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2020-12-14马志雄

考试周刊 2020年92期
关键词:童话教学现状小学语文

摘 要:童话作为少年儿童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童话教学,理应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农村小学语文的童话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如童话教学过程中吸引儿童的元素不足、重理性认知轻感性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出童话对儿童成长的价值,另外很多孩子童话方面的课外阅读量也明显不够,究其原因,与教师的童话理论知识及素养偏弱、对儿童童话欣赏能力的认知欠缺、对童话教学的认知不准确及未能正确意识到童话课外阅读的意义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原因;农村

童话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人文内涵使其成为拥有自身特色的文学形式,加之其与儿童精神需求的契合,如快乐、幻想、游戏等,对于解放和发展儿童、陶冶儿童心灵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正因如此,童话几乎伴随着每个个体成长发展的幼年时段,并发挥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部分针对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时明确指出,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从中也可以看出童话在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重要地位,事实上,各个版本的教材在小学低中段都安排了一定篇幅的童话作品。但令人遗憾的是,笔者发现在本地区很多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课堂中,却找不到童话教学所應该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感受,往往沦为与其他文体相似的教学状态,即学习生字词——段落认读——分析通篇——得出道理,童话教学失去了其价值和魅力,也造成了很多原本对童话抱有浓厚兴趣的孩子逐渐地不再阅读,大人却认为是其成熟的表现。鉴于此,文章中笔者主要就农村小学的童话教学现状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思考,并剖析了其中的原因,以期有助于后期针对性地予以调整和改善。具体分析如下。

一、 农村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分析

(一)童话教学缺乏吸引儿童的元素

童话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应该具有浓烈的童话精神,如自由自在、唯美浪漫、充满童趣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孩子们在童话教学中能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着各种奇思妙想的问答,大胆自然的游戏,或表演或模仿,换言之,以符合孩子天性的方式去聆听、感受和学习一个个美妙的童话故事,或喜或泣、或悲或怒,自然地宣泄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在很多农村小学的童话教学中,我们很难感受到这种充满灵动的氛围,有的更多是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本、得出某种寓意或道理的刻板教学,即使个别学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教师也未能及时地予以捕捉并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侧重的是课堂整齐划一的秩序,而不是自由地表达或者是通过轻松的游戏方式进行教学,如角色扮演、模仿等方式,久而久之,孩子们心中对童话教学原本怀有的美好情愫和期待也逐渐地减弱甚至消失,必然会影响童话教学所本该有的价值。

(二)重理性认知轻感性教育

童话教育意义的实现应该主要是通过对童话故事的或阅读或聆听,再辅之以插图或音视频等形式,让孩子们逐步地感受到故事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唤醒孩子们心中对真善美的向往,即侧重于主动感性的情感体验,侧重于感性思维,而非通过理性的说教方式,且说教难免让学习陷入被动的状态,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看到,很大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童话教学中经常先入为主,偏重于文本字词的认知和道理的说教,而非儿童情感的体验和感受的尊重,当然,字词认知的效果姑且保留,但道理的说教又有多少的意义,又怎能体现出童话本该有的魅力?

(三)未能充分发挥出童话对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

通过上述两个层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缺乏吸引儿童元素的童话教学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过程中的重理性认知轻感性教育则使得童话教学具有了太多的教化意味,以成人视角去看待童话和讲授童话故事,忽视了儿童当前的身心认知特点,未能充分地唤醒学生对童话故事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理解,也难以将童话故事中所要传导的美好转化为日常的实践。

(四)课外阅读量不够

就笔者所在农村地区情况来看,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够,其中自然也包括童话故事书籍。这在很大因素上与家庭教育相关,一方面家庭中已有的童话书籍很少或几乎没有,孩子们无书可读,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受信息网络技术和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少有家长愿意给孩子购买此类图书,若购买更多是应试类的辅导资料等,且一大部门学生的空闲时间往往用来玩手机看电视,很少用来阅读书籍。除此外,受制于学校经费和办学理念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又普遍缺少图书室或阅览室,即使个别学校有此类场所,也缺乏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从社会层面而言,农村地区又缺乏图书馆或具备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书店,普遍呈现无书可读的尴尬局面。

二、 农村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不理想原因分析

(一)教师自身童话理论知识及素养偏弱

较之于其他文体知识,部分语文教师在童话理论知识及素养方面比较薄弱,表现如教师对童话的特征、本质不熟悉,不能很好地把握童话对于教育教学的价值所在,加之年龄经历和对儿童认知心理方面知识不熟悉等因素影响,对童话中富含想象、充满浪漫和童趣意境的内容和情感往往不能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而更多是以成年人的视角居高临下地去理解童话,加之部分教师的视野狭窄,对童话文本的解读往往不能带给学生诗意和浪漫,而是枯燥和乏味,难免让孩子们对童话教学产生倦怠心理。除了对童话的解读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尝试改变或创作符合地方特色和具体学情的童话,不过这方面的能力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普遍比较欠缺。

(二)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能力不熟悉

应该说,任何一名身为人师者既需要熟悉专业的学科知识和基本的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还应该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以更好地践行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就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来说,我们面对的是对这个世界充满诸多未知天真烂漫的孩童,他们的眼睛和心灵中没有太多的复杂,更多的单纯以感性思维去认知和理解周围的人和事,而非如成人侧重于理性逻辑思维。为此,在童话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和尊重学生对一部童话作品的直观情感体验,或喜或泣,往往是孩子们在阅读和聆听童话故事时自然地流露,教师需要细心地呵护孩子们对于童话的天性的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切勿一味地以成人的模式化的方式理解文本,然后告知学生一个标准的解读。换言之,各位教师还需要大量地研读各种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著作,在童话教学过程中潜下心俯下身子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聆听和感受孩子们的内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包括童话认知和理解在内的很多领域中,也许孩子们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

(三)对童话教学的认知不准确

第一,童话教学应该具有自身的特色。现实的考虑,许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童话教学中之所以选择程序式的教学,除了上文谈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课时及考试成绩的压力。不能否认,程式化的教学课堂秩序井然相对省时省力,也有其优势所在,但却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捕捉孩子思想中的灵感和挖掘孩子的潜力,尤其在童话教学中,失去了孩子对于童话的自我认知和感受,其教学价值就应大打折扣。

第二,在童话教学中忽视了说、写能力的培养。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更多侧重于童话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当然,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兼具工具性的特点,即通过童话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提升。童话往往具有强烈的故事性,而喜欢聆听故事又是孩子们的天性使然,其实不仅如此,由于孩子对童话的理解与成人不同,在成人看来也许无趣简单的情节和一成不变的美好结尾,在孩子的心中却有着诸多的理解。换言之,阅读和聆听不是童话教学的全部,我们还应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去说、去写,去描绘孩子们心中的童话世界,以培养和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表达以及写作能力。

(四)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及指导不够

从小学语文日常课后或家庭作业的布置中,我们就能明显地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师更侧重于学生的字词认读和课文背诵,对于课外阅读则很少提及。纵然学生缺乏一定的纸质版阅读材料,但事实是在信息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孩子们完全可以在合理利用时间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渠道去阅读优质的童话故事,如教师可在班级群中分享一些高质量的童话作品,并让孩子们谈想法聊心得,当然这种推荐也需要关注孩子们的知识储备和性别差异等,如低学段孩子可侧重于绘本类,高学段的则可以文本类为主;男孩子侧重于探险英雄类,女孩子则以公主精灵类为主。当然,这种阅读的完成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督促。

总之,当前农村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不理想状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对症下药,努力发挥出童话教学对于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艳清.展开想象的翅膀,让童话教学更有童话味[J].名师在线,2020(7):94-95.

[2]江葉.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几点反思[J].小学生,2020(5):21.

[3]樊有龙.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及优化对策[J].考试周刊,2020(7):27-28.

作者简介:

马志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居集镇居集小学。

猜你喜欢

童话教学现状小学语文
浅析中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