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戏化课程中角色游戏开展的新思考
2020-12-17文吴赟
文 吴 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可见,游戏在幼儿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了解社会的方式,也是他们和社会对话的途径之一。所以,我们用“基本活动”来界定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西兰国家早期教育课程框架》中指出:“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他们身体、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新西兰的教师认为:儿童天生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尊重儿童,首先意味着承认并尊重他们“与生俱来”的巨大潜能,尊重每个幼儿不同的天性。而我们却常把幼儿的能力和自信当作“培养”的目标,由成人来“赋予”,这正是幼儿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原因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步改变,我园也在不断地进行游戏化课程的探索和研究。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游戏化课程中,最喜欢的莫过于角色游戏了。角色性游戏能满足每一个幼儿体验不同职业角色的需求。在游戏中,幼儿们可以去尝试扮演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做一些自己平时想做又没机会做的事情。
一次,幼儿们来到了“娃娃家”。“娃娃家”里丰富、真实的游戏材料让他们兴奋不已,速度快的幼儿首先拿到了各种铲子,不甘落后的幼儿抢到了电饭锅和炒锅,还有一些动作慢的幼儿“被迫”选择了橡皮泥、吸管、娃娃等小工具。拿到材料的幼儿们开始忙碌起来:挖土、捡树叶、做“馒头”,使用不同工具的幼儿自然而然地寻找到了合作伙伴,这就是角色游戏的魔力。
在一次游戏中,我发现志翔小朋友一开始随着大部队一窝蜂地跑去材料库。看见同伴都在拿工具,他随手抓了一把挖沙铲,当他还想去“抢”其他工具时,发现大件的厨房用具都被同伴拿走了,于是他拿着挖沙铲走到了树底下,转了一圈后他蹲下开始玩游戏。
志翔捡了一些树叶和树枝放在“锅”里翻炒,同伴看见后问他:“你在做什么菜啊?”志翔说:“炒青菜。”“你那个不是青菜,都是树叶。”志翔:“树叶炒炒就是菜了,再说这个本来就是假的,又不是真的菜,真的菜在地里种着呢。我的菜马上就要好了,谁要吃啊?”“给我,我要吃。”
从志翔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语言能力也不错,能主动创设游戏情境吸引同伴的加入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游戏效果。志翔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符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他活动”和“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但是,从这个游戏片段中,我们也能发现问题:一是幼儿游戏前的角色分配混乱;二是幼儿在游戏中取放游戏材料时秩序混乱;三是游戏中教师没有引导幼儿将材料与实际环境进行有效结合,导致幼儿在游戏时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形。
由于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很多幼儿只是跟风抢材料,没有思考如何利用游戏材料推动游戏的发展,导致了幼儿拿到材料后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的角色意识还不足。因此,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应引导幼儿分配好角色并了解各类材料的用处,帮助幼儿对角色游戏有更深入的思考。
《指南》中指出:“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促进幼儿在学会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养成协商合作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去观察和思考:幼儿可能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幼儿可能在感受、体验什么?只有站在幼儿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地走进幼儿的内心。
在课程游戏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崇尚“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重新把握角色定位,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将游戏还给幼儿,并引导他们学会规划与合作,从而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