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0-12-14金鑫
金鑫
摘要: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合理的利用小学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目前所需要考虑的。在具体的教学中,通常会存在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希望对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分层教学;实践教育
前言:在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小学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教学安排不仅要符合教学标准的具体要求,还要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吸收所学知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性以及思维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普遍实行大班教学
目前,在我国很多小学学校中,教师以及教学设备短缺的情况比较常见,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学校通常都会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通常情况下,一个教师带几十个学生,每节课设置为40分钟,如此有限的时间要求几十名学生吸收课堂教学知识,无疑是天方夜谭。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多教师都无暇去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不能实现很好的学习。
(二)学生层次不一,学习情况有很大差别
在每一个班级中,基本上会涵盖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的时候会给部分学生灌输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因此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会相对扎实一些。除此之外,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也存在很大的不同。通常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显得比较轻松,而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则无法很好的跟上学习进度,长此以往,成绩差异就会产生。
(三)教师无法很好的把控教学进度
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升学压力在逐步的上升,很多学生在学习完课内知识之后,还会参加一些课外补习和知识竞赛等。这也是学生之间拉开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这样的差距也使得教师无法很好的把握教学进度。很多教师还是采取保守的教学模式,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很少有教师会依据自己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定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1]。
二、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一)重视沟通,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充分的对学生的具体情況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还可以采取随堂检测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成绩落后和成绩突出的学生属于特殊群体,要进行格外重视。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将学生具体的划分为三个层次,具体如下:a层次的学生为成绩优异的学生;b层次的学生为普通学生;c层次的学生为成绩落后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学生层次定位,更好的教授学生数学知识。比如:在具体讲授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后,可以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下沟通,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程度,然后针对沟通结果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
(二)制定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同时,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案。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帮助不同的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比如:在具体讲授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的之前,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理解能力不足的学生而言,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将掌握基本的方程式概念作为基础学习目标;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在基础概念掌握的基础上,还应该掌握部分复杂的运算等;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来说,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寻找一些难度系数高的题目,帮助他们进行提高和加深理解。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2]。
(三)增加分层评价环节,对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把控
分层教学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增加学生分层评价的环节,以此来明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分层教学。比如:在讲授完一元一次方程部分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与一元一次方程式有关的考试试题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一张试卷中要设置百分之七十的方程式基础概念题;百分之二十的拔高题以及百分之十的思维拓展题。然后利用随堂检测的形式进行考察,将考察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试题测试来检测不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结语: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大班教学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教学需求,需要我们进行改变,教师要切实落实分层教学的理念,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春慧.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究[J]. 新课程(小学), 2017,78(5):45-46.
[2]赵静. 基于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的实践研究[J]. 新课程(下), 2017,12(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