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黄色新闻”事件看报刊媒介的传播偏向

2020-12-16赵字

新闻传播 2020年21期
关键词:事件

赵字

【摘要】“黄色新闻”曾经是美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报道风格和方式,这种模式对于当下新闻报道仍然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本文采用纵向历史梳理与横向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历史的角度,按照“黄色新闻”诞生、高潮、衰落的进程,逐步分析其体现的彼时报刊媒介的经济偏向、政治偏向和文化偏向。

【关键词】“黄色新闻”事件;报刊媒介;经济偏向;政治偏向;文化偏向

“黄色新闻”是一种以轰动性、刺激性和趣味性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模式及其风格,主要指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进行报道,运用暴力、犯罪等刺激性内容引发受众围观效应,进而达到扩大报刊销量的目的。[1]在美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黄色新闻”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报道风格和方式,这种模式对于当下新闻报道仍然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一、报刊媒介的传播偏向理论

著名的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哈罗德·伊尼斯( Harold Innis)最早在他的专著《传播的偏向》中正式提出了“传播的偏向”概念,“根据传播媒介的特征,某种特征可能是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笨重而耐久,不适合运输的时候;它也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轻巧而便于运输的时候。”[2]这表明,媒介的传播都有着特定的偏向,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对知识在时间上或空间中的传播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社会文化、生产关系、政治体制等产生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竹签书籍就是时间偏向的媒介,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保存下来,但是不利于大范围普及和扩散,这就有利于专制统治的稳定;而现代的印刷机则是空间偏向的媒介,印刷机的出现使得易于流转的纸张实现大规模生产,使得知识快速普及,政治权威淡化,市民社会完善。

按照伊尼斯的理论,报刊媒介作为一种印刷媒介,具有空间偏向,可以快速普及传播,将新闻和信息传递给大众,促进民主思想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消解政治权威。由此可见,“媒介偏向论”不仅指向时间和空间的向度,而且指向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向度,报刊媒介也在空间偏向的基础上具备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和向度的含义。[3]顾名思义,经济偏向就是传播偏向在经济方面的一个向度,政治偏向是传播偏向在政治方面的一个向度,文化偏向是传播偏向在文化方面的一个向度。

二、从“黄色新闻”事件看报刊媒介的传播偏向

在美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上,“黄色新闻”事件的诞生、高潮、衰落反映了彼时报刊媒介对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倾向或影响,体现了媒介传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偏向。

(一)“黄色新闻”的诞生:追逐利益的经济偏向

提到“黄色新闻”的诞生,就不得不提到普利策和他的《纽约世界报》。1883年,普利策买下即将破产的《纽约世界报》,并通过报道犯罪、灾祸、八卦、趣闻等吸引大量读者的关注,通过刊登有人情味和耸人听闻的新闻打开报纸销路,使得报社资产大增,报社的利润实现飞跃式增长,到1892年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本主义大企业。[4]随着《纽约世界报》的成功,美国其他报社纷纷开始效仿,采用耸人听闻的报道风格来吸人眼球,赫斯特所办的《纽约新闻报》就是其中之一。赫斯特的办报方针是,“得到新闻,尽快得到新闻,不怕花钱;不断地以喧嚣刺激读者;攻击不正当财富,向穷人许愿,以吸引读者。”因此,《纽约新闻报》同样注重犯罪新闻、丑行、灾祸报道和各种特写,并大量运用图片,其版面的刺激性和内容的煽动性与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从“黄色新闻”的产生过程来看,当时美国大众报刊对于商业利益的追逐和竞争毫无疑问是其根本的推动力。作为新闻报刊,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与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需要追求新闻的专业性、客观性、真实性,但其追求盈利的根本目的决定了《纽约新闻报》与《纽约世界报》始终无法逃离盈利的诱惑与牵绊。因此,大众报刊的这两大巨头,为了报刊经营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主要表现手段就是通过不断加工新闻内容来吸引广大受众和读者,即通过增加新闻内容的刺激性,制作刺激性的标题,选用刺激性的图片,发布带有讽刺性的“黄孩子”漫画新闻等形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谋求更大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黄色新闻”也就孕育而生。

(二)“黄色新闻”的高潮:控制民众的政治偏向

美西战争战前,以《纽约新闻报》为代表的许多美国报纸,大肆采用夸大性和刺激性的报道方式,大量刊发追求轰动性和煽动性的“黄色新闻”,极力向美国群众宣传西班牙人在古巴所犯下的“滔天大罪”,激发美国群众对西班牙的强烈不满,煽动公众的战争情绪,努力让“开战”成为舆论中的“多数”意见。[5]随着大批类似“黄色新闻”的不断传播扩散,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西班牙是有罪的,支持发动战争的“优势意见”越来越大,而最开始明确反对战争或者持中立态度的民众变得越来越沉默,甚至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意见,站到了支持“开战”的一方。可以说,报刊媒介在开战前已经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战争性质上来说,美西战争归根结底是一场对外侵略与扩张的战争,是一次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但对于这样一场非正义战争,社会公众却普遍支持发动战争,这样“支持非正义”的背后是美国大众报刊“黄色新闻”的推动与说服,充分体现了媒体在战争中的参与程度之深、作用力之大,体现了“黄色新闻”对于这场战争的煽动。铺天盖地的“黄色新闻”通过版式、图片、标题组构的符号迷宫逐渐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形成一种爱国主义刺激下的盲目冲动,有效起到了舆论造势和社会控制的作用。总之,“黄色新闻”的高潮无疑是其对于美西战争的煽动性报道,为了赢得公众的“同意”,《纽约世界报》《纽约新闻报》等報刊极力鼓吹战争,希望通过舆论影响获得民众对于战争的支持,而这也就恰恰说明了当时报刊媒介存在的政治偏向——通过影响舆论来实现对社会民众的思想控制。

(三)“黄色新闻”的衰落:消极暗示的文化偏向

美国的“黄色新闻”浪潮,到1900年达到顶峰,之后在美国逐渐被庄重风格的报纸所取代。1901年之后,随着《纽约时报》等报纸的兴起,人们对“黄色新闻”的负面影响产生厌恶,使其逐渐衰落。[6]“黄色新闻”之所以衰落,究其根本在于其消极的价值暗示,正因为受众逐渐意识到了这种消极的文化价值内涵,才对其嗤之以鼻。1901年,《纽约邮报》周末增刊《民族》的编辑戈德金就曾明确指出“黄色新闻”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糟糕,提醒业界和社会警惕“黄色新闻”的消极影响,“黄色新闻业那粗俗、下流和不顾后果的煽情主义精神,逐步侵蚀了优良品位和高尚道德的教规,培养了生活的坏习气,降低了读者的道德水准,它冒失的语言可能刺激疯狂的人走向犯罪。”[7]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黄色新闻”所暗含的消极价值对于受众生活和现实世界的极端消极影响。

“黄色新闻”通过议题设置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受众更加喜欢绯闻八卦、明星隐私、官员丑闻等娱乐化、负面化的新闻信息,更加追求刺激性和轰动性,“黄色新闻”性质的动态信息在受众眼里变成理所当然的存在,受众需要这些日常的谈资,需要这些“黄色新闻”带给自己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在日积月累的熏陶和影响下,受众关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逐渐与“黄色新闻”所暗示的价值取向相一致,“黄色新闻”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无形控制。因此,才会令人更加可怕的是,“黄色新闻”这种无形控制的价值暗示是消极的,“轰动性、刺激性、趣味性”是基本特征,这种消极的文化价值偏向也就暗示着其必然会遭到抵抗和阻力。

结语

“黄色新闻”在商业利润追逐中产生,在美西战争的舆论煽动中达到高潮,在自身消极的价值暗示中被庄重风格取代,这分别反映了彼时美国报刊媒介传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偏向,体现了报刊媒介自身鲜明的立场倾向以及对现实世界的重大影响。这对于当下的新闻报道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何防止现代媒介中的“黄色新闻”过度泛滥与负面传播,如何防止非主流的“黄色新闻”倾向影响社會舆论稳定,如何防止低俗煽情的新闻腐蚀民众的价值观,都是亟需思考和应对的时代性课题。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黄色新闻”事件的始末所反映的媒介传播偏向,并不一定以经济、政治、文化偏向来严格区分,其间也可能存在交叉交融的情形。

参考文献:

[l]张星月.看黄色新闻特点对都市报纸的影响[J].新闻传播,2009(08):118.

[2][加]哈罗德·伊尼斯.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7.

[3]郑达威.近代欧洲印刷术传播的经济偏向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02):171-174.

[4]王蕾.美国现代报业竞争与黄色新闻浪潮[J].新闻知识,2003(21):38-40.

[5]毛婷婷.舆论造势与社会控制——以美西战争为例论黄色新闻的煽动作用[J].新闻世界,2011(05):146-147.

[6]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38.

[7]谢静.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0.

【作者简介】赵宇,国防大学政治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网络舆论。

猜你喜欢

事件
概率论中几个事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分
Contiki系统进程与事件剖析
网络舆情反转现象中的“参照点效应”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热点事件中的“舆论搭车”现象探析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狗镇》中戏剧情境的构建
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间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