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担当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

2020-12-16魏彤儒

关键词:团组织大学生学校

魏彤儒,廉 旭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1]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总书记再次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2]。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青年学生担当的重要性,随之,社会各界也逐渐提高了对于担当教育的重视。当前,学界关于大学生担当教育的研究较少,其中对于教育路径的探索多基于担当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大学生在担当方面存在的不足,缺乏对于大学生担当教育现状的整体把握,且实证研究不足。本文根据京津冀地区的调研数据,全面把握大学生担当教育现状,为探究具体且富有针对性的担当教育对策提供充分的现实基础。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为全面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担当教育状况,本研究以京津冀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调查。在问卷设计上,除了性别、年级、政治面貌等人口学变量外,还分别从个人、家庭、集体、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了解大学生的担当现状;从教育内容、方式、频次等多角度考察家庭、学校、群团组织、社会四方面的担当教育现状。

在抽样与问卷发放上,以京津冀地区高校中的38所为主要样本来源,其中涵盖“双一流”、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等不同层次,包括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艺术类等不同类型。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原则,共发放4 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 910份,有效率97.5%。抽样结果显示,样本的分布较合理,问卷填写较为客观真实,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大学生担当教育的现状。

问卷回收后,结合SPSS22.0和STATA1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此外,本次调研还辅助使用了个案访谈的方法补充搜集数据,访谈对象主要包括大学生、大学生家长、高校思政课教师、非思政课教师以及相关社会人员。

二、新时代大学生担当教育问题分析

1.家庭层面。主要表现为:

(1)重智轻德,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多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问题,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学业成绩,不重视道德教育,忽视担当意识培育。关于“父母在子女的成长中更重视什么”的问题,62.35%的父母更重视学习成绩,29.41%的父母重视兴趣爱好,仅有8.24%的父母重视价值观以及担当意识的培养。可以看出,在家庭教育中,极少数父母会着重培养孩子的担当意识,多数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可以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大量精力与金钱,想尽办法进名校请名师,却很少有家长愿意花费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忽视了其担当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难以形成对自我、家庭、集体以及社会的自觉担当。

(2)浮于形式,教育力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一部分家庭会进行担当教育,但教育力度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担当教育方式较单一。当大学生被问到“父母通常采取的担当教育方式”时,71.3%选择言传身教的方式;6.4%选择趣味性教育,父母通过游戏、娱乐等方式进行担当教育;10.61%选择实践教育,父母会组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活动实地体验担当精神;11.69%选择榜样教育,家长通过典型担当人物及其事迹进行担当教育。绝大多数家庭都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担当教育,虽然这符合家庭教育的特点,但没有充分考虑子女的实际需要以及时代的发展变化,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开展的担当教育较随机,偶发性较强,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频次,也没有明确具体的教育内容,担当教育计划性不强。在访谈中当被问及家庭担当教育多久开展一次以及具体的教育内容时,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时间不固定,具体内容也多是临时决定。

(3)各自为政,家庭教育与外界配合不足。家庭担当教育要想取得好成效,离不开与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然而家长访谈发现,在担当教育方面,家庭与学校、社会联系较少,家庭基本上是独立开展担当教育活动。一方面,家庭没有与学校加强联系与合作,不少家长把担当教育工作推给学校单方承担,除了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向学校主动了解孩子的担当情况及思想状况,更没有与学校共同监督、配合培养孩子良好的担当意识与行为习惯,没有充分利用学校的担当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家庭也没有充分挖掘社会中的担当教育资源,许多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参与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等社会活动的重要性,认为当前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影响学习的活动尽量少参与,从而导致家庭担当教育与社会教育相分离。总体上,家庭与学校和社会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影响了大学生担当教育的成效。

2.学校层面。主要表现为:

(1)担当教育的全员参与尚未完全实现。大学生担当教育应当在多主体共同作用下进行,仅仅依靠一些主要人员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在“学校一般由谁传递担当教育内容”的问题上,高达53.7%的大学生选择思政课教师、21.5%选择辅导员、14%选择专业课老师、10.8%选择行政管理人员。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主要由思政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担当教育,专业课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发挥作用较小。然而思政课教师作为担当教育的主体,也存在担当认知不足、自身理论水平有限、教学理念落后等问题。高校辅导员虽然与学生相处密切,但是辅导员的工作细碎且繁杂,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开展担当教育。其他任课教师几乎不重视担当教育的开展,多专注于自己教学内容的讲授。相关行政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凝聚力不强,多忙于自己份内的工作,督促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和规范,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没有协同配合完成大学生担当教育。

(2)担当教育的全过程覆盖尚未充分落实。目前学校的担当教育以思政课堂为主要依托,其他课程很少涉及担当教育内容。在“学校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责任和担当教育”问题中,选择思政课堂进行担当教育的大学生最多、占比84.7%,也有选择其他方式如社会实践(59.8%)、班会(60.4%)、专题教育(48%)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要的教育途径,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涉及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责任教育内容;“中国近代史纲要”从历史维度出发,通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使命担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将理论与现实充分结合,通过时事政治等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时代使命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性较强,相比而言涉及的担当教育内容不多。尽管五门思政课都有相关的担当内容,但内容仍不够突出、明确,且课程之间缺乏联系与配合,没有形成针对性较强的担当教育专题。并且,担当教育没有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各门专业课只是单一地讲授专业知识,担当教育内容未能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去,各学科之间没有形成担当教育合力。此外,学校担当教育多为理论教学,实践类教育较少且覆盖率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获得感不足。

(3)担当教育的多种资源尚未形成合力。学校担当教育要想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离不开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访谈发现,当前学校内部主要是依靠党建部门、思政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来进行担当教育,党建部门主要传达相关政策理论,统筹安排系列教育工作;思政部门主要承担理论讲授;学工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各部门之间虽然分工明确,但缺乏一定的沟通与联系,不能有效了解学生的担当现状以及各部门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担当教育的针对性不强。除了这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部门,其他部门缺乏与学生的联系交流,很少主动开展相关担当教育工作,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系统的担当教育育人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开展担当教育缺乏与校外相关组织的联系与配合,没有调动校外的担当教育资源,缺乏与家庭、群团组织、社会的深度合作。学校虽然会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但缺乏与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开展活动的教育意义不强,容易流于形式。

3.群团组织层面。主要表现为:

(1)教育开展频率低,实效性差。群团组织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承担起大学生担当教育的重要职责。然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群团组织开展担当教育的频率较低,37.18%的群团组织经常开展担当教育,46.54%偶尔开展,13.08%几乎没有开展,还有3.2%完全没有开展过担当教育。调查显示,多数群团组织已经意识到担当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展了相关活动,但是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仅有约1/3的群团组织经常开展担当教育,整体来说教育频率较低。群团组织担当教育的效果与教育频率紧密相关,在整体教育频率较低的情况下,群团组织担当教育的作用势必难以充分发挥,实效性没办法保证。

(2)教育方式与现实需求不匹配。群团组织的担当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关于“当前群团组织主要通过哪种方式开展担当教育”的问题,61.66%的大学生选择了理论教育法,25.1%选择实践锻炼法,10.14%选择榜样示范法,3.1%选择其他方法。通过调研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群团组织担当教育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理论教育进行。而在“群团组织教育方式的有效性”调查中发现,40.1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实践锻炼法接受度最高,32.74%认为榜样示范法最易接受,仅有25.2%的大学生认为理论教育法的接受度更好。显然,大学生对实践锻炼法和榜样示范法更加欢迎,接受度更高。这表明现有群团组织的担当教育方式与大学生青睐的方式不相匹配,有待进一步改善。

(3)话语风格与大学生喜好存在差异。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话语偏好呈现出新颖化、个性化的特点,与群团组织担当教育程式化的话语风格产生强烈冲突。个案访谈发现,多数大学生的话语风格或轻松活泼或幽默风趣或朴素自然,在他们看来群团组织通常的话语风格严肃而庄重,对他们的吸引力有限。一些群团组织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深入开展、统筹推进、全面落实等官话套话频繁出现的现象,给大学生留下了刻板的印象,与大学生个性化的话语方式完全相反。用群团组织程式化的话语风格开展担当教育,无法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更无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担当教育效果堪忧。

4.社会层面。主要体现在:

(1)不良社会风气消解了教育成效。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病。利益至上的大环境促使人们越来越趋向物质化的生活,更加希望自己的主体性能够凸显,个人利益得到最大化实现,这种趋利性很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影响,产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的思想观念,逐渐把甘于奉献、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等优秀品质抛之脑后。当被问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会怎么办”时,40.6%的大学生选择了国家利益至高无上,29.1%选择二者并重,11.9%选择个人利益至高无上,还有18.4%选择应该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虽然有40.6%的大学生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选择了国家利益,但我们应该看到选择二者并重和鼓励追求个人利益的人不在少数,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了个人利益至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的不良风气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大学生的责任感,对担当教育造成冲击。

(2)舆论引导不足增添了教育难度。社会舆论具有广泛性、引导性以及外在约束性等特点,蕴含着丰富的社会道德价值,精准的舆论引导对于担当教育有重要作用。文艺作品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体现,作品传播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空前发展,文艺作品也极大地繁荣,从现有的文艺作品统计来看,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明日之子、奔跑吧兄弟等相亲类、娱乐类、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占据很大比重,为了制造噱头,追求关注,节目泛娱乐化、泛低俗化,真正的教育意义不大,一夜成名、娱乐至上等坏风气使社会形成了一种浮躁的氛围。相比而言,一些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分析社会热门事件、培育责任担当、宣扬道德典型的节目过少。从个人访谈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大学生日常观看的节目以娱乐综艺为主,当问及原因时,他们大多表示这类节目较多,选择空间大,由此可以发现社会舆论对于担当教育的引导严重不足。

(3)教育方式单一,实践性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日常化、生活化,大学生对于教育方式的要求逐渐提高。访谈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最难以接受的教育方式即单纯的理论灌输,既晦涩难懂又枯燥乏味,死记硬背应付过考试后再无他用。最想要的教育方式是实践锻炼,75%的大学生希望能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学习不一样的知识,通过亲身体验不断增长见识。问卷调查显示,当前社会担当教育多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83%)进行相关理论、思想以及文化的宣传,在关键时间节点以及发生重大事件时,会进行榜样宣传,但以具体的社会人物、社会事件为教育依据,不确定因素较多,缺乏固定性和连续性。此外,社会具体的担当教育实践较少,仅占17%,几乎没有专题的担当教育实践活动,少数相关实践活动多蕴含在关爱留守儿童、绿色出行保护环境等活动中,针对性不强,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方式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三、新时代大学生担当教育的对策探究

1.巩固家庭基础作用,增强教育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鼓励广大家庭要“重言教、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家庭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

(1)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培育担当意识。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应与时俱进,把培养重心从强调智育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转变,其中责任担当作为时代新人的必备品质,相应的担当教育应引起家长重视。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唯分数”“唯学历”的错误思想,不仅要注重智育,更要加强德育。其次,家长应提高对子女开展担当教育的重视,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担当意识与行为习惯。第一,家长应教育孩子具备自我担当,提高自我担当认知,珍爱生命,合理规划人生,明确努力方向,同时要学会独立自主,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处理好相应的人际关系。第二,家长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家庭担当认知,教育孩子形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责任担当意识,同时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增强家庭认同感。此外,家长要鼓励子女积极参与学校、社会的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懂得集体荣誉、团队合作,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奉献和担当。

(2)优化教育策略,形成系统教育机制。家庭应加大对子女的担当教育力度,把担当教育落到实处。一方面,家长要不断丰富担当教育方式。首先家长要提升自身的担当教育理论水平,积累丰富的担当教育理论,学习优秀的担当教育经验,深入了解各种担当教育方式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高自身驾驭各种担当教育方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针对子女的特点与需求创新担当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家长在开展担当教育前,要制定详细的担当教育计划。首先,家长应与子女进行充分的探讨与交流,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教育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其次,家长应固定担当教育时间,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前提下,选取适宜的时间定期开展担当教育。再次,家长应与子女共同协商选择适宜的担当教育地点与内容,充分考虑子女的现实需要,同时注意选取恰当的时机,以保证担当教育的实效性。最后,家长应制定合理的担当教育评价与奖励机制。家长可以把每个阶段的担当教育开展情况进行量化,并对子女的担当表现进行评价,确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形成体系化的担当教育机制。

(3)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级联动。家庭担当教育的开展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与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目标。一方面,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担当意识,积极配合学校制定同向的担当教育目标。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机会积极与老师沟通孩子在学习、生活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以便及时充分地了解孩子的担当情况,共同解决孩子在担当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同时了解学校的教育管理情况,学习先进的担当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要与社会紧密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在社会宣传的基础上加强担当引导,同时鼓励子女积极参与义务支教、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接受担当教育。家庭教育通过与学校、社会的积极配合,形成担当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子女良好担当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2.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高校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大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开展担当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推进“三全”育人,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不断加强大学生担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全员参与,统筹主体责任。大学生的担当教育要使相关人员充分参与其中,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形成一个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参与、分工明确的群体,形成担当教育在人员组成方面的新合力,切实使校内外的一切教育者都成为大学生担当教育方面的领路人。首先,要坚持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通力合作,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走进大学生日常生活,发挥带头作用,让大学生深谙新时代青年学生责任担当的重要性。其次,充分发挥以思政课教师为代表的授课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牢牢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做大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同时要坚守师德,讲自律、敢担当,为大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再次,调动辅导员、班主任、机关党团工作人员积极性,让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的教师群体,在大学生担当教育中独当一面,利用各种机会发挥担当教育的主力军作用。与此同时,要发动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发挥其自身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把握时机对大学生展开担当教育。此外,还可以邀请家长、校友、社会优秀人士辅助学校开展担当教育,协调多方力量,共同配合,以取得更好的担当教育效果。

(2)全过程关注,适应发展要求。大学生的担当教育既不能一劳永逸,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把担当教育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要根据大学生这一阶段的成长规律和特点,设计有侧重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从而把担当教育的内容贯穿到大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首先,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要渠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五门课要根据各自的教学内容开展担当教育,同时各门课之间要相互联系、协同配合,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专业的特点和需求,结合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实际、生活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行分类、分层的针对性教育教学,提高担当教育效果。在强化思政课主渠道的同时,深度挖掘专业课以及其他课程的担当教育资源,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进行担当教育,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着重强调对学生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的培养,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课程富营养、有温度。其次,担当教育还应延伸至日常教育环节。要通过学生课余生活、文体活动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责任担当思想自然而然地体现在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

(3)全方位覆盖,把控多维层面。首先,营造全方位担当教育格局。在高校中承担大学生担当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党建部门、思政部门以及学生工作部门,但同样需要学校其他部门的通力配合,为担当教育工作铺路搭桥。其次,构筑“学校+家庭+群团组织+社会”的多元互动平台。支持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各级党政领导、家庭成员等共同参与担当教育工作,相互之间加强交流配合,形成多元互动的教育平台。同时,鼓励教育资源的互助共享,扩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活动。最后,建立多维立体的担当教育方式。高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针对学生日益多样的现实需求,逐步改进创新教育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管理、服务等多层面的教育氛围。结合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三大平台,实现高校担当教育工作的多维化发展。

3.增进群团组织补充作用,响应学生现实需求。群团组织作为联系青年学生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担当教育方面发挥着独特的补充作用。

(1)提高重视程度,明确组织规划。群团组织作为与大学生接触密切的组织,在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相关教育,十分必要。首先,群团组织要提高对于担当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将担当教育纳入工作体系,把大学生责任担当培养当作重要的工作目标,以此为导向开展实际工作。其次,增强主动性,积极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与大学生的全方位联系,了解大学生的担当现状以及相关需求,切实开展具体有效的教育活动,同时增加担当教育的开展频率,使群团组织的教育活动规律化、日常化,将大学生紧紧吸引在群团组织周围。此外群团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明确内部分工,将担当教育的各项工作责任到人,努力解决好群团组织“覆盖不全、创新活力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进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担当教育工作。

(2)改进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吸引力。形式多样、意义丰富的教育活动是群团组织增强自身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关于大学生担当教育方式,群团组织有待于进一步改善。首先要摒弃传统单纯理论灌输的方式,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增加互动式、体验式的教育活动,寻找更多更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方法。其次,担当教育方式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规律,面向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开展各具特色的担当教育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再次,要加强群团组织的阵地建设、设施建设,阵地是群团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基层群团组织建设的强有力保障,要确保教育活动有场所、有阵地。与此同时,各群团组织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发挥特色、突出亮点,创建独具特色的教育基地,进一步增强担当教育的吸引力。

(3)转变话语风格,满足现实需要。群团组织担当教育的话语风格影响着大学生对于担当教育的接受程度,进而影响到担当教育的现实成效。因此,群团组织要敢于突破,转变以往严肃古板的话语风格,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最大程度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一方面,群团组织的话语风格要贴近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大学生作为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善于关注和接受新鲜事物,群团组织要以此为切入点,多运用当下流行话语,通过语言的认同缩短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担当教育。另一方面,群团组织的话语风格要符合大学生的话语需求,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考虑他们的话语偏好以及个性化需求,在担当教育工作中减少官话套话的使用,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语言方面的认同来增进担当教育的实效。

4.落实社会保障作用,引领主流价值风向。社会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由社会多元主体提供的社会化教育,其显著特点在于施教主体的开放性,涉及社会文化组织、民间组织、各层次教育组织及政府相关部门等等。社会教育的方式多样,类型丰富,有一定的组织和机制,可以为大学生的担当教育提供重要的保障。

(1)净化社会风气,营造主流价值观引导的教育氛围。当前社会出现的不良风气,与大学生接受的教育产生强烈冲突,致使大学生的担当认知出现模糊状况。社会进行担当教育,首先要净化现有的社会风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大力倡导爱国、勇敢、奉献、团结等主流价值观念,宣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净化现有的不良社会风气,使大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其次,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发挥优秀文化的熏陶作用。对于中华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选择与时代相符的先进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担当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其熏陶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举行重要人物、重大节日纪念等活动开展担当教育以及担当精神培养,通过弘扬社会主旋律培育大学生的担当认同和担当意识。

(2)强化职责担当,创设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发挥社会舆论的约束和监督作用,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对强化大学生的担当认知、担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媒体要明确自身责任,强化职责担当,发挥正面引导作用,用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来引领舆论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同时对各种错误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坚决与错误舆论斗争到底。其次,要推动文艺作品创新,丰富社会传播内容,鼓励创作符合时代要求、蕴含教育深意的作品,同时增设一些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时事热点、培育责任担当、宣扬担当文化、道德典型等方面的节目,适当减少娱乐性节目,提升文艺作品的担当教育意义。最后,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选取有代表性的榜样对象,既可以是社会先进人物,也可以是老师、同学和家长,通过树立责任担当榜样,宣传其典型事迹,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同担当思想,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模仿和学习榜样的行为和做法,自觉落实担当行为。

(3)丰富教育方式,开展高频率具体化的实践活动。新时代开展担当教育,要突破以往理论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教育方式,通过微宣讲、微视频、动画解说等新形式增强担当教育的吸引力。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会实践已然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开展担当教育,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首先,完善实践教育设施建设。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是社会开展担当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担当教育场馆、基地等设施建设,为担当实践教育提供基本保障。其次,组织开展具体的担当教育专题实践。例如,“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政策科普宣讲”“义务支教”“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可以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并且,增加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的频率,逐渐使实践活动常规化、系统化,能进一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丰富担当认知,提高担当能力。

猜你喜欢

团组织大学生学校
新时代基层团组织工作的思考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探究通过基层团组织提升青工工作状态的方法
湘西北第一个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学校推介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