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与青年价值观的互动逻辑及现实启示

2020-12-16

关键词:建构价值观价值

王 迎 新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在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视觉文化的转向成为时代的一大文化景观,以图像、影像为主的视觉文化形态成为人们认知和把握世界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生活方式。青年是视觉文化忠实的生产、消费和传播者,视觉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可视性和虚拟现实的视觉快感为青年喜爱并深受其影响,视觉文化承载的精神内核、价值理念影响青年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成为建构青年价值观的力量。同时,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更是形塑和建构着视觉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关注视觉文化与青年价值观的相互影响及互动逻辑,是当前进行青年价值观建设无法回避和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视觉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实现

视觉文化是伴随消费社会发展态势而异军突起的,以图像为核心要素、通过视觉媒介传播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它彰显出图像在当前文化结构和社会生活中的优势地位。“世界被把握为图像是现代之本质”[1],“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视觉为人们看见和希望看见的事物的欲望提供了许多方便,视觉是我们的生活方式”[2]。这样的既成事实呈现在世人面前:“注意力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结构中迅速崛起的新生力量,视觉“奇观”日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通过图像来认知、审视、解释及改变世界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话语范式。视觉文化本质上更呈现为“一个在视觉符号的表征系统内展开的视觉表意实践,它蕴含了许多隐而不显的体制、行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正是通过这些视觉符号表征的复杂实践,一方面再生产出现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可以对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进行反思和批判”[3],因此,视觉文化便具有了意识形态功能。

视觉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积极的视觉文化意识形态功能表现为:其一,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渗透。视觉文化借助图像、声音信息生动制造出拟真世界,引

导人们“将社会现实认同为在它自己的影像中改铸全部现实的意识形态”[4],愉悦地接收和认同视觉文化形态传递的种种价值理念,进行软性的思想浸润和行为启发,潜移默化中完成着意识形态教化作用,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形象化传播的最好载体平台。其二,催生全新的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处于无处不在的视觉文化包围中,“注意力经济”充当了人们需求增长的推手工具,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年更注重物品的符号交换价值及其意义生产交往,这样以形象为基础的视觉文化不仅承担了展示功能,而且不断制造新形象和建构新象征意义,转换为大众的日常消费品,催生出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客观上也催生出了新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发展进步。消极的视觉文化意识形态功能集中表现在视觉文化作品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低俗庸俗媚俗“三俗”问题,广泛存在的炫富、崇富、拜金倾向,把理想生活等同于奢华生活,把成功等同于拥有豪宅+名车+美女等等。这样错误的价值理念严重误导着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利于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养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二、消极视觉文化消解青年主流价值观的多维图景

视觉文化作为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着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消极视觉文化蕴含着后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以及各种低俗庸俗媚俗的价值理念改变着青年的消费观念、生存状态,同时消解着青年对人生和世界的科学认识和正确看法。

1.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分化。数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消费社会的推波助澜使得视觉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展示精神领域、行为层面、器物层面的视觉消费更是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时尚形象、思想观念和实践行为。多样化视觉文化成功宰制了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协同了青年世代的认同标准和价值观念,呈现了青年们“个体在视觉文化的消费中被催眠”,催生了青年价值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正如里斯曼所描述的:“今天最需求的,既不是机器,也不是财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种个性。”[5]信息社会带来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便利已不被青年们推崇,更吸引他们的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的欲望和需求不断凸显强化,一有空闲便逃离现实生活去追寻“诗和远方”成为青年们休闲的主流。审美取向在短时间内就颠覆了传统观念和认同秩序,中性风格成为青年青睐的时尚。婚恋观念发生了嬗变,青年们用闪婚、裸婚破除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或用不婚、丁克挑战世俗“无后为大”规训。而价值观念的多元分化状态极易导致青年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滋生个人享乐主义情绪,从而怀疑社会主流价值观,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力量整合。

2.价值判断逐渐虚无简单。视觉文化本身是对人们现代日常生活的审美表达,属于一种后现代文化,它借助后现代主义“戏仿”“恶搞”“拼贴”“挪用”等修辞手法和视觉手段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解构及颠覆,对物品原有的意义进行消解和重新编码[6],恰好契合青年的兴趣、欲望、意向、情感等不稳定价值意识,引发其内心共鸣,使其更容易迎合和接纳呈现娱乐至上色彩强烈和日常审美感性直观的视觉冲击,甚至是不加仔细思考而简单直接认同视觉文化承载的价值理念,同化为其价值观的一部分。同时社会贫富差距分化、现实生活节奏加速、生存竞争压力增大的现实境遇加重了青年的无力感和消极态度。青年们一方面倾向于通过娱乐和消费来确证自我的主体性,用不同的文化产品标榜自己来刷取自我的存在感[7];另一方面又极力抗争进行自我解压、自我逃离,他们秉持“什么都可以”的佛系心态活在当下,专注于私人领域的感受体验,对内满足于个人生活中的种种“小确幸”,向外疏于问津社会的公共事务,没有兴趣去思考国家政治的宏大叙事和深思人生终极价值。追寻青年当前的网络媒体活动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无信仰、无主张的佛系青年文化实践活跃不断,视觉性的碎片化、娱乐化趋向导致青年们缺乏反思能力,造成其思维惰性和习惯心理,对社会主流价值观无法进行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只能以简单虚无的方式去应对,模糊了自身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3.价值选择转向世俗务实。在图像多样化的视觉时代里,商品经济、市场化观念已深深嵌入青年的思想中,时尚、前卫、娱乐成为青年们的群体意识,他们崇尚物质享受和多元选择,热衷于追捧名牌,他们在消费和享受视觉产品时兼具同质性,而明星观念和行为的导向作用更是催化了青年世俗的价值选择和生存追逐,他们人生焦点更多聚焦生活本真,更为关注与自身生活和利益相关的事件。“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理念被成长于新媒体时代的青年运用得游刃有余,网络直播的火爆是最为典型的“符号创造”。青年们借助直播个人秀、购物、游戏等日常生活状态等表征标榜与众不同,生产出新的意义,更有些青年为了现实需要和利益,不惜采取各种媚俗、猎奇、低趣味手段彰显对自身生存境遇的自嘲与迷思,来吸引粉丝赢得社会关注度而成为网络红人,暴露出部分青年在现实生活秩序中世俗化、物质化、拜金化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调查研究显示,青年择业考虑较多的是以下因素:一是注重自我发展;二是在意实惠和收入;三是多元化倾向明显,考虑人际关系、地理环境等。

三、青年价值观对视觉文化的孕育和构建

青年化是当下视觉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青年的文化选择成为影响视觉文化形态流变的重要因素。可以说,青年价值观念在形塑和建构着视觉文化形态。

1.青年价值认知催生视觉文化图谱。青年是视觉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主体,青年在文化实践中的主体性支撑他们逃离、抵抗、颠覆现实文化的规范约束,运用独特的话语系统创造与分享青年自身推崇的文化风格和形态。一方面,青年对外观形象具有先天感知和先锋审美,他们对时尚符号、表意风格有独特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8],善于创造各种各样的“符号”表征建构和实现个性风格。另一方面,视觉文化丰富多样的可视性和娱乐性契合了当代青年的认知习惯和经验图式,成为青年表达生活品位和价值追求、塑造审美愿望与情感诉求的最佳工具和载体。当前网络媒介空间的青年亚文化此起彼伏的活跃状态是最好的证明。比如,表情包亚文化的出现就是青年借助网络符号、表情图像在数字生存中张扬个性、表达情绪、彰显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观念进行沟通交流的文化实践形态。表情包亚文化实质是青年群体通过自嘲、黑色幽默等方式想象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路径,客观上又促成网络视觉文化多出一个分支。更为典型的沉迷于ACG世界的游戏迷、动漫迷、Cosplay、译客、拍客、极客、耽美等青年亚文化群体寄生于风格空间,制定准入标准,以风格化设置阻断游客深度进入,借助媒介技术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筑起壁垒,规避社会规范和主导文化的影响[9],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文化想象。实际上,这更是青年自身需求借助视觉文化“为我所用”的方式,采用视觉文化的叙事方式和风格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情感体验和感官刺激,缓冲来自现实社会和主导文化规范带来的压力,而这一过程中不仅生产出青年参与文化实践的主体意义,同时也催生了视觉文化朝着多样化图谱发展的趋势。

2.青年价值选择建构视觉文化形态。在海量视觉文化产品包围中,青年会依据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结构对各种视觉化产品进行筛选和价值解读,选择个性化符号“风格”表征和建构自身形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塑着视觉文化的存在状态。换句话说,青年价值观是他们选择视觉文化形态的内在评价标准系统。[10]青年的价值选择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因而青年裹挟着成长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进行视觉文化消费选择时客观上回溯了视觉文化形态的发展历程。历时态看来,每一代青年人都是携带文化发展印迹的价值观念进行文化选择的,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最受青年人喜爱的是流行音乐的现场演唱会和武侠电影,因此那个时期国内流行音乐和电影业迅速崛起,发展成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支柱;时下由于第三次科技浪潮的蓬勃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视觉文化成为社会文化发展核心和主导方向,青年们的关注转向了网络视觉文化,网络直播、拍客、晒秀等成为青年表达情绪的视觉文化新宠形态。共时态来看,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民族的青年因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他们热衷并关注的视觉文化产品也不同。同时青年价值观也分为积极和消极之分,持有积极的价值观关注和建构先进的、高雅的、进步的视觉文化,持有消极的价值观就会关注和建构落后的、低俗的、粗鄙的视觉文化。由此而来,视觉文化形态和表现内容良莠不齐,包罗万象,呈现出繁荣景观之象。

3.青年价值诉求引领视觉文化发展。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群体,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是社会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重要体现。青年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决定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同时引领着文化发展的方向,他们遵照个体喜好及价值观念审视、解读视觉文化,主动参与影响视觉文化的发展变化。[11]正如米尔佐夫说的那样:“视觉图像本身并不能够决定视觉文化,人们对于视觉图像或视觉存在的当下偏好才是塑造视觉文化的关键因素。”[12]在此意义上,青年以价值诉求、行为实践塑造着视觉文化的发展态势和结构特征,引领着视觉文化的发展方向。

青年们能引领视觉文化发展有两大驱动因素:首先,促进视觉文化发展趋势符合“为我所用”的需求。视觉文化青睐青年群体,将青年群体的诉求推波助澜地表现得淋漓尽致,青年从视觉文化那里撷取各种信息,用来学习、休闲、娱乐、社交,同时抒发感想、宣泄情绪,他们借助视觉文化重塑了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其次,力图标明青年自身的文化位置,与社会前沿文化密切联系。青年作为社会结构中的成长群体,可供使用的社会财富和资源份额低,面对社会贫富分化现实,青年极具竞争意愿,他们富于开拓进取,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借此释放个性、彰显自我。青年亚文化的多种风格呈现即是青年积极地通过媒介文本采用一切为我所用的符号、图像建构专属于自己的文化意义,来表明在多元社会文化中青年群体的一席之地。

四、视觉文化与青年价值观互动逻辑的现实启示

面对视觉文化的现实环境和生活场景,我们要看清青年价值观的呈现状态,正确把握青年价值观与视觉文化之间的互动逻辑关系,发挥视觉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建构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青年价值观的根脉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共同价值遵循,它以其鲜明的价值立场与高度的实践自觉,贯穿于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和个人成长的始终[13],成为人们的精神诉求和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木必有本,而后强大”,青年成长为栋梁之材需要思想根脉来支撑,需要汲取“精神之钙”来滋养。面对视觉文化无处不在的现实环境,引导青年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正本清源,全方位、深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青年理性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提出“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的思路,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合力。[14]明确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主导地位已成为我们的价值共识,必须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价值观教育并真正落实到社会领域的每个细节。要积极倡导优秀的家庭家风教育,通过家庭开始潜移默化的个体品德熏陶;重视学校理论教育的积极引导,通过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运用新媒体网络慕课、微媒体宣传、融媒体组织活动等多种模式立体协同强化青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认知;引导青年以志愿者身份参加社会实践,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果,引导青年从情感上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引导青年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激励青年自主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同时关注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和文化倾向,对青年亚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点给予高度关注和认可,使青年在接受视觉文化的同时自觉过滤和撇清“反理性”、“不稳定性”和“虚无主义”倾向、理想和信仰缺失等不良价值理念[15],帮助青年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筑牢青年价值观形成的根脉力。

2.重视视觉文化育人,提升其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凝聚力和作用力。青年价值观的养成需要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理论引导和建构,传统理论灌输塑造青年价值观的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为减弱,需要拓展新方式来推进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以视觉文化化人是最佳选择。视觉文化育人就是将主流价值观念等文本形式寓于直观动感形象的声音、图像、影像场景而进行个性化生产、可视化呈现,契合当前青年“有图才有真相”认知逻辑,引导建构青年价值认知和选择。

允许和鼓励视觉文化扩大发展,充分发挥视觉文化的化人力量。这里要突出强调两点:一是国家文化产业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视觉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管理规范,避免视觉文化市场畸形发展和混乱无序的现状;二是提升视觉文化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媒介素养,坚守职业道德,不被资本市场绑架,严防低俗、粗俗、媚俗及恶劣不良的视觉文化产品的精神污染,真正发挥视觉文化的化人作用。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视觉转化,以感性形象的方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渗透,积极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事件、理论观点和现实问题,尤其是要把新时期社会所推崇和倡导的价值要求与道德规范融入视觉文化载体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创新理论以潮味十足、新鲜有趣和大众日常生活色彩走向青年,走进青年的精神世界,走进青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从而真正发挥文化化人的作用力。

同时要培养和提升青年的视觉素养。视觉素养是指“能阅读图像,并且像写作一样剖析它们,将其大声朗读出来,对其解码与翻译”[16]。培养青年视觉文化素养,就是要让他们具有相应的图像操作理论和实践运作能力,具备自己的视觉主体性和理性,学会辨别其中的意识形态企图,不贪图视觉的新鲜刺激,不被图像左右自己的想法,能够自主理性地解读视觉文化作品中的真正蕴义。

3.多措并举防范消极效应,增进视觉文化与青年价值观互动力。视觉文化与青年价值观之间客观存在的互动是无法消除的,而且是一事两面的,既存在积极方面,也产生消极效果。为防止或减弱视觉文化与青年价值观“互动共退”的消极效应,需要多措并举防范,并增进视觉文化与正确价值观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二者“互动共进”。首先,健全完善视觉文化图像生产和传播法律规范,建立由上到下全覆盖的监管体系。严格审核和控制低级、媚俗和消极图像面市,运用法律的无形约束达成强烈的自律,做到依法管理、依法治理,引导视觉文化健康发展方向,扶持和培养三观正、责任意识强的网络“意见领袖”,传播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为青年成长提供良好文化环境。其次,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完善媒体组织自律机制。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的作用,借助政府部门“他律”规范网络运营商的社会责任,强化视觉文化从业者的“自律”意识。最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全员参与并行动起来,净化传播环境,保障视觉文化产品质量,积极引导科学视觉文化在塑造青年价值观中起促进作用。同时,真正关注青年群体的个体需求、生存要求和价值诉求,帮助青年正确表达价值诉求和宣泄夙愿,使他们能更好地创造、使用和引领视觉文化。

综上,日益丰富的视觉文化已成为青年价值观教育不可回避的文化场,它与青年价值观之间逻辑互动和相互影响,需要我们加强理论探讨和研究,正视视觉文化传播价值和积极作用,矫正视觉文化对青年的负面效应,扬长避短地发挥视觉文化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作用和工具优势,引导青年更好地学习、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理性地成人成才。

猜你喜欢

建构价值观价值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