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课程案例库建设探索*
2020-12-16邱爱芳滨州学院
邱爱芳 (滨州学院)
个案工作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三大方法课程之一,相对于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两种方法课来讲,其理论性更强,更具有专业深度。特别是涉及个案工作的各种理论治疗模式,其各种治疗技术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将案例与各种理论技术相结合进行分析,学生更容易掌握,建设案例库对个案工作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
个案工作课程案例库建设可以按照先个案介入模式后家庭介入模式的顺序进行建设。
一 个案介入模式
1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是起源最早的一种治疗模式,其主要观点是,案主的问题主要是由其早年经历造成的,不幸的早年经历导致了案主未被满足的需求,主要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少,于是对缺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追寻便成了案主成年后生活的主题。
案例1:一对青年夫妻,结婚已有两年左右时间,因为该不该离婚的问题前来咨询。妻子描述,日常生活中自己经常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心里老是憋着一肚子火,一触即发,当事人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大火气。后经咨询师询问得知,该女性小时候父母离异,后父母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案主与奶奶一起生活,经常无缘由地受到奶奶的打骂,儿时一直生活在委屈和恐惧中。于是,与丈夫结婚后,一直无意识地想掌控丈夫,以避免儿时悲剧的重演,于是导致了夫妻之间的矛盾。
在对该女性案主的咨询中,咨询师先通过帮助案主回忆儿时不幸经历发泄多年来积压的委屈和恐惧。等来访者情绪稍稳定后,与来访者一起分析儿时经历对其现在婚姻关系的影响,并陪伴案主处理好与“内在小孩”的关系。在一系列治疗后,来访者能够与丈夫以积极的方式进行沟通,并建设良好的夫妻关系。
2 人本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顾名思义也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与其说是一种治疗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治疗理念。人本治疗模式不是一种独立的治疗模式,而是贯穿于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专业技术。那怎样做才是以人为本呢?其基本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共情、积极关注、尊重与温暖及真诚等,同时,这些技术也是建立温暖融洽专业关系的关键。
案例2:案主,女性,22 岁,因为喜欢上了一个比自己大15岁的有妇之夫前来咨询,其与对方已保持关系长达三年之久,现在不知道是否应该结束这段关系,故前来咨询。
该案例不是一般的情感问题,而是涉及了婚外恋等社会道德问题。但是在咨询过程中,为了帮助案主更恰当地处理好感情问题,需要积极的接纳、尊重案主,相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尊严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为接下来的专业治疗奠定基础。
3 认知治疗模式
该模式认为个体的问题会受到认知因素的影响,同时认知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代表人物贝克所说,所有适应不良问题都源于不良的认知。因此认知疗法认为,要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根本上需要改变不良的认知方式。
案例3:一位25 岁的已婚女性在网上发帖称,自己要卖肾整容。后经与咨询师交流了解到,该女性与丈夫关系不好,认为是自己相貌丑导致丈夫不喜欢自己;其还向咨询师倾诉,小时候经常受到亲戚的不公正对待,工作后也经常受到领导故意刁难,自认为都是因为自己长得丑造成的。
该女性认知存在过分概括化及选择性认知等非理性认知的情形问题,导致自己每天工作和生活缺乏热情,愁眉苦脸,也加剧了人际关系矛盾,可通过引导其建立理性认知改善其人际关系。
4 行为治疗模式
该治疗模式认为,个体后天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行为。行为治疗模式可以通过科学的技术帮助个体形成健康的行为。常见的行为治疗模式包括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疗法、满灌疗法及厌恶疗法等。
案例4(系统脱敏疗法):一小学五年级女生害怕毛毛虫,泛化至见到毛毛虫的图片和毛绒玩具都害怕,生物课本上的类似虫子的图片都被她剪掉了。对毛毛虫的恐惧已经影响到了该女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女生妈妈带她前来咨询。
该案例中,考虑到女生的低年龄特点,其大脑皮层尚未发育完善,故考虑使用安全性高的系统脱敏疗法。按照先学习放松,再建立焦虑等级事件(先虫子图片,再毛绒玩具,最后由远及近的真实毛毛虫),最后实施脱敏的步骤,逐步实现该女生对毛毛虫的过敏现象。
案例5(满灌疗法):一女性护士,因害怕花圈前来咨询,自述半年来见到花圈就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紧张,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对该护士实施满灌疗法。治疗师按照体检-签订治疗协议-准备场地及用品-实施冲击的步骤对其实施治疗。在准备工作中,可以在工作室中布置大大小小若干花圈,墙壁上、地板上及沙发上需要放满花圈,实施过程中持续播放音乐。治疗过程中来访者会经历由开始的害怕恐惧,到后来的无奈接受的过程。满灌疗法见效快,一般两到三次就能彻底脱敏。满灌疗法的实施对身体条件要求较高,以保证实施的安全性。
5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理论是情绪ABC 理论,该理论认为导致个体非理性情绪的原因不在于外界事件,而在于对外界事件的不合理认知,因此,要改变个体的情绪问题根本上在于改变个体不合理的认知。
案例6:一位小学生在上学路上发现了五十元钱,于是把自己前天晚上精心制作的飞机模型放在了路边的长椅上,准备去捡钱,这时一位路过的盲人正好坐在了他的模型上。这位小学生刚发现时有些沮丧,但当他发现对方是位盲人时,他的沮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他感到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健康的双眼。
在这则案例中,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感受和引起的情绪问题会有个体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个体对外界事件的不同认知,因此建立理性的认知才会有理性的情绪。
二 家庭介入模式
1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认为不良的家庭结构是造成家庭问题的原因。家庭结构包括家庭次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界限、角色和责任分工及权力架构等方面。当家庭结构出现问题时,家庭中就会出现纠缠或疏离、三角缠、联合对抗及倒三角等问题。
案例7:某大一男生,迷恋网络游戏,期末六门功课挂科,由父母带领前来咨询。经咨询师询问得知,读大学之前,男生父亲过分控制孩子,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读高中时,其父更是利用教师身份的便利,经常查看孩子教室监控,过分干预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这即是家庭结构出现的纠缠问题,即家庭中某一位成员过分涉入了另一家庭成员的私人空间,影响了其自主性。当该男生升入大学后,没有了父亲时时刻刻的指导和控制,男生出现了失控的状况。同时,该男生父母之间关系冷淡,出现了明显的疏离现象,缺少了夫妻之间应有的情感支持。
对该案例中呈现的问题,通过进入和顺应家庭、引起并处理互动、勾画结构、改变家庭的看法、明晰界限及改变家庭价值观等步骤处理家庭中的结构问题。让该父亲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控制,一直以来较多的以教师的身份来管控孩子,而没有对孩子展示出父爱。当父亲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表达出对孩子的认可和爱,孩子母亲也参与其中,最后让爱能够在家人间重新流动。最后,可以通过潜力激发的小练习,帮助孩子激发内在的潜力,以帮助孩子克服学习挂科的问题。
2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认为家庭问题往往是由某一位关键性的家庭成员造成的,这位家庭成员受早年经历的影响,自我价值观较低,自我概念较为消极。该模式认为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生存姿态可以分为指责型、讨好型、打岔型、超理智型及表里一致型五种,前面四种表里不一致的生存姿态都是由消极的自我概念所导致的。
案例8:小利,初三学生,因为网络游戏成瘾、与妈妈发生暴力冲突等原因,被妈妈带来咨询。通过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的家庭雕塑技术发现,妈妈在家庭中是高高在上的指责型的生存姿态,小龙是背对妈妈的打岔型生存姿态。而小龙的弟弟、爸爸采取的是对家人讨好的生存姿态。通过分析发现,家庭中的关键人物是妈妈。正是因为妈妈采取了指责型的生存姿态,导致了其他家庭成员也采取了不正确的生存姿态。通过与妈妈沟通了解到,其父母在她幼年时过世,她由于过早结婚而没有完成大学学业,感觉自己与大学同学相比生活状况及社会地位有巨大差异。于是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与儿子和丈夫较多沟通的是学习和生意的情况,较少在生活上给予家人关心和理解,造成了亲子和夫妻间的情感冷漠和矛盾。
在该案例中,采用较多的是技术是家庭雕塑。通过做家庭雕塑,家人能够更直观地觉察到自己及家人在家庭中的沟通方式,意识到家庭问题的实质,从而唤起家人的改变意识。同时,在家庭雕塑中家庭成员也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处境,从而唤起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在个案工作课程中建设案例库,将案例教学法贯穿于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体验社会工作实务情境,促进学生进入角色,实现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融合,并且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和丰富课程教学案例库是提升学生理解应用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