世界的方式,使绘画逐渐回归其本源,对后世的艺术影响深远。因此,在这个问题中,印象派对西方美术承前启后的开创性并不在讨论之列。

彼得·蒂尔在《从0 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一书中提出了一些创业者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从商业运作去看待艺术作品的角度。参考这些问题,可以针对大的驱动性问题形成问题链。例如,对于印象派来说,当时是否是开创事业的合适时机?印象派作者如何销售他们的作品?他们使用的技术是否有突破性?印象派内部是否有合适的团队?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能够回答的,并且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调动多学科的知识。要回答印象派成因中的技术元素,就要了解当时的科技发展状况:印象派的初创期与摄影术的出现时期相吻合,同时,颜料储存方式的革新也对印象派由室内走到户外有着重要影响;在作品的销售方面,八次联合展览使印象派备受争议,也使其影响深入人心;从团队协作上看,虽然属于同一流派,但在印象派中,每一位画家都有着迥然不同的绘画风格和人生经历,但又和谐统一地传递着印象派的绘画主张与美学观点。

通过对一系列小问题的深入分析,学生可以围绕驱动性问题,以个人或合作的形式收集资料,最终制作完成美术鉴赏学习单或资料收集本。这一驱动性问题不仅涉及美术知识,也涉及成功、荣誉、坚持等概念,在探究这一驱动性问题时,学生可以了解艺术创作的艰辛,从而深刻感受印象派画家不同的命运,获得丰富的移情体验,并对相关名家名作产生兴趣。

(二)结合元朝的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中国古人偏爱山水画

这一驱动性问题指向的学科本质问题是:艺术如何反映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如何影响艺术家?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美术等学科知识。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有着一般意义上的共性。但对相关作品的赏析如果不建立在具体的作品、作者和时代背景上,对其共性的理解也容易流于表面。中国山水画产生于晋,于隋唐独立成科,在五代宋初时发展到一个高峰后出现停滞,最终于元代达到顶峰。以元代这一山水画的高峰作为切入点限制了题目的范围,有利于为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提供一个明确的框架,也有助于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这一驱动性问题下的问题链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例如,隐逸山林为何对古人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是一个涉及政治、历史与农业的小问题。元朝取消了科举考试,文人失去了晋身朝堂的机会,只好隐居于山林野舍之间,借山水抒发胸中愤懑;同时,由于古代的社会经济结构还不完善,在山野中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不需要像现代人一样付出极大的成本。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是希望使“归隐山林”“隐逸”等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又如,元代的科技发展对山水画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一问题涉及历史与文化。在元代,纸张的质量不断提升,种类也越发丰富,使山水画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墨色变化。这一问题的要点是深入剖析物质基础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元代的山水画家不再把自然景物当作单纯的外在事物去描绘,而是通过山水画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这是山水画发展中的一大变革。山水画的整体风格不应该被笼统概括,因为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有根本不同之处的美学思想与创作方法。因此,相关的问题链还应体现山水画在时间上的承继与发展:元代山水画与前朝相比有里哪些新的面貌?山水画在现当代有哪些变革?我在创作山水画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学生在完成研究报告或学习任务书之外,还应进行创作和展示,通过绘制自己向往的栖居之所,深入理解山水画描绘的是人们理想中的心灵家园。

(三)分析名画的仿制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

波普艺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风行于美国,它颠覆了人们对艺术的看法,改变了艺术家创作的方式。在波普艺术出现之前,所有的艺术品都是孤品,是不可复制的,而安迪·沃霍尔却用类似于工业生产的方式,将完全相同的图像不断复制,并呈现在同一作品中。这一行为打破了艺术原本的固有规则,对艺术的权威进行了解构,它所涉及的学科本质问题是:艺术有规则吗?谁来制定这些规则?艺术领域中的权力由谁掌控?有关名画仿制品的驱动性问题指向的是对艺术本质的思考,这个问题更接近哲学、美学的范畴,其落脚点是帮助学生形成美学批判意识。

如果让你来布置房间,你会选择名画的复制品还是同等价格的行画?美术作品的价值是由作者决定的还是由作品本身决定的?影像与复制技术对美术作品的空间性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是否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小问题是一些二元辩论问题,它们没有明确的答案,但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促进高阶思维的生成。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是引发学生对艺术本质和优秀艺术作品标准的思考,它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转换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因为实际上各种影像和美术作品充斥着学生的日常生活。

以上几个问题的相关内容原本就是美术鉴赏课程中的重点,通过项目化学习,其教育影响可以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拓展。驱动性问题的实施仍需要搭配相应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标准,教师可以设计表现性任务,为学生提供创造和评价作品的机会。美术鉴赏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背诵哪些作品是人类文化史中优秀的作品,对于名作名称的识记需要建立在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美术课程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观点,形成对美术作品乃至社会现象的判断力,从而发现当代生活中那些有意义和价值的事物与作品。

猜你喜欢

印象派山水画驱动
我来打开山水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印象派画家」金农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印象派大师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