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城乡要素流动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当代价值

2020-12-14何亭葶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马克思主义

【摘要】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是当前中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城乡要素流动的思想,发现两者都认为城乡要素流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要素流动必然带动城乡分离,但在城乡要素流动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上存在分歧。结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吸取两种城乡要素流动思想的有益成分,提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投入和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从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城乡要素流动;城乡融合;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中国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是必要前提。当前城乡要素流动主要是单向流动,城市的各种资源要素难以流向乡村以及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者的户籍、就业等问题成为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分析和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于城乡要素流动的思想观点,结合中国当前经济现状,吸取这两种思想的有益成分,发挥其当代价值,促进中国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城乡融合发展。

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城乡要素流动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城乡要素流动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中。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城市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技术进步和分工深化提高了农业产出,为城乡分离做好了准备。15世纪末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大量失去土地的劳动者被迫进入城市谋取生存机会,加剧了城乡分离。同时,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制度上巩固了城乡分离的现状,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大工业生产使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被迫进入城市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城乡分离加速了城市工业化发展。流入城市的各种乡村生产要素给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做好了准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城乡分离,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乡村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都流向城市后,处于弱势地位的乡村也就更加封闭落后。而流人城市的劳动者的境遇并没有变好,管理制度的落后和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许多社会问题,这在恩格斯的《英国无产阶级现状》中都有详细的描写。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工业化发展,但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的产业后备军,导致社会生产的无计划性,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认为城乡关系最终是实现城乡融合。马克思指出,实现城乡融合需要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废除私有制。也就是说,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才能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最终目的,即缩小贫富差距,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2 西方经济学城乡要素流动思想

西方经济学城乡要素流动思想主要蕴含在二元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和区域网络模型中。

二元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先城后乡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研究,Lewis提出二元结构理论,他认为,将农村的优势资源和剩余要素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了的城市又会带动农村的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因此应根据区位优势或比较优势把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产业培育成增长极。在二元结构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中,由于政府政策首先偏向发展城市经济,期望通过发达的城市逐渐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但现实是农村地区的生产要素被转移到城市地区培育增长极,使农村的发展基础丧失。

区域网络模型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道格拉斯(Douglas)认为,可以通过一系列“要素流”的互动来发展城乡经济。他将这些“要素流”主要划分为人口、生产、商品、资金和信息五个方面,城乡之间“要素流”的互动使城市和乡村得以平衡发展。据此,他提出区域网络模型,认为一个区域内部各地區的发展必须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同时要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区域的全面发展。此外,该理论还重视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3 两种城乡要素流动思想的比较

3.1 相通之处

3.1.1城乡要素流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城乡要素流动导致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聚集加速了城市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英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来自殖民地的大量产业后备军。这表明城乡要素流动是资本主义工业崛起的基础条件。西方经济学城乡要素流动理论认为城乡要素流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二元结构理论和增长极理论都认为将农村的优势资源和剩余要素转移到城市,不断推动创新活动的产生,科技创新又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3.1.2 城乡要素流动会带动城市与乡村分离。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农村的各种资源要素自愿或被迫流向城市,结果是城市集中劳动力、资金等各种资源要素和社会需求,而乡村则是愈加孤立和分散。根据市场效益原则,经济落后的乡村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也更为低廉,这进一步遏制了乡村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城乡要素流动思想也认为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城乡分离。二元结构理论和增长极理论都表明城市的发展是通过牺牲乡村的发展基础即各种资源要素来实现的。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不均衡、收益的巨大差距都刺激乡村的要素不断流人城市,使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2 观点分歧

3.2.1 城乡要素流动问题的产生原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城乡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城乡分离中存在的要素流动问题源于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乡村的农业生产缺乏先进技术的引入,生 产力难以提高,使资金、劳动者等要素由于城市的高收益纷纷流入城市。马克思还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从制度上进一步巩固了城乡分离的现状。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使农民被赶入城市充当产业后备军,成为彻底的无产阶级。西方经济学城乡要素流动思想认为城乡要素单向流动是城市损害乡村发展基础的结果。增长极理论认为作为增长极的城市地区不断吸收来自乡村的资源要素供给,而这些资源要素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样也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所以,城市的发展是建立在牺牲边缘区发展的代价之上的。这必然造成城乡要素单向流动,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3.2.2 城乡要素流动问题的解决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城乡要素流动问题的解决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废除私有制。只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才能提高乡村的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的利润率,吸引城市的要素流入乡村。由于私有制的逐利性,社会生产的无计划性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发展公有制,实现社会生产的有计划性和合理性,进而实现共建共享共治。在西方经济学中,道格拉斯提出区域网络模型,认为城乡之间可以通过一系列要素流的互动来发展城乡经济,强调区域发展应建立在内部各地区的相对优势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该地区的全面发展。此外,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也有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4 两种城乡要素流动思想的当代价值

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国的城乡发展不能仿照西方国家的自然发展模式,需要政府带头自上而下改革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畅通等问题。为此借鉴吸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城乡要素流动思想的有益成分,提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投入和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来实现中国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

4.1 体制机制改革

两种关于城乡要素流动的思想都认为城市分离是历史趋势,并且要素聚集促进地区发展,因此,对于乡村劳动力要素流入城市引发的户籍、就业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需要政府及时改革相应的体制机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破除阻碍要素流向乡村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乡村振兴。

在户籍制度方面,其改革方向应是将户口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社会权益分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状况,以市场而不是以身份来配置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公治;在就业制度方面,其改革方向应是建设规范的有合同保障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外地劳动者的收入保障问题和企业用工难问题,通过合同契约和信用记录保障异地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在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方面,当前改革目标应是推进金融创新,开发新的适合农业生产的保险和信贷产品,构建多元化乡村金融体系,允许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为乡村经济发展给予资金支持。

4.2 加强科技投入和开展现代远程教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城乡要素流动的思想提出解决城乡要素流动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生产力,要想提高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在农业生产方面,由政府与当地高校牵头,将新型农业种植技术引入农村;在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旅游方面,农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驻入电商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产品推广。在培养农村人才方面,可以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对当地农民展开相关知识技能培訓,同时也需相应的农技人员辅导解疑。

4.3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道格拉斯的区域网络模型,解决城乡要素流动问题可以通过一系列最终导向城乡之间要素流的互动来发展城乡经济。由此,可以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巩固城乡之间要素流良性循环。根据各地区的区位优势或比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搭建产业链,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离不开政府的牵线搭桥和引导作用,需要政府选择相应的龙头企业,联合农民合作社,聚集个体农户,实现产加服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景普秋,解阁阁,城乡互动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高等 财经教育研究,2015,18 (02):50-6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周志山.从分离与对立到统筹与融合—一马克思的城乡观及其现实意义[J].哲学研究,2007( 10):10-16.

[作者简介]何亭葶(1997-),女,四川巴中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城乡关系视域下撤村并居社区的融合性治理
关于乡村振兴几个核心问题的判断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