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停歇的家庭三人舞

2015-12-08郭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家庭治疗暴力行为

郭斐

〔关键词〕暴力行为;家庭治疗;家庭舞蹈

从前,有一位智慧的犹太法师。一次,他饶有兴致地听他两位最聪明的学生进行辩论。第一个学生激情洋溢且信心十足地提出了他的观点。犹太法师微笑着表示肯定:“说得很对。”

第二个学生提出了与第一个学生相反的观点,他的陈述井井有条,中肯有理。犹太法师又一次微笑着表示肯定:“说得很对。”

对此迷惑不解的两个学生向法师提出了异议:“法师,我们两个怎么可能都说得对呢?”

“说得很对。”智慧的犹太法师说道。

就像这位智慧的犹太法师那样,在关于家庭治疗的问题上,我们的头脑中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在还未学习心理之前,我习得的社会观念是:孩子的问题都是孩子不好,是孩子的劣根性,等等。刚刚接触家庭咨询的时候,曾一段时期内我的脑海中又被另一种观点占据: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不好,父母生病让孩子吃药。如今的家庭治疗观念却是:孩子没有问题,父母没有问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模式出现了问题。无论我们最初的风格和观念是什么,它们都会成为一个起点。而在家庭治疗的领域里,我们往往会把个人问题演化为关系的问题,因为靠一个人的力量改变难,靠他人的力量改变易。而且有时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有人不经意地维持着它的存在。甚至有时候继续争吵,也是一种解决办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几个人是否仍息息相关,亦即家庭成员之间是否仍有情感的维系。

以爱的名义

母子关系是十分奇妙的。很多时候,母亲都会把子女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共为一体。母亲喜爱的事物,希望子女也能喜欢;母亲没有完成的梦想,希望子女会去完成。子女天生是母亲的忠实观众,留心着母亲的一举一动;子女也是母亲的守护神,一察觉到母亲处境不利,就会挺身而出,甚至牺牲自己。很多孩子的心理病,都与保护母亲有关。十三岁的小强就是一个好例子。

第一次见到小强着实让我很惊讶,身高1.55米左右,身材匀称,白皙的皮肤,眉清目秀的,身上穿着蓝条T恤、校服裤、旅游鞋,说话轻声轻气,生怕吓到谁似的。真的很难让人把一个如此腼腆清秀的男孩与“暴力”一词联系起来。可就是这个男孩,在前一天晚上把他的妈妈打得遍体鳞伤,一大早妈妈就给我打电话求助。

初次访谈见面后妈妈只是简单地说小强很暴力,于是母子俩谁都不再说话了,小强低头沉默着。我让妈妈先回避,留我和小强单独交谈。妈妈走后不久,小强就开始抽泣,无论我说什么他依然不说话,感觉他有很多话想说,嘴唇和喉咙不停地动,但就是发不出声来,不停地抽泣后来转为大哭。我们的交流方式大都是我说,小强用点头或摇头来回应。这样,第一次访谈基本都是在小强的哭中度过的。虽然语言交流很少,但是我明显感到了面前男孩的压抑、痛苦、挣扎、恐惧和无助。走时小强告诉我这一整天都没怎么吃东西,晚上也没吃饭,白天一天过得很不好,自己也没有个真正能说知心话的好朋友。第一次见面的结束,让我脑海中的问号比他来之前更多了,而且我有很强烈心痛的感觉,说不出为什么。

从家庭治疗的角度而言,“病人”并不一定是带有病症的人。小强虽然有暴力等行为,但是直觉告诉我,他的病源可能与父母有关。

家庭舞蹈的序曲

小强(化名),男,14岁,初三学生。父亲在外地做生意,母亲全职在家,家庭收入一般。小强性格内向,无家族遗传病史,无器质性病变。朋友不多,学习成绩欠佳。小学时学习成绩还不错,自进入初中以来,脾气日益暴躁,无法自控,厌学,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经常在家摔砸物品,脏话不断,并与父母动手打架。2013年10月某晚,再次动手打伤母亲,母亲在征得该生同意后与我取得联系,希望能获得帮助。

小强是独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母亲之前做过一些小生意,后来全职在家照顾小强。一年多前父母离婚,母亲说为照顾小强虽然离婚却无法离家,如今三人仍住同一屋檐下。父母关系不好,母亲说父亲好赌,离婚后经常有些闲杂人等去找他,造成家庭环境和影响很差。母亲从小就教育小强要好好学习,不要像他们一样,没文化,没本事。

小强小时候是个“很听话”“很乖”的孩子,几乎没有让父母操过什么心,学习成绩在小学阶段一直不错。父亲常年工作在外,都是母亲教育,母子关系很好。父亲脾气不好,认可棍棒教育,自幼小强挨揍不少,父子关系欠佳。上初中后小强变得脾气越来越坏,没有什么朋友,有空就趴在电脑上,不学习,不写作业,母亲怎么都拖不下来,认为小强有网瘾。小强与父亲的关系也越来越差,开始与父亲对抗,父子俩两天一小打三天一大打。当父亲骂他时,小强逐渐开始还嘴,父亲暴怒要打他的时候,他开始有还手的倾向。有一次与父亲发生冲突,小强冲到厨房拿出菜刀要挟父亲。小强这样的状态让母亲非常恐惧,震惊的父亲后来也不像以前那样和小强明拼了,但是两人的冲突依然时有发生,后来父子的交流方式基本只有两种:冷战和对骂。进入初三后,小强的脾气更加暴躁,逐渐对母亲也骂骂咧咧的。当他对母亲不满的时候,就捶打母亲的后背。开始母亲感觉还能承受,但2013年10月某晚,小强对母亲的暴力升级,把母亲的头打出了血。事后小强也害怕了,母亲和他商量去心理咨询,他勉强同意了……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把人际间的大部分问题都归咎到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结。愈听话的孩子,愈可能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压迫得体无完肤,失去平衡。为了从内心的牢狱释放出来,有时表达的信息令人惨不忍睹。

母亲一直以照顾小强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对小强的成长寄予厚望。母亲表示婚姻失败后多次想离开,但是放心不下小强,小强的抚养权判给父亲,因为自己没有工作,没有抚养能力。每日在家中看到前夫的糟乱生活方式甚为不满。初中后小强的变化折腾得她精疲力竭,她经常对小强说:“你现在这个样子,我也无法外出工作,我又没钱,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如果你再这样下去,我就离开你,让你和你爸爸这样去过吧……”小强的回应有两种:摔东西、回骂。

小强的花销很大,不懂得节俭,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完全不管家里是否有钱。母亲总是说自己真的没钱了,但是小强不管,每次想要的东西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发脾气,对母亲又打又骂,直到母亲妥协,所以基本上每次最后都是以母亲的妥协画上句号……

见过一面后,小强妈妈的描述依然让我感到无法完全相信,这些行为会出自一个那么清秀腼腆的男孩?但可以确定的是:天下没有单一的父子关系或是母女关系。父母子、父母女,往往都是三个人的复杂组合,二重奏变成三重奏,故事的层次便大大改变。很多家庭治疗师都会提议家庭成员一同参加舞蹈训练,尤其是话不投机的家庭成员,也许在韵律中他们会发觉一切尽在不言中,只是身体的沟通并不一定比语言的沟通来得容易。

家庭的忠实守护者

心理学家奈吉在他的著作《看不见的忠心》里,有这样的描述:“一个孩子要长大,就是要回报父母养育之恩,作为偿还父母的一笔债。还债的方式有二,一是自己做个好父母,把父母养育之恩偿还到自己子女的身上;二是永远忠心,全部情怀放在父母的感情困扰中,做个常伴父母的孩子。”小强就是典型的后者。一年多前父母婚姻破裂,为“挽回”父母的婚姻,于是这个乖小孩一改昔日乖巧形象,刻意将自己塑造为顽劣的品牌,以此方式试图紧紧抓住父母。

为你所重视的人而改变自己,是一份最好的礼物。很少人明白,小强不是天生顽劣,他是无望无助的小孩,被困在父母的矛盾关系中,无法抽身。

满怀悲愤的母亲仍陷于自怜自闭的心态,无法处理孩子的情绪。儿子的心跳,原来是母亲的心跳;母亲的焦虑,原来是儿子的焦虑。访谈中小强母亲经常话语开头说的是小强,几分钟后就转到了对前夫的各种不满,以及对自己生活居无定所、前途迷茫的叹息。曾有一次在电话中我问小强妈妈:“如果小强各方面都非常好,你还会离婚后依然和前夫住一起吗?”她不假思索地立刻答道:“当然啦!要不我住哪儿啊?”这与她之前说的因小强的不乖而不放心,无奈留下的话语又自相矛盾。母亲情愫苦衷的信息让母子连心的小强接收到,并立刻重塑自己形象,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去帮助母亲。在此情况下,好像不停与父母作对的小强,其实像个守护天使,看守着父母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他不停地制造麻烦,让父母把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身上,父母不得不继续维持“一家三口”的外表状态。只是,小强自己的苦恼,有谁为之排解?看到这种情形,我知道要疗愈的是两颗破碎了的心。

牢固的家庭三人舞

这样的案例通常情况下是很难处理的,母亲对心理咨询的求助不过是形式而已,并不是真心求助。她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的只是一个“专家证明”,证明小强不正常,从而继续维持这样的家庭三人舞。小强费尽心机主导的这个家庭的舞蹈更是不能停步。

这个家庭不知道:妈妈需要的是爸爸这个伴儿。父母关系不调和,总是苦了自己的子女,尤其是苦了那个与母亲共为一体的儿子!有问题的分明是小强,要处理的却是他父母间的婚姻关系。

自从小强成为问题孩子以来,父母的吵架少了,父亲也很少动手打小强了,换成了单一的骂的形式。一家人在一个餐桌吃饭的时间增多了。父亲也开始尝试主动和小强交流,虽然多以失败告终(这是必然的,因为小强要坚定地维持三人舞步),但至少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变化了。家庭中只要吵架,一定是小强的主题,基本没有别的主题了。在这个家庭舞蹈中,小强已经起到了主导舞步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母亲还在不停地到处找心理医生,希望能拿到小强是精神病患者的证明,或者小强是网瘾患者的证明。虽然我一再明确告诉小强母亲,小强是个正常的孩子,但都无效。

母亲反复诉说对儿子的爱和担心,她的所作所为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爱的名义。但是,爱不是通行证,在爱与关怀的大前提下,什么伤害都可以发生。

前段时间和小强母亲通电话得知,当小强发脾气的时候,小强妈妈偷偷给他食物里加入了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这种药物的副作用很强,在使用剂量和服用方法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间断用药,对人体害处更大。我追问小强妈妈是怎么得知这个药物的,她说没有带小强去精神卫生中心看病,是从朋友处得知这个药的,就开始私自给小强使用,小强妈妈语气中显露出一副很专业的样子。听后我无比愤怒,我告诉她一个14岁的孩子在没有任何家族史和临床症状的前提下不能确定为精神分裂症,并且抗精神类药物对人体的危害太大了,但很显然她又是只字未进。通话结束后,我听筒中“嘟嘟”音持续了很久,我多么不想挂断电话,多么想使劲地把这一家拉回来,多么想帮助小强健康地成长,但剩下的只有我独自一人的叹息。2014年小强15岁了,除此变化外,小强的家庭三人舞依然在继续跳着,如果这样一直不停歇,多少年后,或许有一天我到精神卫生中心去研讨的时候,真的会看到小强,真心希望不会有那么一天。但是目前我能做的也只有等待,等待舞步的疏松、凌乱……

家庭塑造人。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神奇的魔幻工厂,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独一无二的产品,并且即使同一个魔幻工厂,所出的产品也不同,各具特色,不可复制。曾和一位教师谈起:一个班级中,前十名孩子和后十名孩子的区别在哪里?他们有同样的智商,在同样的学校上学,与同样的教师相处,为何成绩差别那么大?为何未来各自的人生发展相差甚远?其实答案只有一点,他们唯一的区别是:他们的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不同,或者说,家庭舞步不同,仅此而已!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宁夏路小学,青岛,266071)

编辑/丁尧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家庭治疗暴力行为
应用心理学专业家庭治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培智学生暴力行为及预防措施
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家庭治疗
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治疗方案执行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名校大学生自杀及暴力行为成因与防范对策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角色扮演”体验“人际沟通”
外婆的担忧
所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