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格化管理研究
2020-12-16王众威
王 众 威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网格化管理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载体,因其具有鲜明的动态性、高效性和针对性等优势,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之中。网格化管理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以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为最终目标,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缩影。随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要实现立德树人和资政育人的目的,就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性,坚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因此,要解决好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主心骨,深入推进工作的系统化、常态化和生活化,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系和格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网格化管理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之成为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对于改进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格化管理的内涵
网格化管理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将辖区内的管理对象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以“格”为模块,以“网”为平台,整合和优化资源,形成高效便捷、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对于网格化管理的内涵,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界定:一是技术维度,即凭借现代信息技术,依托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区域资源与信息,形成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和高效便捷的综合管理系统。如:郑士源等人认为,网格化管理就是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和共享组织资源,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进而提高管理效率。[2]二是功能维度,即针对社会服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重点难题,其内在所具有的运转机制、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如:张大维指出,网格化管理是建构和谐城市的必由之路,具有四大功能优
势:管理资源整合化,管理水平更高效;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机制更便民;评价标准公开化,管理监督更透明;管理时空预警化,管理方式更主动。[3]三是特征维度,即网格化管理在运行和落实的过程中,其所具有和凸显的新颖独特的管理服务特点。如:孙建军等人指出,网格化管理这种“服务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具有行政理念民本化、行政范围有限化、行政职能服务化、行政准则法制化、服务主体多元化、行政决策民主化、行政执行透明化和行政资源整合化等八个方面的特征。[4]
综上所述,对于网格化管理的概念界定,单强调其技术维度,则会使其演变为一种僵化的、刚性的控制模式;只强调其功能维度,则会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具有“多元化服务功能”的管理机制;仅强调其特征维度,则会使其陷入静态化理论发展与动态化管理需求的矛盾之中。必须将技术维度、功能维度和特征维度有机结合,以充分实现网格化管理所独具的刚柔并济、协调联动、渠道畅通和运行有序的关键特色。因此,所谓网格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核心,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整合和调节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将辖区内的对象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对其实施动态、高效、全方位和“零距离”的管理,以服务人性化、管理精细化和运行有序化为目标,构建“横向到边”与“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以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具体说来:
第一,网格化管理是现代化、主动化、定量化和系统化的管理。网格化管理的现代化就是其凭借的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主动化就是其以事件为内容,将管理与服务处于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定量化就是其以基础数据为标准和依据进行统计分析;系统化就是其管理是协调联动、共建共享和统筹融合的过程。
第二,网格化管理是服务人性化、管理精细化和参与多元化的管理。网格化管理的服务人性化,就是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核心,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提升人的主体作用为重点;管理精细化就是以“格”为模块,以“网”为平台,构建起“横向到边”与“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使每一个对象始终处于全程管理之中;参与多元化就是在管理过程中整合和调节系统内外的人力、物力和载体等各种关系和资源,实现协调联动、结对共建。
将网格化管理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对社会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有机嫁接,也是新时代高校不断改进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因此,学生的管理必须纳入不同的网格中,且网格间应彼此联络通畅,无缝对接,以实现对学生的整体管理、动态管理和精细管理。[5]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施网格化管理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在信息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面临着如何从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向现代化、科学化转变,因此,将成熟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对于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化改革,构建精准化、组团式的思政教育格局,促进大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节点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教育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和联通性的工程,坚持以立德树人和资政育人为目标导向。要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就要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形成同向发力、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能够聚焦“整体格局”,通过优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思政教育工作系统内的各要素,营造统筹协调、合力育人的“大思政”良好氛围,是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节点。首先,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既能够抓住不同群体中的代表人物和重点人物这些“关键少数”,如领导干部、教师队伍、学生干部和党员骨干等,又能够充分调动和协调整个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将示范引领与话语权主体有机结合起来,以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广度,达到全员育人。其次,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能够聚焦关键环节,如课堂教学、机制创新和组织建设等,使大学生始终处于思政教育的圈层之中,以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度,达到全过程育人。最后,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能够深入关键领域,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搭建“互联网+”“智慧校园”等,实现育人的无缝对接,以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达到全方位育人。
2.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化改革
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要坚持因事而化事事是育人之材、因时而进时时是育人之机、因势而新处处是育人之所、因人而异人人是育人之师。[7]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施网格化管理,能够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为立德树人提供保障机制。第一,整合和优化资源,提高育人实效性。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能够改变传统的交叉式和重复性的工作,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盘活,将纷繁复杂的、僵化的工作流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实现由力不从心向得心应手的转变,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第二,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规范化。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是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创新举措,能够实现动态监测与管理,以即时性、价值性的信息反馈与调节,改变过去经验型、管教型的教育模式,实现由反馈不及时、处置程序不协调和处理不到位向及时化、规范化和精确化的转变。第三,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互动性。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不是定性、静止的工作,仍然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影响、相互反馈和相互互动的环节。教育者凭借互联网技术搭建的高效的信息化平台,能够与大学生进行坦诚不拘的交流与互动,使灌输式、呆板式的教育向互动式、引导式和渗透式转变,从而为高效思政教育工作架构和谐发展的机制。
3.构建精准化、组团式的思政教育格局
网格化管理模式是现代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表现形式。[8]大学生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就是要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由传统粗放型、分散式向现代精细化、集中化转变,形成精准滴灌、组团式的思政教育格局。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以“格”为模块,以“网”为平台,以“点”为基础,以“面”为统抓,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使学生始终处于教育与熏陶的圈层之中,实现了对全体学生教育的全覆盖和全辐射;同时,以模块中的“点”为切入点,能够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一时间控制事态,降低影响程度,从而增强对学生思政教育的精细化管理。另外,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也能够根据划分的特殊网格,整合相应资源,组建专项教育服务团队,对大学生进行组团式的思政教育。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作为一项集成化和系统化的体系,通过组织架构、信息化等手段,能有效地将教学资源、管理部门和外部环境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多方教育合力,以“多重组织、显隐结合、专兼并举”等组团式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多样化、立体化和动态化的教育,从而达到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明确、定位精准和协同发力。因此,依托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构建精准化、组团式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格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促进大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大学生思政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由“管理人”转为“培育人”,迈向从他律到他律与自律结合、最终实现自律的修德境界。[9]大学生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就是始终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各项投入工作也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大学生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作为一项极具互动性的教育工作,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和自我服务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根据自身实际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在搭建的网格化格局中寻求教育资源,从而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健康有序地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水平。同时,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所搭建的横纵交织、点面结合的全方位和全覆盖的育人格局,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力助推剂,从而使大学生在摆脱他律的作用后,始终保持一种惯性,不断在这种育人格局中自觉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从大学生素养发展规律来看,大学生的素养养成总是要经历认识、内化、深化和外化的过程,其中,认识和内化的过程能够在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中实现,为大学生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使其具备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而深化和外化则是在认识和内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在科学的认知和选择能力的基础上,才能促使大学生继续产生正确的行为和动机。因此,从本质上讲,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为促进大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提供了特殊的微观场域。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网格化管理的多维关系
大学生思政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理念,不断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 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10]因此,要基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网格化管理存在的理念的内在同一性、要素的同构性、过程的协作性、现实环境的契合性等多维关系,来建构大学生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体系。
1.理念的内在同一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思政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思政教育的主体,思政教育的起点在人,终点也在人。[12]在思政教育中,以人为核心,人作为“现实个人本位”的范式,是确立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逻辑起点、价值标准,它贯穿于思政教育系统的始终;而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人的进步,则是思政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对于思政教育而言,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学生,本质上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的多样性和全面的成长性,更加凸显了对“人”作为主体元素的观照。而网格化管理作为一项社会管理工作,其管理的重点要素和对象也是人,充分关注人性要素,按照人性的基本属性进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网格化管理面向辖区社区居民组织工作,把网格内群众作为服务主体,以其日常生活事件为管理内容,以满足他们对平安、健康和幸福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导向,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凸显了网格化管理的人本主义理念,把人看作管理工作的核心。因此,从本质上看,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网格化管理在理念上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即同以人为核心,坚持人本主义,以推动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
2.要素的同构性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网格化管理在要素上具有同构性,即空间场域的相似性、工作内容的相似性、实践主体的相似性和工作目标的相似性。首先,空间场域的相似性。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的场域是学校校园,具备划分网格单元的地理空间场域;而网格化管理活动的场域是社区区域,与学校校园拥有相似的空间场域。其次,工作内容的相似性。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就是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需求事项,对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梳理和解决;而网格化管理则是对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权益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这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具有相似性,即都以日常生活事件为导向。再次,实践主体的相似性。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主体主要包括学校党政干部、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社团组织等在内的工作队伍;而网格化管理在社区活动中的实践主体主要是基层党组织、物业公司和居民委员会等,这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主体有相似之处。最后,工作目标的相似性。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就是借助于学校的各种资源,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学生修身养性,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而网格化管理在社区活动中的目标是借助社区共有资源,收集和反映民意,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发展,这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都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网格化管理在要素上具有内在的同构性,为网格化管理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实施与运用提供了可能。
3.过程的协作性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网格化管理在实践的过程中具有同构性,即都具有过程的协作性。从整体性理论角度出发,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和运转过程,是各构成要素有序性分工、协同性合作、整合性创新的系统性过程。[13]大学生思政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庞杂的工程,需要有效整合包括主体、内容、动力、环境和保障等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与教育力量,通过“内网”与“外网”叠加的“整体性网络”,实现多主体、多因素的协调与整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保持系统内部与外部各要素的协调一致,才能使其处于一种良性运行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14]一旦思政教育的构成要素之间出现断裂和脱节,整个系统也将会出现运行的分散化和破碎化,最终将导致思政教育的目标性和价值性大打折扣。而对于网格化管理而言,作为一项社会管理工作,就必然决定了要统筹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多元要素相互协调和密切配合,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15]网格化管理更强调运行主体、运行动力、运行方式和运行环境等构成要素的整体协同,通过组分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等,实现治理目标的全面性。因此,从本质上来看,大学生思政教育就是一项特殊的社会管理方式,与网格化管理一样都强调实践过程的整体性与协同性,在多主体与多因素的综合性协作下,实现有序性分工、协同性合作,以达到集约化的协同发力的效果。
4.现实环境的契合性
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16]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网格化管理在现实环境上具有契合性,即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保障。网格化管理是在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要求下应运而生的新型管理方式,它通过收集辖区内的人、物和事等基础数据,依托统计分析平台、地理信息平台等数字化平台,进行智能汇总、分析和定位,通过大数据交换和海量信息资源共享对所有事件都实现了及时发现、迅速上报和立即处理,实现了“看得见的管得了”,打通了群众服务的“最后一里路”。因此,成熟完备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专业人才,为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实环境和技术保障。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务数据的网络化、学生党务系统的云平台和校园网络化平台等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早已初具规模,这些便利的条件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更加方便和快捷,教师易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对症下药。因此,完备的技术支撑和平台保障已经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网格化管理中有所具备,也成为二者的契合性之一,这些便利条件为网格化管理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实施和应用提供了天然土壤和实践基础,拥有现实环境的可能性。
四、大学生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的实施路径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项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可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提高其实效性。因此,基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网格化管理存在的多维内在关系,需要从思政教育主体网格化体系、时空网格化体系、载体网格化体系和环境网格化体系等四个维度进行建构。
1.建构思政教育主体网格化体系
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思政教育格局下,思政教育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政课教师和学工干部,学生会、社团、青马学员,甚至每一名学生都有成为思政教育者的可能性。[17]因此,建构思政教育主体网格化体系,就要发挥学校党委部门的主导作用、网格员的协调作用和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全员育人。一是要以学校党委为领导,建立健全各二级学院的联席会议制度,密切信息的沟通和事件的处理,形成学校党委与二级单位的协同格局。二是要发挥网格员的协调作用。网格员应由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等组成,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既要“为上而导”,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将思想引领与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又要“为下而督”,通过以理服人、以诚待人的工作方式,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真正成为搭建党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三是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由“三员三长”(学生党员、共青团员和学生会成员,年级长、班长和寝室长)为主体的学生队伍,充分发挥这些主体的先进模范作用,明确职责,收集和反馈学生思想动态情况,及时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将风险降到最小化。形成以党委部门为主导、网格员为纽带、大学生为节点的思政教育网络,能够及时实现信息的上行下效,进行指导、督促和协调,达到预防性、无缝隙的衔接与管控。
2.建构思政教育时空网格化体系
样品的粒度大小直接影响X射线在样品上的散射、吸收和激发,对不同粒度下压片的测定效果进行比对,发现粒度对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度均有较大的影响,粒度越大得到的信号越不稳定,测量结果越不准确。通过实验发现,当样品粒度小于0.090mm时,样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主元素Mo的测定结果趋于稳定(详见表3),Cu、S的测定结果趋势与Mo一致。本法通过将样品研磨至0.074mm以下,减少了样品的粒度效应影响。
建构思政教育时空网格化体系,就是要使思政教育的身影在大学生群体中无时无刻不存在,使大学生始终处于思政教育的圈层之中,达到全过程育人的目的。在建构思政教育时间网格化体系时,可以学期和学年为基本网格单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动态地制定科学的思政教育内容,如:大一学年主要是主修理论知识;大二学年在主修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选修课程,并计入学生学分之中;大三学年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寒暑假的社会调研等。在建构思政教育空间网格化体系时,可以建立学校事务板块、院系事务板块、年级事务板块、公寓事务板块,四大板块之间交错分布,上下层级分明,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效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覆盖。如:学校事务板块中通过学校职能部门的活动程序,创设民主、公平和友善的办公氛围,使学生于无形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和政治熏陶;院系事务板块中通过党委、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掌握大局,对学生进行常态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及时发现、疏导和处理突发情况;年级事务板块主要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通过定期召开年级会议,密切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搭建学院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公寓事务板块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组建以学生党员、学生会干部、寝室长为核心的模范代表和联络员,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整体宏观掌控和疏导,及时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3.建构思政教育载体网格化体系
思政教育载体能“实现思想教育目标、完成思想教育任务”,是“联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思想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18]建构思政教育载体网格化体系,要从其活动载体、传媒载体和网络载体等入手进行系统搭建,实现全方位育人。首先,要将大学思政课盘活起来。依托互联网技术,凭借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开设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完善课程学分与考评机制,利用监管预警机制,破解思政课出勤率和抬头率低的现状;强化师生互动交流,进行学生思想状况的动态采集与反馈,以此倒逼教学改革,扩宽教学思路。其次,要打造线下思政教育类实践活动。以共青团、学生会和社团等为网格点,打造宣传教育阵地,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积极开展校外参观、社区志愿活动和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实现实践活动的线上宣传和线下开展,实现前期准备工作的全覆盖,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后,要加强网络传播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推动传播手段向纵深发展。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19]随着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新空间,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的第一信息源,有必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要坚持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建设好移动传播平台,整合好各种媒介资源,打造融合产品,形成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的格局。这就要求学校利用好学生喜闻乐见的“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以及客户端)等,积极开设和建立相应的公众号和服务平台,打造如《学习强国》这样的学习平台,充分利用一个平台、两大终端,整合和优化信息内容,以此涵盖丰富的学习内容和资源,实现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
4.建构思政教育环境网格化体系
建构思政教育环境网格化体系,就是要营造网格化育人的良好氛围,达到以文化人,实现全环境育人。首先,构建显隐结合的校园文化环境。要根据教学、生活和课外活动等功能区进行区域划分,以设置各种橱窗、文化长廊、宣传标语等硬件设施为主,以打造报告演讲、文艺演出等软件环境为辅,形成软硬兼具、显隐结合的育人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修养,实现自我教育。其次,加强与外部力量的对接与合作。要实现跨网的内部互动与外部扩延,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密切校内外的资源共享、学生交换项目等,同时,积极将社会道德模范、先进个人请进校园,开展专题巡回讲座,扩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平台。最后,发挥优秀大学生的朋辈示范和引导作用。要积极开展文明之星、自强之星、学习之星和道德模范之星等的评选活动,发挥朋辈的榜样示范、情感激励和自我教育,通过宣传栏、微博等形式来进行宣传,并打造专属的朋辈交流的微信群、QQ群等,密切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带动大学生进行效仿,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校园氛围。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新特点、发生了新变化,要求思政教育也要因时而异、因事而化,创设符合学生实际和特点的思政教育体系。将网格化管理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之中,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统整工程,需要齐抓共管、协同发力,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格局,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