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三味”
2015-12-05杨雪青
杨雪青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思考,进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各种层出不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让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致使数学课堂丧失了原有的数学本味,不能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标。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的本味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出“生活味”“儿童味”“数学味”。
一、生活味
生活是个大课堂,是个百花园,蕴含着许多丰富而又鲜活的课程资源。教师需要利用它,捕获资源,根据生活实例,重组信息,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感悟数学方法,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无穷魅力。
如在教学《时,分,秒》这部分知识时,笔者在教学时就采用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方法,使整节课充满了浓浓的生活味,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教学显著。笔者是这样教学的:首先,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平时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钟表,这些钟表放在这些地方有什么用处;然后,再让学生说说是否认识这些钟表,是怎样认识的,在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展开新课教学。教学完毕以后,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学会认识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仅仅依靠教材中的课例,而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素材、运用素材、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又让学生结合生活拓展运用,这样教学,生活气息浓厚,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儿童味
小学数学课堂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儿童具有天真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立足儿童的基础上,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课堂活动,使学生有充足的实践、体验与思考的时间,从而使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本着遵循儿童的性格特点,以及把学生的课堂充分还给学生的目标,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自主操作,实践探究。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或者利用转化的策略,想一想梯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想好以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探究。然后,在学生已经有了初步想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猜想在小组内进行实践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把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来计算,有学生把梯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计算。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交流汇报。如此一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去实践,去体验,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认知,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学习体验比起教师正式、严肃的说教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儿童,又是学习的主人,更是数学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这样的课堂,将更容易打动学生,被学生所喜爱。
三、数学味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是值得学生深入钻研的学科。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数学学科性质,使学生经历“建立猜想—验证猜想—确认猜想”的过程,进而凸显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味”。
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笔者以“321×42”为例子,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和要领。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对于三位数乘两位数应该如何计算,有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把原式化为“321×40+321×2”,在计算“321×40”时,再把它转化为“321×4×10”进行计算;有学生会按照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对齐,然后依次进行计算。到底哪种方法既科学合理又比较简便呢?教师不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猜想亲自去做一下。经过验证猜想,比较优劣,学生可以很快总结出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对齐,然后让三位数中的每个数与乘数中每个数依次相乘再相加的算法来。这样教学,科学严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味”不是生来就有的,当教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它,并且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猜想、认识、重构或者确认等过程的时候,学生对数学的科学性感受才更深刻,进而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在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那些浮光掠影、花里胡哨的课堂教学已越来越不被认同,而那些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常态课、生态课正是教师和学生所共同期待和认可的,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就要还数学以自然本色,少点约束、做作,真正体现出生活味、儿童味、数学味。这样,课堂教学才会被更多的学生所喜爱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