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教学策略
2020-12-16福州延安中学
福州延安中学 陈 炤
所谓问题提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教学方法,从而掌握教材内容与知识,需要教师加强数学课堂教学,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在培养问题提出能力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来进行思考,引导他们思考解决方法,增强数学学习信心。
一、培养问题提出意识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数学知识记忆只能记一时,但思维意识却能终身受用,这也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每个人都能形成数学提问意识。
例如,在讲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1)》的知识时,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十一期间,刘老师驾车从张家港出发去浙江旅游,来回共5 天,已知这5 天的日期之和为20,那么,你从中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班级学生纷纷思考,提出“想知道刘老师几号出发”的问题。这一问题激发了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检验他们的预习效果,使其在思考后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建立起问题提问意识。此时,有的学生思考如何根据问题进行求解,有的就想到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得到求解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答。班级其他人再提出问题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提出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二、学会掌握方法
教师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过程中,要引导他们串联起数学知识,与学生积极互动,进而掌握方法。
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知识时,笔者先讲解了本节课学习目标,注重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在开始时,笔者问道:“同学们,学校有一个矩形花坛,其中一条边AB 的长度为x m,现在取x 的一部分来作为矩形花坛另一条边BC 的长度,使花坛面积变为y m2,你从中能提出什么问题?”班级学生深入思考,发现并不能随便取值,而要在限定范围内取大概长度,以此来发现和寻找要提问的问题。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来进行思考,学生体会到要思考和探讨如何构建方程,进而掌握学习方法,一方面培养个体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能力,另一方面提升课堂参与程度,大大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一举两得。
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教师要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来发现、解决遇到的问题,问题提出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学生无法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对问题也不能深入理解,很难达到相应效果。因此,教师要营造浓厚课堂氛围,激发个体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同位角或平行四边形等图形问题时,笔者先借助信息技术来演示相关图形的动态变化和图形之间的联系,在直观、动态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紧接着,笔者把题目分为几个具体题目,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四、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在差异化学情基础上使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师先从学生提问开始,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关注个体间差异性,重点关心班级学困生,有效促进和激发其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关爱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多给他们提出问题的机会,充分挖掘学习中的闪光点。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 教师要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在提出问题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引导学困生在小组内积极思考、发言,其他人补充,使每个人都能充分碰撞数学思维,从中收获知识,在交流中切磋数学问题。面对学困生的错误,数学教师不妨当面指出并予以纠正,再沿着他们的思维进一步拓展,增强个体数学学习信心,逐步形成数学学习兴趣。相对而言,学困生往往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这种心态可能导致数学学习心态失衡。教师在课堂中要保护学生自尊心,给予激励性评价,根据实际情况来促进个体的发展进步。
总之,初中数学提问能力需要从培养意识、掌握方法、营造氛围和注重差异四个方面来开展,有效激发个体数学学习兴趣,使每个人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提升问题提出能力,形成数学学习思维,发展自身数学核心素养,最终把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日常问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