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与教书育人异同解析
2020-12-18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郑淑玲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成 玲 郑淑玲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课程思政一词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 年提出。课程思政改革因顺应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契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而得到广泛认同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渠道,挖掘思政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和价值的引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此为标志,全国各高校开启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以课程为载体,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那它与我们一直倡导的教书育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课程思政与教书育人在教育理念上是基本一致的,只是两者在历史时期、概念内涵、侧重点及表现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
二、教书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历史沿革
在很早以前,人类的先辈就已经提出教书育人的理念。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育人理念和德育思想一直被广为流传。他曾讲过“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成为一个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只掌握一门技能,而应该明德守仁,全面发展。唐朝杰出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大力倡导师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为师者不仅授业解惑,更要解惑传道。世纪伟人爱因斯坦不仅在物理学方面造诣非凡,而且在科学研究中有很多哲学感悟,他认为“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的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马克思也说过,“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课程思政是中国高校最近几年才提出的新概念,与教书育人相比,课程思政更加强调基于新时代的政治要求,更加强调意识形态斗争的紧迫需要,更加强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思想传播的全球化和网络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隐蔽,对于学生来说,仅仅依靠思政课的影响和教育还远远不够,必须与其他各类课程协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和道德观。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重术轻道”的教学观,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之间存在明显的边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人生价值、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等被视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致使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育德的意识和能力,思政课教师长期处于单打独斗的境地。
一直以来,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思政课的“以人为本”体现不够,它将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抽象个体,而不是具有主体性的现实个人,学生的思想诉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很难引起他们的思想共振与情感共鸣。其次,思政课内容宏大叙事,因此思政课具有难以回避的抽象性,很难切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产生自说自话的局面。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被更多人所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始由“物本”转向“人本”,不同学科也逐步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使得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从分野带来的疏离逐渐走向靠近、共生,在努力深化思政课自身改革着眼育人目标的同时,同步构建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实现全课程育人。
三、教书育人与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
课程思政与教书育人虽然教育理念一致,但侧重点和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教书育人主要侧重于对教师个人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方面的要求,更强调教书生涯、教书全过程的育人;而课程思政更强调关注课堂育人,要求从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加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贯通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就是要构建所有课程组成的育人体系,它不仅体现了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还是落实教书育人理念的一种体制机制、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巧妙融合,实现教书育人的润物无声。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一种全局性的育人观、整体性的课程观、协同性的教学观。
四、专业课的育人功能与思政优势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可视为由思政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等组成,其中专业课程育人在课程思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8 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专业课教师,这进一步印证了专业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专业课体现了科学的直接意义和间接意义,即直接改变人类生活和启迪人的心智。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科学直接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第二种是它作用于人的心灵。尽管第二种方式直观看来不太明显,但却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因此,专业课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有责任发掘科学背后隐含的教育功能和元素,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专业课阐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现象和规律,蕴含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了物质观、运动观、矛盾观、量变质变观等,与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谋而合,相辅相成。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好思政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学习思政课中的政治、社会、经济学等内容,在专业课中挖掘思政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社会责任和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坚定的理想信念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做到德智融汇,立德树人。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专业课有占据更多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的优势,专业课有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和生动丰富的客观案例,让育人工作变得有温度、有厚度、有可信度。专业课教师要善于把无形的思政魂,融入有形的专业课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
综上所述,高校课程思政是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体现,是新时代对教书育人赋予的新要求和新内涵,不仅体现了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更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体制机制和培养体系。要扎实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首先,要强化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构建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机制体制和育人体系,挖掘每一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并科学合理设计思政教育内容。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将其纳入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保证课程思政有效实施。在高校中努力构建专业课与思政课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使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能够学到过硬的本领,而且还能够获得受用一生的思想和智慧,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