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分级规范化管理探讨
2020-12-16游华任新生
游华 任新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率失常,其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确诊后应该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对于房颤的最主要治疗方法为抗凝治疗[1]。同时心房颤动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常见的并发症由血栓、脑卒中、脑梗死等,所以患者出现心房颤动后应进行抗凝治疗,抗凝治疗主要应用抗凝药物,常用的药物为华法林,能够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对于脑卒中也有预防作用[2]。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的患者,其治疗窗内时间(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各不相同[3]。基于此,我院研究了抗凝治疗房颤患者的分级规范化管理效果,希望可以通过医院实施心房颤动的分级规范化管理,进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抗凝依从性和TTR。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于我院接受抗凝治疗的120 例心房颤动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法将这120 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60 例)和观察组(60 例)。其中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7 例和33 例,最低年龄61 岁,最高年龄89 岁,平均年龄(76.12±4.22)岁。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6 例和34 例,最低年龄60 岁,最高年龄87 岁,平均年龄(75.36±4.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于对比分析。医护人员男、女例数分别为7 例和53 例,最低年龄23 岁,最高年龄45 岁,平均年龄(32.05±3.02)岁。纳入标准:(1)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心房颤动(CHA2DS2-VASc 评分≥1 分);(2)全部患者及家属均为知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具有其他严重疾病患者;(2)具有严重意识障碍无法进行有效交流患者;(3)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入院后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病史、出血史,对患者凝血酶原情况、肝肾功能及血小板情况进行详细检查,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华法林(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7021314,2.5mg)抗凝治疗,服用方式为口服,对其剂量进行严格控制。每日使用剂量为2.5 mg,第5 d进行采血检测治疗,在早晨进行,第7 d 进行复查,合理调整华法林剂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分级规范化管理。主要内容包括:(1)对全科医生、护士开展房颤知识培训,分发知识手册,确保每人培训时间>2 h,培训内容包括房颤病因、分类、危害、栓塞及华法林药理知识等。建立考核机制,不合格者进行补考。(2)建立电子抗凝治疗档案。责任护士建立一般信息电子档案,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号、文化程度、房颤类型、凝血功能等。记录患者情况。(3)强化健康教育。责任护士评估后开展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药物知识、监测凝血方法、饮食注意事项等,专职健康教育护士评价并进行个体化教育。教育资料通过专职健康护士在搜索相关资料文献的基础上编写,内容简单易懂。(4)做好出院随访工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出现率。安排专门的护士进行随访,每周1 次,之后隔周1 次,一个月时进行门诊随访。对电话随访进行规范,询问患者基本情况,是否按时用药,是否出现出血情况,有无对凝血功能定期监测。对没有前往医院的患者进行电话联系。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窗内时间(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进行比较。将医护人员培训前后心房颤动抗凝管理水平进行比较。使用本院自制的抗凝知识问卷对医护人员心房颤动抗凝管理水平进行对比,主要评估内容包括心房颤动知识和抗凝管理方法,心房颤动知识及抗凝管理知识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掌握程度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对本次研究收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例(%)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 则说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TTR 比较
观察组平均TTR 为(58.54±1.03)%,对照组平均TTR 为(53.16±1.0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923,P<0.05)。
表2 医护人员心房颤动抗凝管理分数对比(分, ±s)
表2 医护人员心房颤动抗凝管理分数对比(分, ±s)
时间 心房颤动知识 抗凝管理方法培训前 68.31±8.53 72.85±8.95培训后 95.03±4.13 95.03±4.05 t 值 21.839 17.489 P 值 <0.05 <0.05
2.2 医护人员心房颤动抗凝管理分数比较
经过培训后,观察组医护人员心房颤动抗凝管理分数明显提升(P<0.05)。如表1 所示。
3 讨论
任度[14]。同时分级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学习主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规范抗凝治疗,尤其是在提高患者抗凝治疗率方面,医护人员发挥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用药,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和依从性,为患者讲解抗凝的必要性及定期监测INR 等指标的重要性,进而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及自我管理水平。除此之外,一些抗凝药物疗效明显,如Xa 因子拮抗剂和利伐沙班,但是具有一定的出血风险,所以需要患者定期随访,对用药安全性进行监测,评估抗凝的效果[15]。
综上所述,通过分级开展房颤抗凝治疗的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抗凝依从性和TTR,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值得临床采纳。
现如今我国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与日俱增,心房颤动脑卒中患者的数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7]。减少脑卒中的最主要治疗方法为抗栓治疗,目前基于脑卒中的危险程度对房颤患者进行抗栓治疗。常用的评分方法为CHADS2 评分系统和CHADS2-VASc 系统[8]。后者全面性更强,可靠度更佳,能够及时发现脑卒中高危人群,并通过抗凝治疗预防患者出现脑卒中,也可以及时发现低危人群,使其不必接受坑凝治疗。因此该评分方法能够有效预测房颤患者出现脑卒中的风险,进而采取预防措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9]。
根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目前的房颤抗凝比例<60%。并且华法林只能在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保持在2 ~3 之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保证安全性。TTR 指的是患者INR 在2 ~3 个治疗周期内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国外资料显示TTR 在29% ~75%。本文对TTR进行计算,也就是INR 不在2 ~3 这个范围内表示不在TTR 时间,直到INR 回到2 ~3[10]。国内诸多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均显示对华法林的剂量进行调整能够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出现率,并且出血等并发症也没有明显增加,所以华法林对于房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1]。欧美与东亚国家华法林的抗凝强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遗传因素方面,亚洲人群INR范围为1.5 ~2.0 时,能够对D-二聚体进行抑制,而欧美国家通常在2.0 ~3.0 才能够有效抑制[12]。所以华法林治疗具有一定的种族特异性,亚洲房颤患者的凝血功能较欧美国家患者低,容易出血,所以应适当调整抗凝强度。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TTR 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医护人员经过相关培训后心房颤动抗凝管理分数明显提高(P<0.05)。规范化管理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用药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13]。并且规范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对房颤知识及药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出院后的随访能够延伸医护工作的范围,改善医患关系,也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