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佐匹克隆与艾司唑仑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睡眠障碍的疗效对比研究
2020-12-14朱洁琳沈知行崔力军
朱洁琳,沈知行,崔力军
(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睡眠障碍包括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过程中出现异态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1]。高血压人群是睡眠障碍的高发人群,长期睡眠障碍者更易患高血压[2-3],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艾司唑仑为传统的助眠药物,在改善睡眠且辅助降压上均有一定的功效[4]。右佐匹克隆是近几年出现的助眠药物,众多文献报道了艾司唑仑和右佐匹克隆作为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类代表的药物对改善睡眠功效的比较[5],也有研究对这两种药物就改善血压的效果进行报道[4,6],但目前还无这两种药物对于高血压伴睡眠障碍患者疗效的报道,现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月本院就诊的高血压伴睡眠障碍的患者100例。高血压诊断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7],包括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90mmHg。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符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8],PSQI评分>7 分为存在睡眠障碍。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如肝、肾及神经系统疾病;(2)继发性高血压或严重高血压难以稳定控制血压,需要频繁换药者;(3)有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史;(4)夜班工作者、孕期或哺乳期妇女。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分为右佐匹克隆组和艾司唑仑组,每组50例,治疗过程中,艾司唑仑组1例出现白天头晕乏力等症状而退出研究,另1例失访;右佐匹克隆组2例失访,最终纳入右佐匹克隆组和艾司唑仑组各48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且患者知情同意。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均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商品名:络活喜,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50224)5mg/d降压治疗。同时,右佐匹克隆组入睡前服用右佐匹克隆片(商品名:文飞,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0210)2mg/d。艾司唑仑组睡前服用艾司唑仑片(商品名:舒乐安定,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33020353)2mg/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助睡眠或抗焦虑药。
1.3 观察指标 (1)睡眠质量评估。采用PSQI进行评估,PSQI由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持续时间、睡眠潜伏期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次日日间功能情况等7个评分因子组成,每个因子0-3分,总分21分,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2)血压。根据《中国血压测量指南》[9]在 8:00-10:00时间段、安静状态下使用水银血压计测量SBP和DBP,分别取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的血压值。(3)不良反应。观察治疗4周后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采用 t检验,三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睡眠质量评估 两组PSQI指数在治疗后2周、4周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右佐匹克隆组PSQI指数明显低于艾司唑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右佐匹克隆组PSQI指数的下降速度更快,详见图 1、表2。
图1 两组不同时期睡眠指数变化
表2 两组不同时期PSQI指数比较(±s)
表2 两组不同时期PSQI指数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与治疗后 2 周比较▲P<0.05,与艾司唑仑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2周 治疗后4周右佐匹克隆组 4 8 1 6.2 2±2.5 2 1 2.3 4±1.7 7△ 7.7 8±1.1 5▲*艾司唑仑组 4 8 1 5.9 4±2.2 3 1 3.3 3±1.8 6△ 1 0.5 4±1.1 9▲
2.2 血压 治疗前,两组SBP和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佐匹克隆组治疗2周后血压(SBP和DBP)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收缩压较治疗2周后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舒张压并无改变(P>0.05)。艾司唑仑组在治疗2周和4周血压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3。
2.3 不良反应 治疗4周后,右佐匹克隆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6.3%),其中2例口干,1例乏力;艾司唑仑组发生不良反应8例(16.7%),其中日间困倦、宿醉6例,白细胞减少2例。右佐匹克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艾司唑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不同时期血压情况(±s,mmHg)
表3 两组不同时期血压情况(±s,mmHg)
与治疗后2周比较*P<0.05
SBP DBP组别 n治疗前 治疗后2周 治疗后4周 治疗前 治疗后2周 治疗后4周images/BZ_15_1444_2844_1469_2904.png右佐匹克隆组 48 143.23±7.89 141.87±6.12 136.31±4.88* 88.92±4.02 88.07±3.98 87.66±3.05艾司唑仑组 48 142.44±6.76 142.76±5.98 141.12±4.31 89.46±5.18 88.72±4.26 89.12±3.83
3 讨论
近年来,高血压伴睡眠障碍人数持续攀升,成为慢性病关注的焦点。既往使用的药物艾司唑仑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抑制中枢神经的不同部位,口服后3小时血药浓度到达峰值,半衰期为10-24小时[10],药物在体内代谢时间长,故而会出现嗜睡、日间困倦等不良反应。右佐匹克隆属于环吡咯酮类药物,作用于与苯二氮卓受体偶联的GABA受体复合物,口服后1小时达到峰值,半衰期约6小时,起效时间更短,催眠作用更强,不良反应少,患者能较快地达到睡眠稳态[11]。
本研究显示,艾司唑仑和右佐匹克隆均能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睡眠障碍,治疗期间睡眠障碍较前均有好转;两组治疗2周后睡眠改善情况相当,治疗4周后右佐匹克隆组PSQI指数更低,说明右佐匹克隆在治疗高血压伴睡眠障碍中的效果更优,可能与右佐匹克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尤其是半衰期短有关[12]。
在调节血压方面,艾司唑仑组在各个时间点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改变并无统计学差异,而右佐匹克隆组在治疗4周后较治疗2周后出现了收缩压的下降(P<0.05),说明在常规降压药物的治疗基础上,右佐匹克隆可促进血压的调控。这与邝姗[13]报道的结果一致。睡眠质量改善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有效地遏制了大血管的重建和肾脏水钠潴留的负担[14];另一方面,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可使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减弱缩血管神经传出功能,抑制血管收缩,从而调控血压[15]。
综上所述,右佐匹克隆在治疗高血压伴睡眠障碍的疗效优于艾司唑仑,调整睡眠起效快,有利于血压的控制,嗜睡、日间困倦、宿醉等不良反应少,对症状的缓解有效。