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力课堂下”的小学音乐情感培养策略分析
2020-12-17耿妍
摘 要: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情感、音准、节奏等内容,都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其中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情感培养,它是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提高音乐唱歌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都是面临的最大的课题。在此,文章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现象、问题所引发的思考、问题对策的思考与研究、成效与反思五个方面,通过音乐案例,阐述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培养方法,激发学生在唱歌活动中的情感,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情感培养;小学音乐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音乐课程标准中写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的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欣赏、演唱、演奏过程中,通过引起学生的共鸣,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从而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
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问题的提出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唱歌教学的质量必须从歌曲的艺术处理入手。注重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注重把握歌曲的情感和风格。而情感和风格的把握,老师则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和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在小学的中高年级音乐教学中,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逐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所以在歌曲教唱过程中,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及情感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在现在的音乐教学中,孩子们往往很难做到,经常在歌曲学会后,就没有更近一步的要求了。甚至提出要求,孩子达不到预设的目标。而这些与老师的情境设定、情感培养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针对相应的歌曲给予一定的情境渲染,例如采用音乐欣赏,让孩子很快进入假设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音乐欣赏在歌唱教学中起到一个情境的渲染及引领的作用呢?作为新世纪音乐老师,任重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成果,我们必须转换教育旧观念、旧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二、 问题的现象
在当今小学的中高年级音乐教学中,随着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对于歌曲的二次创作即艺术处理——音乐感受能力及情感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在现在的音乐教学中,这方面还是很欠缺的,以下讨论将有助于我们提高唱歌课感受能力及情感的培养。
下面就苏少版四年级歌曲《捉泥鳅》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在音乐课教学中进行情感的培养。首先这首作品是一首富有浓郁田园风味和生活情趣的台湾校园歌曲。结合音乐课程标准上的音乐与相关文化,以台湾校园歌曲为主线贯穿始终。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演唱歌曲《捉泥鳅》,同时听赏其他的几首台湾校园歌曲,让学生对台湾校园歌曲有一个简单的认识,认识四四拍,知道其含义。培养学生乐曲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对台湾校园歌曲充满喜爱之情。
(一)欣赏
1. 导入。(同学们今天伴着优美的《乡间小路》音乐,走进了教室,下面,我们再欣赏一段音乐。)
2. 欣赏(在歌曲播放过程中,每一乐句都配上了相应的图片及歌词)
(1)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2)音乐把我们带到了哪里?
(3)歌词中唱到了什么?
(4)音乐是几拍子的?
老师补充总结(舒美、优展的3拍子带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秋天田野。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歌曲名字叫做《垄上行》。美丽的秋天,农民伯伯忙着收割,到处一派丰收景象,孩子們在田间玩耍,好一幅美丽秋天的景色。)
设计意图:
作为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是没得说,但是,和乡村的孩子比起来,却少了很多童趣,再加上学业的繁重,于是就少了很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一开始的《乡间小路》律动进教室,也就是在为后面的欣赏及教学做铺垫了,让孩子很快的就能进入到这个情境当中。紧接着的欣赏歌曲《垄上行》,则是更进一步的渲染乡间、田园的风情。而且配上了美丽的乡村图片,孩子们不管从听觉还是视觉上都得到了满足。
效果分析:
导入部分的成功与否,与课堂的最后教学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一节好课,它的导入必定是成功的,自然的。本课以《乡间小路》律动进教室,从孩子们踏进教室开始,我相信每位同学都是开心的,通过优美的旋律、形象的老水牛动作等,让孩子们很快地就进入到创设的情境当中,紧接着的歌曲、图片欣赏,更是让美好的乡间印象深入人心。通过孩子们的参与,整个环节生动了起来。
(二)学唱《捉泥鳅》
1. 导入:老师范唱(乡间的孩子们在干什么?请给这首曲子起个名字)
2. 歌曲是几拍子的?(提问四四拍的定义及强弱关系,老师给予提示,最后用声势来表现四四拍,拍手——响指——拍腿——响指)
3. 给声势配上《捉泥鳅》音乐。
4. 再次欣赏,听听歌曲在什么地方反复了。
5. 唱谱(直接出谱,找不同,通过钢琴解决难点乐句)
6. 填歌词(先试一试,再跟音乐配合)
7. 歌曲处理(提问:1. 同学们,音乐将最后几个乐句进行了反复,反复后,我们的情绪怎样了?2. 为了让乐曲唱得更欢快,我们一起来带着声势唱一唱。)
设计意图:
新歌学唱之前的三次听音乐,虽然是一样的旋律,但是老师运用了不同的方式并在每次听之前都留了一个小问题给孩子,让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音乐的特点,有目的、有思考的聆听。而且,通过三遍的听音乐,孩子们对将要学习的曲子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的声势练习,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四四拍强弱关系的特点,并且这个小练习,也是培养学生协调能力与音乐强弱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最后在情感的渲染上,提问说,“同学们,音乐将最后几个乐句进行了反复,反复后,我们的情绪怎样了?”孩子们会表现出很开心、很喜悦。老师做出总结,“反复把情绪更加强调,推向最高潮”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们很快的就能把那份心情在歌曲中表现出来。
效果分析:
导入部分运用老师的范唱,通过提问,“乡间的孩子们在干什么?”从而引出歌名。通过三次不同问题的听,孩子们不但从整体上把握了歌曲的风格,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聆听的好习惯。其中的声势练习,更是培养了学生们的协调能力与音乐强弱感知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后面的演唱效果来看,这部分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歌曲最后的处理,老师让孩子们思考,“音乐将最后几个乐句进行了反复,反复后,我们的情绪更加怎样了?”这也是一种自主学习的体现,让孩子们自己学会去发现,问题一出,他一定会不停地问自己,然后再自己去尝试,从而得到满意的答案,也使歌曲达到更好的一个演唱效果。
(三)欣赏台湾校园歌曲简介视频、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
1. 导入:(提问,今天所接触的《乡间小路》《垄上行》及学唱歌曲《捉泥鳅》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 台湾校园歌曲简介(欣赏一段台湾校园歌曲介绍视频——在20世纪80年代,从台湾校园流传到大陆后,因通俗易懂,被人们广为传唱。乡村生活是歌曲表现的主要内容。附一段《乡间小路》现场吉它版)
3. 结合图片,欣赏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边听边模仿弹弹吉它。)
4. 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
听赏部分既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范围,同时也是在对比中了解《捉泥鳅》与《乡间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的相同特点。是一次很好的归纳、总结。也是对孩子们高效学习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一段台湾校园歌曲简介视频,让孩子们很快地把学习的内容联想在了一起,形成一条知识链,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全体师生边听边唱边模仿弹吉它的动作,让整个课堂变得悠闲、生动。之后的谈感受,更是孩子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
效果分析:
这部分是歌曲教学中,情感处理相当重要的一步。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所接触的《乡间小路》《垄上行》及学唱歌曲《捉泥鳅》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对比中,得出结论,找到了他们的相同点。紧接着运用视频把台湾校园歌曲这一共性,进行简单精辟的介绍。虽然视频仅短短半分钟,但同学们都对视频中的一段吉它弹唱印象深刻,这也正是台湾校园歌曲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这时再让孩子们结合歌曲唱一唱、动一动(模仿弹吉它),台湾校园歌曲的“味”立刻呈现。
(四)结课
表演唱《捉泥鳅》(让我们带着这份悠闲、喜悦的心情来唱一唱《捉泥鳅》)
设计意图:
在初步了解台湾校园歌曲并边听边唱边模拟吉它弹唱《赤足走在田埂上》的基础上,再次演唱《捉泥鳅》,孩子们对于歌曲的理解、情感的处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歌曲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效果分析:
由于前面的一层层铺垫、引导,这次演唱歌曲《捉泥鳅》,孩子们无论从歌曲理解还是情感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 问题所引发的思考
在教授本课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积极地去体验歌曲,并能体会出歌曲的情感,在引导方面,我选了《乡间小路》律动、欣赏歌曲《垄上行》,初步感受到乡村的清新气息,为《捉泥鳅》的歌曲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紧接着通过它们的共性特点,我引出了台湾校园歌曲,通过欣赏视频及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并模仿吉它弹唱动作,孩子们很快地把学习的内容联想在了一起,形成一条知识链,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对歌曲的理解又更深了一步。
《音乐课程标准》对3~6年级学生音乐情绪与情感的标准是能够听辩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老师应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情感的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那么在音乐唱歌教学中有哪些途径可进行情感的培养呢?这是我在歌唱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惑。
四、 问题对策的思考与研究
学生的感受能力与之本身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关联,我们现在经常能听到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啊!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这点相当重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所以就拿《捉泥鳅》一课来说,从律动进教室,孩子们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情境中,当《垄上行》的音乐响起,一张张美丽、贴切的照片,配合着柔美的音乐一一呈现,孩子们所有的影像都是美的,接着,老师深情并茂地演唱,让孩子们很快抓住歌曲的风格、特点。我一直认为,要想孩子的审美能力提高,老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你的给予、引导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在歌唱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途径,我也尝试过很多,最让我满意的就是运用歌曲欣赏的途径了。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老师必须转换教育旧观念、旧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于课堂教學,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在音乐欣赏中有入情法、动情法、激情法、达情法等方式。入情法即结合故事或游戏来进行聆听;动情法即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激情法即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愉悦的音乐情境,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中来;达情法则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在本节课的欣赏部分,我就运用了其中的一些方式,例如在欣赏《赤足走在田埂上》时,让同学们跟着音乐,边唱边模仿吉它弹唱动作,让同学们体会台湾校园歌曲的特点,这是运用了欣赏中的动情法。在欣赏完简介视频《乡间小路》后,我让孩子说说还知道哪些台湾校园歌曲,则是运用了欣赏中的达情法……在这些环节中,“情”是贯彻其间的主线。抓住了“情”,就等于掌握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纲”;也就等于掌握了顺利完成音乐欣赏教学任务的胜券;抓住了“情”,也就是更有效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要想让欣赏在音乐课上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与探索,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课堂一定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
五、 成效与反思
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通过音乐欣赏与唱歌教学的整合,我深深地体会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也能够参加音乐活动,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孩子比音乐更重要。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作者简介:
耿妍,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琅琊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