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强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教育研究
2020-12-14雷冬海杨洋
雷冬海 杨洋
摘要:增强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作为一项党的基础性工程,是新时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应合理分析国内外形势带来的多重影响,正确认识大学生党员身份的特殊性,从多方面多维度探寻科学有效的措施,逐步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高校党组织
2016年,党中央首次公开提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作为“四个意识”的首位,政治意识居于统领性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优秀青年的代表,大学生党员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党组织应提高对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培养对党绝对忠诚的时代新人。
一、增强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的重要性
1.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伟大的自我革命。增强党员“政治意识”作为全面全严治党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开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政治最根本就是要讲党性,在思想政治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讲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员“政治意识”已经成为贯穿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条主线,充实着党政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党员是未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党组织肩负着宣传党中央政治理论的重要责任,应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将增强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推进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引领工作。
2.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国家安全属于国家安全利益体系的范畴,牵动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再度泛滥,一些国家通过文化交流、文化渗透等方式,宣扬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使青年一代价值观受到冲击,容易出现政治立场不坚定、缺乏宗旨意识、欠缺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对维护我国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党必须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弘扬主旋律。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大学生党员辨别是非曲直、树立良好的“政治意识”既是高校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历史也反复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同时对党的建设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开辟了新路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合党心、顺民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积极培育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引导其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中,是加快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社会繁荣发展、推动国家政治进步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增强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面临的问题
1.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
除对外开放弊端引起的外部环境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扰乱外,国内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水平大幅提高,但随着各种经济观念的碰撞,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和弊端也日益显露,其中的消极因素诸如:趋利性和不当的竞争性,容易削弱集体主义观念、艰苦奋斗精神,诱发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经济领域的行为不断影响到思想意识领域,这对于正处价值观塑造期、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党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给增强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了难度。
2.大学生党员身份的特殊性
大学生党员具有多重的社会角色。在学校里,作为普通大学生,其首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能力素质,其中具有能力的学生又会充当学生干部的角色来协助老师管理工作;在家庭中,作为家庭成员的他们,需要维护家庭和睦,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发展;在社会上,面对普通群众时,他们身为中共党员,积极宣传贯彻党的决定,为广大群众树立榜样。但由于大学生的学习多局限在课堂上,社会资历较浅,缺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实践能力,造成政治参与度不高,政治素质弱化等问题。新时代,面对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冲击,特别是网络上不当的政治言论,部分大学生不能做到正确分析并加以甄别。有的大学生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时间较短,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理解不深,出现政治意识淡薄,政治信念不坚定,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甚至趋向政治冷漠,对于身边发生的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行为漠不关心。
3.部分高校党组织对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力度不足
新時代,吸收和培育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来高校党建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部分高校党组织也存在忽略学生党员发展的规律性及特殊性,没有充分发挥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监督教育作用,出现对大学生入党前动机掌握不全,入党时政治教育不深,入党后监督管理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入党前,个别高校党组织对大学生考察不到位,政治审查流于形式,使得个别入党动机不纯的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入党时,开展深刻的政治理论教育不足,且缺少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入党后,对党员的统一管理与继续教育,缺乏经常性的思想工作,不能及时追踪党员思想动态,导致部分“政治意识”弱化的大学生党员未及时进行自我教育、消除消极思想,难以保持政治清醒。
三、增强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的对策
1.强化党员主体意识,提升政治认同感
面对国外意识形态的冲击以及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党组织既要打好“防御战”,也要打好“主动仗”。一方面,重视强化党员主体意识,增强身份认同,使大学生党员明确自己在党组织及组织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执行权利,积极履行义务。并在培育党员的过程中,切实关注党员政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宗旨,具有鲜明的利他性。这决定了共产党员想事情、做事情都带着利他的烙印。大学生党员要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克服利己欲望,激发利他潜能,自觉肩负起时代重任,增强自身责任感、使命感,为党员身份增光添彩。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感,主要是增强其对党的理论、党的事业的认同。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坚定共产主义的必然性等概念结合起来,加以灌输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独特优势,切实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认同感。
2.完善高校育人机制,开展特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正确认识大学生党员身份特殊性、开展特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增强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的前提,也是高校完善育人机制的有力举措之一。大学生党员既作为群体而存在,又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因此,高校既要把握大学生党员普遍的共性,全面深化政治教育;又要注重分析党员个体的差异性,按照个人情况精准施教,例如:对一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背景、家庭困难的学生党员给予帮助并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将共性的要求与个性的需求有机融合,提升党员教育管理实效性,促进党员与党组织的同频共振发展。同时,高校应将增强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明確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的内在一致性,发挥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围绕党的新理论、新政策,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定期开展特殊性的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3.规范党支部建设,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日常管理
高校党组织应规范党支部建设,提升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入党前,对入党积极分子充分考察并掌握其入党动机。对于入党动机端正的大学生进行强化教育;对于个别入党动机不纯的大学生,防止投机分子混入党内。在入党时,抓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走实坐深,推动政治教育常态化。加深大学生党员对政治理论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认识,培育他们“心中有党、心中向党”的信仰,补足精神之“钙”。在入党后,不放松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与继续教育。一方面,加强党组织内部建设,努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坚持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及时与党员沟通思想,增强归属感。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支部特色的专题党课,使大学生党员直接参与到支部党建工作中,在组织生活中深化思想认识。另一方面,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带领党员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监督其履行党员义务。高校党组织可以结合志愿服务、基层调研等形式使党内生活焕发生机与活力。大学生党员能够在发挥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提升作为大学生的幸福感和作为党员的归属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政治意识”,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作者简介:
雷冬海(1969-09),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研究。
杨洋(1996-06),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课题:新时代增强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 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2019GXDJ-YB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