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动作技能有效应用的教学要点
2020-12-16戴利敏杨建伟
戴利敏 杨建伟
一、对操作性动作技能有效应用的理解
美国George Graham的运动要素构成图中将动作技能分类为位移性动作技能、操作性动作技能和非操作性动作技能,并罗列了以上3种动作技能分类的具体名称,其中操作性动作技能具体表现为投掷、持球、捡球、凌空踢球、运球和用球拍击球等[1]。那么,在此基础上,操作性动作技能的有效应用应如何理解呢?
首先应理解操作性动作技能的应用,孙喜和在总第39期话题研讨中提到“下意识”一词,意思是当遇到一定运动情境时,快速地、不假思索地应用动作技能,就是体育教师经常提到的“技术的运用”或“运动技能”的概念。其次,要理解什么是“有效”,“有效”一词来源于经济学,可以解释为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根据“有效”的内涵,以足球传球为例,“有效”可分别表现为“我”的传球是否达到了“我”转移球的目标、“我”的传球是否对比赛形势产生了直接帮助以及“我”的传球选择是否是最经济和利益最大化的。综上所述,操作性动作技能的有效应用可以概括为根据特定的比赛情境,准确运用动作技能,用经济的方式,最大化地达成目标。但是,要使学生在比赛情境下,使用动作技能达到有效应用的程度并不容易,需要教师从多维度多方面加以考虑。基于以上思考,从动作认识、情境演练、比赛意识等教学要点,阐述在教学中操作性动作技能的有效应用。
二、操作性动作技能有效应用的教学要点
1.动作认识
关于动作认识的解释,孙喜和引用了黛布勒的观点,即一个球类项目(开放性运动)传球动作的正确认识是传球人和接球人在意识上的高度统一、在行动上对对手威胁最大而队友又能及时完成技术动作。在足球比赛中,常会在场边听到:这名队员传球意识好,但传球没传到位,或者接球意识好,但接球没接到位。显然,这些队员都能掌握助跑—支撑—摆腿—击球的传球动作或者接球动作,但是当完成传接球动作后,球的力量、速度、方向、路径却难以把握,实际上涉及动作认识的问题。对于动作认识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对动作产生效果的感受。如,当传球者与接球者相距不同距离时做出传球动作,力量是否合适,此时就要对传球动作产生的力量效果予以认识;当接球者在左前方时,传球者做出传球动作踢球的某一位置,球是否往左前方运动,此时就要对踢球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方向的变化予以认识。
话题研讨案例中给出的2名学生相隔距离3m的原地传接球(图1-1,本文图归话题研讨案例提供者所有),相邻2组相隔距离3m的同侧互换位置传接球(图1-2),从图1-1到图1-2的变化,目的是对位置变化产生传接球效果的认识,提高传接球的准确性。
通过实践发现,在教学中,要对传球动作产生力量效果的认识,可从图1-1所示的3m的距离拉大至图1-3所示的5m的距离;要对踢球不同位置的变化,产生不同方向的认识,可从图1-2的移动中直线传接球,改进为图1-4的移动中斜线传接球。
通过改进,可使学生在不同距离和方向传接球的情况下,体验不同变化产生传接球动作的改变,来提高本体感觉,使得在不同比赛情境中,准确有效地做出传接球动作。
2.情境演练
情境演练是指在模拟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开展教学,演练的是氛围、心情或者是场景,通过情境演练的方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形式,增加对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提高应用能力。在足球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各种方式的传接球动作技能,但在真实的比赛情境中,因学生在教学中未接受过特定情境的演练,也就无法准确判断是向哪个方向传接球或者向谁传接球,导致动作技能难以有效应用。George Graham的运动要素构成图中,在第2层与第3层之间具有双向可动箭头,按照箭头的方向旋转,动作马上发生变化,加以反向思考,也就是比赛情境的变化造成了动作的变化。如,操作性动作技能在传球的位置,按照箭头方向旋转,可以对应不同方向上的传球,教师通过设置传球人与接球人的位置、有无对手等演练情境,让学生体验哪种方向的传球是最有效的。
话题研讨案例中给出的5名学生分别站在五角星的顶点上(图2-1),面对面传球后,跑向相邻下一个顶点接球,依次轮转。其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位置的变化,做到传球方向的准确性和力度的适宜性,并无演练比赛情境的目的。
通过实践发现,将图2-1中的路线简化为图2-2所示,就成为无人防守情境的“二过一”配合,可以认为是学生A传球给学生B,迅速跑至学生C处接学生B的传球。在图2-2的基础上,图2-3的“二过一”配合进行了升级,在传球方向、跑动路线和防守情况更真实地模拟比赛情境。在图2-3中,可演练当学生A运球,遇到防守队员的情境下,学生A根据防守队员的位置以及接球队员的位置,可传球给学生B,跑至学生C处接学生B的传球;也可传球给学生D,跑至学生E处接学生D的传球。
图2-1到图2-2的改进,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地完成传接球动作且清晰地了解传接球动作。在比赛情境“二过一”配合中的简单应用,由图2-2到图2-3的改进,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二过一”配合在比赛不同情境下的灵活应用。
3.比赛意识
动作认识和比赛意识虽然都属于思维上的认知,但是两者有所不同,如果动作认识是对动作本身及其产生效果的认识,那么比赛意识则是对比赛发展趋势的认识,是属于认知的更高层次理解。在话题研讨中,孙喜和针对比赛意识的问题,以一个球员的叙述举例:“不是我们不会跑,教练们从来就没有教过我们怎么跑、为什么这样跑,现在要求我们跑,我们不会呀!”一个简单的“跑”,也蕴含着许多学问,有各种方向的跑、不同速度的跑,还有虚假性的跑和吸引对手的跑等,在赛场上的“跑”也体现了运动员的比赛意识。同时,根据孙喜和在话题研讨中针对意识教学的观点,他表示不是所有的实践课都是技能课,可见教师在实践课中,意识教学能够作为课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多渗透意识的传授,在注重怎么练的同时,更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这么练,否则学生练习的动作只会成为没有意识的动作。
话题研讨案例中给出的2名学生1组在慢跑中横向传接球(图3),一旦进入标志桶线,得球队员立即射门,传球队员包抄补射。在横向传球加射门练习时,要求隊员在跑动中以横向传接球的方式向前推进,以及传球至标志桶线就立即射门,目的是为了队员通过传接球的方式突破对手防守,在最适当的距离射门,使进球机会最大。
通过实践发现,在话题研讨案例的设计中,仅安排了横向传接球加射门的练习方法,却并未向学生渗透练习的意图,学生知道这么练,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练,在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动作技能也将无法有效地应用。教师在进行每一个动作技能练习时,都应告诉学生这么练习的意图,让他们理解比赛,养成比赛意识,有效应用动作技能。
本文以足球项目中的传接球为例,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从动作认识、情境演练和比赛意识等教学要点,阐述了操作性动作技能的有效应用。但是,在运动要素构成图中,操作性动作技能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如投掷、持球、捡球、凌空踢球、用球拍击球和用长柄工具击球等,涉及了广泛的运动项目。与此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思考这些运动项目动作技能有效应用的教学要点,是否与足球项目有相似点,还是有各自项目特有的要点;要使操作性动作技能得到有效应用是否应与非操作性动作技能、位移性动作技能融合考虑,这些问题都值得体育教师研究和探讨。总之,关于操作性动作技能的有效应用,是开放性运动项目中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本文提出的教学观点希望能为此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喜和.运动技能构成要素及教学运用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9(1):22-24.
[2]孙喜和,陈昌福.传球单元的意义[J].中国学校体育,2017(1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