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逃课研究述评

2020-12-16许晶晶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27期
关键词:大学生研究教师

许晶晶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1]然而,学生逃课却成为有效课堂教学最大的“拦路虎”。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要让本科生忙起来,让那些通宵打游戏、睡大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国外也普遍存在大学生逃课的类似问题。鉴于大学生逃课影响高校教与学的质量,因而引发了国内外研究者对此进行探索。

一 国内研究

(一)大学生逃课的定义

学界普遍接受的是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科关于逃课的定义: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周琦(2001)提出了隐性逃课的概念,指的是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讲,但实质则“行在而神不在”,从不听老师讲课,只顾自学其他知识(如英语,计算机等)[2]。邵士昌(2012)等人在周琦提出的定义的基础上做了扩充,指出学生上课时看闲书、聊天、玩手机、听音乐、甚至睡觉、发呆、想事情等等均属于隐性逃课的行为[3]。隐性逃课的提出丰富了逃课的概念,由此产生了广义的逃课和狭义的逃课,前者指的是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的总和,后者单指传统的逃课即显性逃课。具体到本研究,以广义的逃课行为作为述评对象。

(二)大学生逃课的现状

国内对大学生逃课现状的调查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主要从逃课发生率、逃课课型、院系类型、年级、性别等几方面对大学生逃课现状进行调查。

近十几年来,高校逃课率居高不下,陈刚2005 年调查的1995 名大学生逃课数据表明,有25.53%的人表示经常缺课,有78.85%有时缺课,仅3.62%的大学生表示从未缺课[4]。2012年,王志标组织了五个调查小组对河南大学学生的逃课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也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有逃课经历[5]。冉汇真与刘宗发2015 年对重庆四所高校抽取的2000 名学生的调查也发现大学生逃课现象十分普遍[6]。蔡红红等[7]2017 年对福建省三所高校的逃课现状的调查也与以上学者的调查结果相互印证。

大学生对专业课比较重视,对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很低,李介和王雄雄2006 年的调查显示专业课上逃课人数很少;公共课上有时或经常逃课者约占总人数的一半;选修课上有54.5%的学生经常逃课[8]。李会转2014 年研究表明,思政类公共基础课逃课率最高;其次是公共选修课和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专业课仅占很小的逃课比例[9]。姚利民等2015年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也高于公共基础课和政治理论课[10]。

大学生的逃课率根据学院的不同有所差异,这为各个学院加强学风建设提供了依据。王志标[11]的调查研究发现,各个学院都存在逃课现象,但逃课率不完全一致。王成德等[12]和孟范成与柯芳[13]的调查结果也显示逃课率在各院系之间存在差异。

李永乐和宫建霞2016 年基于756 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男生逃课的比率大于女生[14],这与郑新夷等[15]调查结果一致。从年级看,李介和王雄雄[16]的数据也显示,大学生逃课行为随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与李永乐等[17]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学生逃课率与就读年级呈正相关关系的调查结果相同。

(三)大学生逃课的影响因素

1.单因素主导的研究。陈应娣2013 年对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从众心理关系密切,而从众心理的形成一是来自群体压力,二是来自个体心理需求压力[18]。而云美厚和赵秋芳2016 年则认为大学教师在面对学生逃课问题的不作为,以及教师教学投入不足、课堂乏味无疑是助长学生显性和隐性逃课的催化剂[19]。冉汇真与刘宗发则采用《社会责任心量表》与大学生逃课进行相关检验,结果表明社会责任心较强的大学生往往会比较用心于课堂学习上,反之,社会责任心较弱的大学生会经常逃课[20]。

2.主客观双因素研究。此类类研究较为丰富,例如,张二庆2008 年对石家庄某两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逃课原因,从客观上看,工具化、务实化的社会环境、大学宽松自由的环境、单一的考试方式以及大学课程的设置不注重实用性,部分教师教学投入上明显不足等造成了学生逃课率高。从主观上讲,一是部分学生过于强调个人自由,不顾学校规章制度;二是因为缺乏明确的目标而生活涣散,开始逃课在宿舍睡觉、上网等等[21]。张守莉和宋卓2010 年的调查发现主观方面的原因是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缺乏喜好、愿意通过自修的方式学习、精力用到了考证和就业上、上网、睡觉、从众心理;客观原因是教师管理中缺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定、工资不与课堂教学质量挂钩、课堂教学只有数量的标准没有质的划分[22]。王莉和王娜2017 年对甘肃省十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归纳出大学生的逃课行为动因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类与学生个人自身有关,另一类与学习环境有关。显然,这也是从主客观两因素出发对学生逃课行为进行的分析[23]。

(四)大学生逃课的解决对策

对大学生逃课对策的研究多是理论性的探讨,涉及高校、教师、学生等方面,也存在小部分对某一项政策或措施的深入论证,但是缺乏论证这些政策或措施的可行性,导致相当一部分措施都存在于理论层面并没有付诸实践。

1.高校层面解决逃课的对策。李士萍和康晓辉2007 年在对大学生逃课问题进行研究时认为,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才是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的根本所在。为此,提出了高校要提高大学教师的魅力、实施个性化教育、完善考试制度、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建立“宽进严出”的淘汰机制等五方面的措施[24]。金崇芳2009 年认为高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学环境、完善教学检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对教学章程的执行力[25]。孟范成与柯芳也认为高校应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制度执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等方面应对大学生逃课问题[26]。

2.教师层面解决逃课的对策。刘艳芹2011 年提出要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深化为:第一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第二要通过进修、竞赛比赛、经验交流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第三对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时,要注重授课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科研和教学相结合[27]。云美厚和赵秋芳2016 年探究发现,遏制大学生逃课,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其一严格课堂管理是遏制显性逃课的基本保障,不仅仅体现在课前考勤(点名或签到等),还包括课堂纪律、秩序的维护;其二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28]。

3. 学生层面解决逃课的对策。陈刚通过研究发现,有22.20%大学生表示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相当不满意。因此,大学生自身有必要做心里调适,要积极进行自我探索,以寻找自我的方向、目标,并肯定自我在大学生活中的价值,改变在现实的大学生活中使用过多的投射、反向、合理化等自我防卫方式,进而对大学生的角色做积极的、正向的扮演[29]。王凤凤也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30]。

4.解决逃课的某一项具体的对策,但是这一类的研究比较缺乏。王长民2009 年提出创新课堂座位作为管理制度,将座位与考试成绩挂钩,促使学生主动往教室前面座,当学生将第一排至若干排都坐满时,就主动在座次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每一位学生的到课、听课状况就受到有效的约束。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授课教师鼓励学生有效就座;制定规定,约束学生就座行为;科学确定座次表;确定并宣布座次表。通过实施作为管理制度之后,学生按时到课的行为就得到了保障,并且匹配对上课玩手机、听MP3、看MP4 等行为的惩罚措施[31]。这种课堂座位管理制度对隐性逃课行为和显性逃课行为都有比较好的遏制作用。

二 国外研究

国外对于学生逃课问题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初是着眼于初等教育阶段,并未涉及高等教育。1992 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一书中仅用少量的篇幅提到了初等教育中学生逃课率低的问题,阐述了关于出勤和缺勤的概念。出现了一些针对学生缺勤的公共政策,包括在上课期间如有发现学生在外面闲逛者应有义务打电话向学校举报等。[32]

(一)大学生逃课现状

在国外,学生的逃课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研究者主要从逃课发生率、逃课课型、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等几方面对大学生逃课现状展开调查。戴维在1993 对美国三所大学的调查发现,学生的逃课率大约在40%[33]。马辛厄姆和赫林顿在2006年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逃课[34]。从逃课课型来看,戴维的调查发现与数学相关课程的逃课率比较高,而非数学相关课程逃课率明显要低;专业课程学生逃课率比普通课程要低,这与国内学者的调查结果相同;理论原理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的逃课率要低[35]。也有学者发现,讲座和专题报告的逃课率更高[36]。而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的不同也会造成大学生逃课率的差异,规模大的高校的逃课率也要高,规模小高校逃课率要低一些;规模大的班级与规模小的班级相比,逃课率要高[37]。

(二)大学生逃课的影响因素

国外对大学生逃课影响因素的探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多影响因素探究;另一类是对单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

1.多影响因素的探究。保尔等在2001 年对学生逃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们先采用访谈法让学生自由描述可能逃课的原因,然后从中选出相关性最显著的原因继而对35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逃课的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学生方面,其次是教师教学方面,再次是课程、成绩方面[38]。南茜在2005 年对芝加哥某大学医学院大一、大四的学生调查发现,课程与考试安排、课程内容、教师行为、学生、班级规模5 大因素对学生逃课有重要影响。课程与考试安排、课程内容、教师行为是影响逃课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学生方面的原因、班级规模对逃课的影响则较小[39]。兰丁等2015 年对欧洲某大学药剂学的学生调查发现,学生逃课率高的某门课一般是早上第一节课,也就是说课程时间的安排会对学生的到课情况产生影响。另外,选修课的逃课率与一些以科学和技术为主题的冗长的讲座的逃课率相似,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课程内容也影响学生的逃课率。除此之外,传统的考试方式和两次考试制度也为大学生逃课提供了“沃土”[40]。

2.单影响因素的探究。南茜在2005 年发现,即时测试、某些老师的态度和课间空闲时间的长短都是解释逃课变量最重要的因素,而这几方面均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有关[41]。也有研究认为全面的事先信息可能会减少学生到课的人数[42]。这一理论与欧洲[43]的一些研究一致,这些研究将逃课的重要百分比归因于学生组织的委员会,学校允许这些委员会可以在不上课的情况下查阅所有的笔记。此外,新技术被确定为导致学生逃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学生可以被允许在不需要出席课堂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取信息[44]。

(三)大学生逃课的解决对策

国外对大学生逃课“包罗万象”的对策研究并不多,更倾向于对某一项具体政策或措施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理论原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实施后可能产生的效果。国外逃课问题对策的研究主要有这几类。

首先是对出勤政策的研究,卡伦认为实施强制出行政策对学生逃课行为产生的影响很小,同样对学生学术成就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原因在于学生的逃课行为受学生内在动机(期望、价值、信念)的支配,单纯的强制性政策只是一个外部因素,只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出勤率[45]。多布金等在2010 年也对某大学3 个经济学专业的班级实施强制性出勤措施,对大约36%考试成绩在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实行强制出勤,但结果证实他们的考试成绩并没有出现让人所期待的提高,虽然这项政策使班级总体出勤率提高了10%[46]。

其次是教师考勤政策的研究,国内外都不乏从教师角度提出逃课对策的研究,因为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其对学生逃课的态度或所采取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逃课率。布鲁克等在2013 年进行了教师对到课学生奖励而对逃课学生严厉惩罚的教师考勤政策的研究,以此来探讨这项政策对学生出勤的影响。研究发现,奖励更能使学生积极到课而惩罚并没发减少学生逃课。显然,对大学生群体来说,惩罚会激起他们的逆反思维,从而导致更过激的行为。所以这就给教师考勤政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多使用鼓励性手段,避免使用惩罚手段[47]。

再次是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出勤管理系统的研究,利用新技术开发的出勤管理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而且节省了老师们用于考查学生整个学期出勤状况的时间和统计学生出勤情况过程中的诸多麻烦。皮雷瓦等利用RFID 技术设计一个系统自动跟踪学生的出勤状况,在课程结束时,系统将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详细的历史描述,表中的每一行都显示了每个班学生的出勤情况。整个模块完成后,缺勤将被汇总并显示在最后一行中。所有的这些数据都可以由管理员以报告的形式发送给每个学生确认其出勤情况,当然也可以作为教师考察学生的一项指标[48]。因此,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考勤系统的应用无疑也是应对学生逃课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大学生逃课与成绩的关系

国外对大学生逃课与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明显要多于国内。布勒肯和马尔科姆在2001 年通过对959 名学生出勤率与成绩之间关系的调查发现,出勤率与成绩相互影响,学生偶尔逃课后,在第一次考试成绩中表现很差,于是选择继续逃课,成绩越来越差,逃课越来越多,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49]。克雷德等在2010 年的研究也发现学生到课率与其特征和学习成绩相关[50]。对此持相反意见的是马丁和沃克,他们在2006 年通过调查认为,学生出勤对其学习及成绩没有多大影响[51]。

三 国内外大学生逃课研究的评析与展望

国内外对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并表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国外学者的一些研究为我国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借鉴也为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国内外对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研究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第一,国内对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原因缺乏深入分析。国内对逃课现状的调查要远多于国外,对现阶段学生逃课的状况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国外则侧重于对大学生逃课影响因素进行深层次的探究。逃课现状的调查固然不可或缺,但是更重要的是对逃课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为提出针对性的解决逃课问题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国内对大学生逃课问题解决对策缺乏可行性论证。国内多是“面面俱到”的对策研究,对某一项具体政策或措施的深入探究是少之又少,而国外更倾向于对某一项政策或措施的深入分析。据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者学者,基于逃课影响因素系统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且对提出的政策进行可行性论证。

第三,国内对大学生逃课与成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比较缺乏。逃课原因的分析、对策的提出最终都要回归到学生成绩的提高。对此,国内应该对大学生逃课与成绩的不同关系进行研究,明确高校学生逃课对成绩的影响,丰富相关理论并为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国内外研究方法都比较单一并且研究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国有关大学生逃课的研究多是实证研究,国外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大多是实证研究,都主要是以大样本的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而这种研究方法缺乏弹性,难以深入,较少辅以小样本的深入访谈法和更灵活真实的观察法。

第五,国内外样本代表性不足。国内外学者在进行调查时,碍于经费和地域的限制,往往选择某一地区的一所或者多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很明显,这无法形成全国性的系统的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另外,学校规模的大小、所处的地理位置闭塞程度、当地的文化氛围等因素也可能会造成逃课率上的差异。在实证研究中我们尤要注意对样本的选取,尽量进行全国范围内各种层次和类型高校的取样,使样本更具代表性。

猜你喜欢

大学生研究教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最美教师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教师如何说课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