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中“三味”策略新尝试

2020-12-17王黛琳

好家长 2020年8期
关键词:三味小球科学

文 王黛琳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在科学区开展游戏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那么,一线教师该选取哪些科学概念?提供怎样的游戏材料?如何开展科学游戏?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回顾幼儿园科学区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我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投放的材料比较老套,以至于幼儿很快就失去了探究兴趣;二是教师为了维持班级秩序,不愿带幼儿到科学发现室,使得科学室渐渐无人问津;三是教师给予幼儿学习的挑战度不足或是探索空间不够,科学区的教育价值缺失。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指南》中提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从“儿童味”“生活味”和“探究味”三个方面出发,阐述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的应对策略,帮助幼儿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儿童味”——营造童趣化的探究环境

(一)营造游戏情境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论,幼儿的学习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也不例外。在游戏中,幼儿会不知不觉地开始探究。如在“小球滚滚”科学游戏中,幼儿玩起了弹珠撞小球的游戏,用手指推动弹珠撞小球,小球滚动相互碰撞、弹开,幼儿反复操作,沉浸在游戏中。教师利用幼儿的游戏热情,丰富游戏情境,设置了三大挑战:(1)提供球门与轨道,要求幼儿给小球一个合适的力量让小球沿着轨道滚进球门。幼儿在这个“小球进门”游戏情境中反复尝试、多次探索,最终找到了最为合适的推动力。(2)在轨道上放置两个黄色小球,给红色小球一个合适的力量,让红色小球在轨道上撞击两个黄色小球,会发生什么呢?此时,教师带领幼儿先猜想后操作。幼儿可预设不同的猜想并尝试,教师作为旁观者和引导者,同时关注探索游戏中的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让幼儿在相互交流中获得经验。(3)在轨道上放三个黄色小球,给两个红色小球一个合适的力量,让两个红色小球在轨道上撞击黄色小球,会有几个黄色小球进入球门呢?教师设置不同的游戏情境引发幼儿深入探索,帮助幼儿在探索中获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提供的游戏情境中,幼儿通过探索获得了粗浅的能量守恒概念,每个幼儿都成为游戏的主体,实现认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

(二)营造生活情境

幼儿的科学概念往往来源于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教师要利用这些科学现象,有目的地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探索领会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兴趣,掌握科学方法。因此,在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内容设计探究活动,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验证和反思。如教师发现幼儿喜欢玩水枪,常常会玩“水枪大战”游戏,由此设计了水袋探究活动:让幼儿在水袋上扎小洞,发现不同位置的小洞里喷射的水柱距离不一样,而扎在水袋最下面的小洞喷射出的水柱最远。幼儿通过观察、实践与思考,获得了关于压力的经验。

(三)营造问题情境

教师在科学领域活动中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思考,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建构新的认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的支持者。首先,教师提问后要为幼儿留有充足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如幼儿在观察回形针这些被磁铁吸住的物品时没能发现这些物品的共性,教师可以用幼儿能够理解的启发性问题来引导幼儿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其次,教师要尊重和关爱幼儿,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当幼儿困惑时,教师要鼓励幼儿,让幼儿保持对探索活动的兴趣,采用积极的互动方式,帮助幼儿探索答案。

二、“生活味”——提供生活化的游戏材料

(一)挖掘生活材料

在科学游戏中,幼儿选择的游戏材料往往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幼儿对制作精美的材料往往兴趣不高,反而喜欢反复玩一些简单的生活材料。如随处可见的大纸箱成了幼儿游戏的材料,幼儿钻入纸箱玩耍,乐此不疲地探索,让简单的生活材料在科学游戏中大放异彩。

(二)增加材料的趣味性

幼儿常常会被新奇有趣的事物吸引,新颖的材料能将幼儿自然地带到科学游戏中,那么,投放能够吸引幼儿目光的游戏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光与影”是幼儿很喜爱的科学游戏,通常教师会利用阳光与幼儿玩手影游戏,在没有光线的大纸箱中,我们怎样玩光影游戏呢?手电筒的出现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能引发幼儿深入探索。

(三)分层次投放材料

幼儿在科学游戏中的探索是逐渐深入的,那么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也要紧紧跟随,这样才能帮助幼儿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大纸箱和手电筒让幼儿兴奋不已,他们在“光影小屋”发现了自己和同伴的影子。玩过几次后,幼儿就失去了兴趣,怎样让幼儿在“光影小屋”中继续探索呢?教师加入了毛绒玩具、积木等新材料,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物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影子。教师继续更新材料,在纸箱上打小洞,让幼儿探索有了外部光源的“小黑屋”,发现更有趣的光与影现象。

三、“探究味”——亲历具有挑战性的探究过程

(一)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空间

幼儿的科学探究是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的,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探究环境中,幼儿才能真正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师不仅要在教室内创设科学区,还要利用幼儿园中隐形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将游戏空间延伸至小区、商场、公园等地,让幼儿随时都能进行科学探究,增强幼儿的探索欲,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例如,在科学游戏“有趣的弹力”中,教师和幼儿发现了小夹子、沙发、玩具汽车里都有弹簧,幼儿对弹簧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为了帮助幼儿继续探索弹簧,教师在科学区放置了一些有弹簧的物品让幼儿探索。但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探索并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于是教师扩大探究空间,从班级科学区扩大到整个幼儿园,再到家庭、小区、商场,让幼儿寻找“有趣的弹力”,并和幼儿制作了《有趣的弹力》大海报。探索空间扩大了,幼儿探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整个大海报中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幼儿发现弹簧→幼儿思考弹簧在该物品上的作用;幼儿发现物品→幼儿探索该物品使用弹簧的位置。有了自由探索空间的支持,幼儿通过自主思考与探究,成就了自己独特的探究方式。

(二)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时间

科学区注重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区的探究过程中,幼儿对自己的探究时间往往没有概念,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都会跟随教师的指令。但每个幼儿的探究能力不同,所需的探究时间也有差异。教师统一探究时间,会限制幼儿的探究过程,反而让幼儿失去深入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在科学区提供辅助材料,帮助幼儿自主掌控时间。如在科学区设置“任务条”,任务条上有各种探究内容和探究时间,幼儿进区后可以先计划“今天想完成几个小任务”,并自由选择“任务条”,尝试在相应时间里完成“任务条”上的内容。幼儿有计划、有目的地自主分配探究时间和探究内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探究的自主性。探究游戏结束后,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表与同伴进行交流并表达自己的发现。游戏后,在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中,教师引导幼儿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识别以及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来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总结。

(三)寻找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方法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这决定了幼儿在认知、情感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上也有所不同。“因材施教”“注重个别差异”不仅要求教师能言说,还要在游戏活动中能实施。如在“探秘声音”这个科学探索游戏中,小班幼儿的探索以感知觉为主,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去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探索身边人物、动物、乐器的各种声音,发现不同的声音种类。中班幼儿相较于小班幼儿更为活泼,喜欢通过感官进行探究,教师可以提供声音震动盒和变声玩具,让幼儿通过探究这些材料发现震动能产生声音和声音的加速与变音的奇妙现象,让幼儿通过简单实验发现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大班幼儿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合作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传声筒等方式引导幼儿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让幼儿发挥自己的独特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对科学探究结果进行分析与加工。作为幼儿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龄段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向幼儿提供更直观、逼真、色彩鲜明、能吸引幼儿注意力的科学材料,让幼儿在参与和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幼儿喜爱科学探究活动,更喜爱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带领幼儿开展行之有效的探究活动,而不是让科学活动流于材料、教材表面。教师可使用多种策略,在探究活动中做好组织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换,根据科学领域活动知识特点和幼儿个性化特点,灵活应变,帮助幼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三味小球科学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三味”
酝酿语文“三味” 打造特色课堂
科学拔牙
鲁迅的“三味”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