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情境下练习内容的设计要素

2020-12-16杜洄亮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接球关键点学情

杜洄亮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需要将知识点的教学置于复杂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体育健康实践中的问题[1]。也就是说,学生能在篮球比赛中灵活运用行进间投篮,该学生则具有了行进间投篮的能力;相反,另一名学生也会行进间投篮,但在比赛中却未使用或者运用得不好,那么他就没有具备行进间投篮的能力。因此,在真实的情境下,设计练习内容时,让学生学会技能、运用技能很有必要。

一、练习内容设计要素的特点和功效

1.把控设计方向,注重学情分析

通过教学,教师应不断突破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达到最近发展区。因此,需要把控学情,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学情)进行分析,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真实的练习情境,促使学生掌握练习内容,以此保证课堂的练习与运用的教学效果。如,教师教授排球双手胸前垫球动作时,结合学情,围绕双手胸前垫球动作的特点展开设计,根据学情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情境,可设计与同伴进行对垫球比赛的难度较小的练习内容,看谁先失误;也可设计与同伴相互配合进行三角垫球的绕圈比赛的难度大点儿的练习内容,看哪个组垫球绕的圈数多。

2.直指靶心,关注运动关键点

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练习情境是根据运动的关键点进行设计的,能提升学生对教材内容练习的效果。孙喜和引用黛布勒的观点指出:“一个球类的传球动作(开放式运动)的正确动作就是:传球人和接球人2人在意识上的高度统一、在行动上对对手威胁最大,而队友又能及时完成的动作,才是正确的技术动作。”说明球类运动在比赛过程中,队员之间需要进行各种观察、判断和配合。同时,开放式运动项目又具有对抗性,参与者在对抗、争抢中享受一定的乐趣,又因为对抗、争抢,使得运动强度加大。因此,笔者认为,开放式运动项目的关键点包括:观察、判断、配合、对抗、趣味、强度等要素。围绕运动的关键点,在教学情境下练习内容的设计,才更贴近运动项目本质,练习效果才更好。如,篮球项目的情境要多设计区域内的对抗,除了享受乐趣,还要培养学生间的配合、判断、观察、对抗等意识。排球项目的情境练习设计,指向培养学生配合、判断等意识。羽毛球设计的情境练习则需要关注观察、判断等。体育教师在设计时就需要考虑不同运动项目的关键点,设计不同的应用练习。

3.以有效性为主线,创设练习内容

在创设练习时,需要时刻注意该内容是否有效。《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配套教师用书》中指出,课的基本部分要注重“学练三个一”,点明了课堂创设练习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单一身体练习(学),以单一身体练习为核心组合练习(练),以组合练习为核心的游戏或比赛(赛)。“学、练、赛”一体化课堂模式中,组合练习和游戏或比赛的环节设置,让学练有了真实的情境,具备了一定的挑战性,促进了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会了运动而不是只会单个技术动作。[2]在该模式下设计的练习,不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而是以组合和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强化运动认知,提高技能。

因此,在设计练习内容时,需要和所学的技术内容相结合,通过重复的单一或组合练习,从量变引起质变;与真实的情境相结合,强化运动认知。如,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练习可设计为:原地传接球练习(学),运球+传接球练习(练),运球+传接球的对抗投篮比赛(赛)。整节课练习设计围绕传接球这条主线进行重复练习,有技术学习,有技术结构化构建,还有实践应用,练习的有效性不言而喻。

二、练习内容设计要素的实例分析与建议

1.关注学情,保证学生练习效果

根据班级学情的不同,可设计不同的练习情境。话题研讨呈现的2个案例,虽然都是脚内侧传接球的第1次课时,但二者所面对的班级学情是不同的。相对而言案例1所面对的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较低,教师设计时,从原地2名学生进行击球点的练习开始到2名学生的正面传接球,再过渡到邻近2组配合传接球,练习的难度相对较低。案例2所面对的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较高,教师在设计时,直接从行进间传接球入手,难度较大,说明学生已有一定的足球基础。结合案例情况,根据不同学情设计不同的练习情境,笔者建议案例1的练习内容可设计成3传1抢、4传1抢等;案例2的练习内容可设计为对抗传接球射门比赛。

同时,班内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学情也会动态变化,以上情况都需要教师依据学情,不断改变应用练习的规则,让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受益。笔者建议,案例1中,现有发展水平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4传2抢的练习,或者学习进步快的学生也可以挑战4传2抢。案例2中,可通过规定传接球次数改变对抗难度。如,现有发展水平较好的学生传接球限定次数可以相对多几次;现有发展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减少传接球限定次数甚至不限定次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挑战更多传接球次数的对抗练习。

2.把握运动关键点,提升学生练习效果

不同的项目,关键点侧重也有所不同。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关键点,进行应用练习设计,学生的练习兴趣才会被激发,练习才能事半功倍。如,足球运动更加注重观察、配合、判断、对抗、拼抢;排球则注重配合、观察、判断。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把握好这些关键点。

根据话题研讨的案例,案例1的关键点在于脚内侧传接球技术动作,所以让学生能通过简单的学练,提升对技术动作的认识。案例2的关键点在于传接球过程中学生间相互配合以及技术的组合衔接,让学生练习行进间传接球与射门。二者都忽略了开放式运动项目的高强度、高对抗以及场景的复杂变化等特性。

笔者认为,2个话题研讨案例的练习内容可在之前练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案例1通过逐渐增加抢球的人数,形成4传2抢、3传2抢的练习形式,让传接球时的对抗更加激烈,让学生需要更多的配合、观察、判断、应变。案例2可设置进攻方为自由人,帮助衔接传接球,形成突然间的以多打少的局面,除了让进攻更多变,也增加防守队员的应变、协作强度。

3.创设有效练习,巩固学生练习效果

设计有效的练习内容时,需要与所学的技术练习相结合,让学生的技术通过重复的单一或组合练习,从量变引起质变;同真实的情境相结合,强化运动认知。运动认知是运动能力提升的前提,有了一定的运动认知,才会促进运动能力的提升,其包括运动视觉、运动知觉、运动记忆、运动决策[1]。

以“学、练、赛”一体化课堂练习模式的视角观察2个话题研讨案例,案例1僅做到了“学”与“练”,单一身体练习是原地脚内侧传接球,组合练习是五角跑动+传接球,没有设计相应的游戏或比赛。案例2则是“学、练、赛”相互匹配,第1个练习内容在跑动中横向脚内侧传接球就是单一身体练习;组合练习是第2、第3个练习内容,在跑动中横向脚内侧传接球加射门,通过改变跑动速度,对练习进行了拓展;最后又用比赛巩固练习效果。

虽然2个案例的练习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重复练习,但在案例1中,学生只是进行原地和移动中的脚内侧传接球的练习,没有对抗与场景变化,属于简单的重复练习,只强化了学生的运动视觉、运动知觉与运动记忆等方面,对运动决策的培养没有涉及。笔者建议,情境练习可以设计为慢跑传接球抢断比赛,形成“学、练、赛”练习模式。抢球队员的加入,让学生练习时需要更多的思考,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决策能力。案例2从横向跑动的传接球练习到横向跑动的传接球加射门,在不断重复练习脚内侧传接球熟练技术动作的同时,学生需要思考如何与同伴配合,摆脱守门员并把球射进,这个过程包含有一定的运动决策的强化与相互配合、相互迁就等价值观的培养。虽然“学、练、赛”课堂练习模式完整,但笔者建议,将组合练习中不设守门员,增加1名队员抢球,让学生进行对抗传接球射空门,强化传接球练习;比赛时采用对抗传接球射门比赛,也不设守门员。练习层次步步递进,对抗强度也有层次性增加,让学生享受拼抢的乐趣,体会进球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4.

[2]余立锋.“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J].中国学校体育,2020(2):29-30.

猜你喜欢

传接球关键点学情
篮球传接球技术的训练与实战研究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的关键点研究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提高学生足球接控球能力游戏三例
关于中小学传接球教学的三点思考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利用定义法破解关键点
基于“重点·难点·关键点”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