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感,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2020-12-16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管凌峰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管凌峰
数感的建立不仅能方便学生理解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数字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对照课程标准,使学生能够理解数感的多种内涵,要从发展的角度入手探究出数感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价值,同时还要立足课堂教学的细节,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数感,进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对照课程标准,理解数感多重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感做出了明确的表述,即:能够理解数、表示数、运用数、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估计并理解运算结果。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数感的内涵,首先是对数的理解与表达,即数的应用是为了抽象表示量,使我们能够分析建立起数量关系;其次是能利用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分析、探索和实践中充分理解数感的多重内涵。
二、着眼发展,探究数感于数学教学的积极价值
1.建立数感,助力自我构建
学生建立数感是为自己搭建了一个数概念网络框架,进而助力学生的自我构建。比如,学校运动会中全部运动员编号的编排,要求编号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年级、班级、性别及项目类型。在这个实际问题中,从编号要体现的任何一项要求开始编排,都会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想要有效地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就离不开学生数感的建立。
2.建立数感,激活创新意识
学生在数感的建立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数感内容进行迁移改造,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中,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对于“1+2+3+4+5+…+100”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建立数感激活创新意识的典型事例,高斯凭借由数感建立起来的数概念知识网络,有效对接数学知识、链接数学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立足课堂细节,有效培养数学数感
1.动手操作,感受实际意义
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是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概念的转换,想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就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感知教学,也就是动手操作的过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课堂中的教学小细节,鼓励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并使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为数学数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比如,我在为学生讲解《比一比》这一课的内容时,要求学生掌握“多少”“长短”等词汇的实际意义,并对数学中的一些简单概念也有基本的了解。为快速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汇的数学意义,我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学习工具,鼓励大家动手比一比,亲身参与到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几根不同长度和颜色的绳子,随机分发,让大家比比长短,绳子的一端对齐,摆放平直后对比另一端,若一根伸出的长,则长短不一;若没有多余,则说明两根绳子的长度相同。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长短”的实际数学含义。
数感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刚开始接触数学学科的小学生,若是没有形成良好的数感,那么在之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就会十分困难。可见,数感的培养应当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入手,为后续的数学教学奠定基础。
2.定量刻画,联系生活背景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尤其数学是运用数字定量刻画生活的科学,而数感的培养也依赖于学生定量刻画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要求教师能够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鼓励学生用数字去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比如,我在为学生讲解《厘米和米》这一课的内容时,要求学生知道1 厘米和1 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我先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比一比课桌的长度:有的学生用数学书比了比,发现课桌的长度大约为4 本数学书的长度;有的学生直接用手测量,发现课桌长度为7 拃长。那么,课桌长度的具体数值是什么呢?我鼓励学生运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最终读出刻度尺的读数,即课桌的长度。后来,我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数量关系,即“1 米=100 厘米”时,也采用了同样的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用刻度尺测量身边的事物,并用两种单位进行数量描述,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用数字定量地刻画生活中的物体。
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其开展定量刻画,不仅能够使得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概念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3.展开比较,深化数的认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数感的描述,我们了解到在具体的情景中展开比较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使学生在比较中能够深度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数的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全方位、深层次地认识数,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